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技术对人性的叛离及其人性化解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根源于人性,人性因技术而生成,技术和人性有着内在一致性。但技术与人性发展的不同步性,在近现代演绎成技术对人的自然本性、自由本性、道德本性、独立个性和交往本性的叛离。通过适度人化、综合协调、以人为本、道德认同和哲学审视等途径,超越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唤醒技术遗忘和缺失了的人性和人文关怀,可以使技术和人性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同舫 《理论界》2006,(7):196-199
技术的本质是人性与物性的历史的统一,人性与物性的统一是历史变化的;技术的异化实质恰恰是对技术的本质的否定,技术的异化导致了人性与物性的冲突,技术不再尊重物性和体现人性;技术的异化使人类遭遇到种种危机与困境;技术是有边界的,技术既受自然自身的制约,又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技术的边界决定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边界的。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本质是人性与物性的统一,人性与物性的统一程度即内在关联度是历史的;而技术的异化与过度扩张导致了人性与物性的冲突以及对技术本质的否定,从而造成了技术化过程的种种危机与困境;对技术异化的克服唯一可能的道路就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以诗意化态度对待技术。  相似文献   

4.
吴勇 《江淮论坛》2014,(6):62-66
水在儒道两家哲学中都是一个重要意象,从形下之水超越而为形上之水,它便与人性相关.在孟子哲学中,水之“就下”本性象征着人性的“向善”趋向,水与世界的整体关联证明了人在社会中向善的必然性.在庄子哲学中,人与水的关系验证着人之本性的状态,人与水的合一是逍遥游的表现.孟子与庄子对利与物的拒斥,彰显人之本性的理论合理性,但与人类历史的相悖也说明他们的理论需要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伦理考问的起点,也是当代伦理大厦构建的基石。重新检讨人性,须从人的自然存在和文化生存两个维度着手。就自然存在而论,人性即人作为自然存在者的物种存在本性、物种生存本性和物种血缘本性;从文化生存来讲,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文化存在本性、文化生存本性和文化血缘本性。整合论之,人性即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敞开为因生而利、由利而爱。因此,以生、利、爱为主轴,以自由为终极目的,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为"目的——手段"论,构成了人性的完整蓝图。  相似文献   

6.
物性与人性     
庄子认为,性乃人类及万物普遍所具有,人生而具有人性,而物则生而具有物性。人性自然,物性亦自然。人性只有适物性,而不可违反物性,否则,就会在人性达于物性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相似文献   

7.
人性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中属于“自然倾向”的东西 ,构成人性的自然本性部分 ,它们本身并不存在善恶的问题。不过 ,一旦进入追逐私利的过程中 ,就有选择与遵从何种道德法则的问题发生 ,这时人性就有了善恶之分。计划经济体制与人的自然本性不相符 ,对此命题的证明可以由经济的与伦理的两方面组成。在规范的情况下 ,市场经济是与人性相符的。它不仅符合人追逐自己利益的自然本性 ,而且还以获利的导向引导人选择善的道德法则。不过市场经济本身潜藏着许多导致道德沦丧的因素 ,因此需要大力提倡与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相似文献   

8.
小说20年:人性描写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宁 《东南学术》2001,(5):85-90
本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是表现人性的文学。新时期20年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将人性的表现不断引向深入和多样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包括三个阶段 :一、人性的觉醒期 ,以觉醒了的人性意识去观照非人性的历史存在 ,抒写真实的人性情感 ;二、人性的探索期 ,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审视 ,探寻人性负面的现实存在 ,并张扬富有现代意识的人性品格 ;三、人性的拓展期 ,在转型社会传统价值体系逐渐解体的商业时代 ,文学呈露出对人性形态的多元展现。  相似文献   

9.
周前程 《江汉论坛》2008,1(5):57-60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人性发展史上,思想家们往往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理智属性等不同方面来探讨人性.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则是总体人性观或系统人性观.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马克思认为人性是"本己"的,从人性的具体表现而言,人的本己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因而人性是一个有多种属性组成的复杂系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具体、历史的特点.总体性是马克思人性观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与人性的契合和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鸣 《东岳论丛》2005,26(5):170-173
在走向现代法治的过程中,认真看待法治与人性问题,对法治的性质及其构建会有更深入的把握。从人性的外延分析,性恶和性善论两方面统一滋长出法的基本精神,即对权力的限制与对权利的保护;在人性的内涵上,人性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两者的冲突以及人的社会本性内部的冲突决定了法治秩序的必要;对人的理性的理解关系到法治实现的可能性。在法治与人性契合基础上,建构法治的价值目标便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