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的提出一提到宏观经济调控,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采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总需求实行管理。但从三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和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思想史上看,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总需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似乎有力地证明了“市场失灵”。“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确实在短期内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刺激了经济增长。然而七十年代的“滞胀”似乎又证明了“政策无效”。罗伯特·卢卡斯有力地宣布了“凯恩斯经济学的死亡”。因为在过剩…  相似文献   

2.
<正>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其它一切社会经济一样是一种有机体.社会主义经济有机体必须通过自身的正常运行来实现其生存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机体在自身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内在的即自身所特有的组织结构,结构的主要部位,称之为该结构的主体.社会主义经济机体的运行,主要是靠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总体上是成功的。但由于人们缺乏及时选择和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调控手段的经验,曾一度出现价格和信贷杠杆失控的现象。因此,在总结十年改革经验时,认真总结运用宏观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宏观经济调控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宏观经济调控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以及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搞好宏观经济调整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邓小平宏观经济调控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一)宏观经济调控的战略决策权要集中于中央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是放任自流的,必须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法规的落实、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利益的调节、经济关系的理顺、所有的有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政府为主体的经济生活的宏观管理与…  相似文献   

5.
货币流通速度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商业银行系统通过其业务能创造货币。本文却有力证明:银行创造存款并没有创造货币,银行消灭存款也没有消灭货币,银行创造存款又消灭存款这种业务活动及其调整的真正作用,是加快或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因此,货币流通速度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以往对它的评价,必须重新进行研究和认识,这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统”字当头的直接控制方式基本瓦解,新的间接调控体系正在形成,“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总体上是成功的”。但由于人们缺乏及时选择和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调控手段的经验,曾一度出现价格和信贷杠杆失控的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高度地概括为要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家对市场的调节,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地方政府是否有所作为?怎样有所作为?进而言之,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要不要进行分级调控?怎样进行分级调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涉及到中央和地方、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必须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经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过描述:在底蕴层次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规定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挣脱了任何形式奴役的自由劳动者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完全成为另一种新人,成为在各个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成为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他们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并由此而引起生产的新发展。在这种新社会秩序中,自由人联合体的共同意志并不排斥或否定任何个人的自由,恰恰相反,它将消除一切不依靠个人意志而存在的东西,使个人意志和能  相似文献   

9.
(一)理顺政府领导、管理经济的职能同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关系,是重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关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机制的直接宏观控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不仅完全掌握着宏观经济的决策权,而且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这是一种纯粹的行政式集权化的直接宏观控制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郑重地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任务.重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对过去那种排斥市场机制的直接宏观控制模式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0.
论邓小平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戴力齐学敏邓小平宏观经济调控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名战略家和革命家,总是从中国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出发,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着眼阐述自己的宏观调控思想。这就决定了在邓小平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  相似文献   

11.
12.
强化宏观经济调控与避免负效应慈勤广为了强化宏观调控力度,1994年以来我国在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例如,实行分税制、构建商业银行和推行法人投资体制等)。新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会不去给国民经济带来一些负效应,本文试就此发表...  相似文献   

13.
追赶型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特性是政府主导,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在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转轨型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兼容性和市场化取向,决定了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同时也给我国的宏观调控带来巨大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性质是在保证市场效率的基础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3年开始的本次宏观经济调控引发了极大的争论,本文追本溯源,分析了导致本次宏观经济过热的因素,最终得出结论,虽然市场力量在其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城市档次、扩张城市规模而带动的投资需求才是导致本次宏观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曾经出现过的四次宏观经济过热现象,分析结果表明,政府部门的推动力量是导致历次宏观经济过热的最主要原因。文章由此得出结论,要想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根本在于让政府部门退出具体的微观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些突出问题和失控现象,主要是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过多,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过猛,经济秩序混乱,经济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不完善、不配套、跟不上。这同我们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还缺乏深刻认识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进行探讨.一、宏观经济调控与体制转换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以中央向地方和企业放权让利为主线,循着重新构造经济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道路进行的。随着中央权力的逐步下放和分散,地方政府作为行政权力主体和区域利益主体的地位和职能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企业的经济活力得到大大增强。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总量失衡、结构扭曲等问题。为消除这些弊端,中央政府从1988年底开始进行治理整顿,上收一部分权力,并加强了对部分企业的直接管理。尽管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法突破“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恶性循环。我们认为,要消除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从国内生产总值运行情况、三大需求运行情况、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指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新思路,并提出了2014年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工作的新抓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服务消费,激励民间投资,发展区域经济带,城镇化三个一亿人。最后对2014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整体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前期改革,启动了区域经济活力,使区域层次由传统体制下不明晰的抽象显化为一级利益主体,地方政府也被赋予宏观经济分级调控中重要的中介职能,区域管理成为国民经济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区域利益的强化,导致了一些消极后果。由于改革本身的不深入和不完善,导致宏观调控手段疲软,市场组织发育不良,从而区际利益关系协调不力,各级区域利益主体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的条件下酝酿出形形色色的空间冲突,严重降低了资源配置的宏观效  相似文献   

19.
金融手段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手段。它在我国宏观调控机制中虽占有重要地位,但其调节作用却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象某些论者所主张的那样居于核心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居于宏观调控机制核心的,是国民经济计划。而本来是和市场相联系的金融调节手段,只有在体现计划意图和宏观经济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因势利导地发挥调节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的实施,就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根据一定的货币供求理论建立起来的货币均衡模型的操作过程。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供求理论,建构了我国宏观经济的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和货币调控的操作模型,以及货币调控的有效性模型。一、短期静态条件下的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理论模型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就是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是经济均衡的反映,也是经济均衡的条件。我们必须使货币的供应量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或实际的货币需要量)。否则,不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不利于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