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龙其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1):151-153
以语言学视角梳理清末民初文学的变化历程与历史形态,具有重审历史与反观文学的双重意义.<分裂与建构>一书将清末民初的文学纳入到语言演变的坐标中,阐释了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历程;同时,在对文言、白话文以及翻译文学语言的透视中,重视对研究对象进行共时性的考察,使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建构作为一种本体的存在呈现于文...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校友会在近代中国影响甚巨,然而学界相关研究极其匮乏。校友会产生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基础上,数目繁多,类别丰富。因其具备相形严密的运作机制,加之其开展的众多活动颇引人兴趣,使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校友会会员面对外国侵略时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朱恒夫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93-98
在清帝国腐朽不堪和民初社会曙光未现的背景上,昆剧作者在创作中表现了对现实的极度不满,然而,对未来又信心不足,剧作流露出浓郁的哀伤与绝望的情绪。由于多数剧作者是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所以,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昆剧创作当作思想宣传的一种手段,因此,说教大于形象。又因为他们缺乏舞台经验,故不遵守昆剧规矩、言语晦涩、情节平直,成了许多新剧目的通病。但他们大胆创新的精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总的说,清末民初的昆剧创作,使更多的观众对昆剧失去了信心,加速了昆剧的衰败。 相似文献
4.
论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云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化大转型的时期,在文学领域,也经历了旧形式磨灭、新形式伴随着新文化诞生的历程,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归纳文化发展的代谢规律。武侠小说作为汉语叙事文学的一个独特品类,是在清末民初"产生"的。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经... 相似文献
5.
葛玉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3):73-77
清末民初,铁路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生活观念的变化尤其令人注目。铁路的开通使沿线地区人们的时间观念由模糊的时段精确到时点,空间感知由静止向流动转变。随着铁路的延伸,火车渐渐成为人们的普通交通工具",少不入川,老不入广"的传统出行观发生了转变。为了改善生活,谋求发展,人们通过铁路交通来到沿线城市就业,寻求商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由原来的保守、封闭转变为开通、趋新,并以开放的心态来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6.
李勇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清末民初,在列强入侵和中国边疆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西藏建省论一时盈满朝野。西藏建省论从民间舆论、督抚朝议最后上升到清政府的治藏措施,体现了中央对西藏治权的决心。中、英、藏权力博弈的平衡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被打破,清政府在西藏的经营最终付诸东流。相对晚清而言,民国初年的西藏建省论仅仅是一种政治口号,并最终成为中、英、藏讨价还价的谈判砝码。由于中央驻藏势力已被彻底清除,加之内乱不已,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面对强英与西藏的联合鲜有作为,建省论也最终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7.
张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
清末民初,贫民的生计问题直接诱发了新的救贫思想的产生,而贫民产生的多重因素,也就决定了救贫方式多样化.救贫思想不仅在近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就是在现阶段,都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数量庞大、口语性强、真实可靠、覆盖面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词汇学方面,白话报刊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崭新的语言材料,有助于勾勒清末民初词汇系统概貌,促进现代汉语词汇及方言词汇的研究;辞书学方面,白话报刊为大型语文辞书增补未收条目、添加遗漏义项、补充缺失书证;民俗学方面,白话报刊展现出清末民初的物质民俗形态,描绘出清末民初的社会民俗画卷,勾画出清末民初的精神民俗图景。为适应新时代文献资料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应当考虑建立专门的清末民初白话报刊数据库,以实现白话报刊学术资源全方位的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9.
何荣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1-66
清末民初,新疆慈善事业由宗教慈善、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构成。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制度化、水平初级化等特点,出现了慈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监管机制缺失、对慈善的依赖等问题,降低了救助的实际效果。以宗教慈善为主、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为辅的新疆慈善事业格局折射出宗教、国家与民间力量对新疆基层社会的不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深受本土义赈的影响,从而使红十字会具有了强烈的本土化因素。从红十字会的职能来说,初期的中国红十字组织并没有承担救护伤兵的职能,实际上只能救护难民。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红十字会才真正实践了战地救护的职责。随着第九届国际红十字大会的召开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的通过,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初步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论清末民初联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46-49
20年代初联省自治思潮和运动是清末民初联邦思想潜滋暗长的结果.联邦思想是清末部分资产阶级人士为将来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在国家结构问题上所作的构想.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物,联邦思想在当时具备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5)
清末民初的小说类型理论与实践,从题材类型到多角度探讨,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它既反映了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也反映了中国小说类型理论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张昀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2):73-76
在1896至1916年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侦探小说的翻译形成了一股热潮。当时具有改革意识的文人把改良小说进而改良群治的希望,寄托在借助翻译小说进而创作新小说上。在大量引进域外小说的时代潮流中,侦探小说的翻译之所以一枝独秀,不仅是因为侦探小说本身的魅力,还有当时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包含的特定因素。借助多元文化理论这一译介学理论,可以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山东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二是自开通商口岸,三是推动农业、商业、税收与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主”自传入海内之日起,便与“西化”、“君宪”、“共和”等观念混杂通融,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变革不容忽视的思想力量之一。在中西分化、新旧对立的思想环境中屡遭质疑和反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知识精英针对“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中所显露的弊端持续进行理性思考与建言;二是部分儒生士绅基于传统价值观念而排斥或反对新观念或新思想;三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因“西学东渐”而产生的抵制情绪。这些理性思索与情绪宣泄交织的言论,涉及“民主”的诸多方面,对民主观念在中国的开通前进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任何时候轻视、蔑视甚或无视反民主言论,均不能构成对中国近现代民主发展史的完备研究。因此,就清末民初的反民主言论及其背后的思想因素做必要的综合与分析,用以探查民主在中国举步维艰的历史因缘以及中国民主发展的若干特质。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亚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化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动向。其一是婚姻程序由繁趋简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二是文明婚礼开始出现。笔者试对其进行论述,旨在引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燕赵社会风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学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3)
清末民初,燕赵地区的社会风尚发生了诸多变化,几乎遍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变化虽然较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但变化的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并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社会风尚变革的先行地和辐射源,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社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刘芸菲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2-54
清木民初,上海存在着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应对日渐突出的食品卫生隐患与危机,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从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成为近代中国食品卫生事业制度化的先行地区。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过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建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64-68
自清末汽车从国外输入中国,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历史时段,国人对汽车的认识经历了一段从疑惧到接受以至倡办的过程。这既表明了时代的进步,又反映了国人理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胡全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3):35-40
清末民初关于“白话”的称谓经历了由“俗语”、“白话”到“京话”、“官话”,再到“国语”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近代报章白话的语言观念及其流变轨迹,背后潜隐的是白话文运动、拼音化运动与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倡导者努力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文白、雅俗界限的良苦用心,以及大力提升白话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功能的显著用意.清末民初白话语言观念的形成及其流变,影响乃至决定着近代白话书写的基本面貌,中国白话书写语言的现代转型自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