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指出:“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芦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芦沟桥抗战,为什么会成为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端、起点,而不仅仅是局部地区性的抗战?我以为主要是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在芦沟桥抗战后,确定了抗战的方针,发动了全国规模的抗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在刀光血影之下已经窒息了整整十年”(郭沫若《洪波曲》)之久的武汉复苏了。这时,居住在武昌千家街福音堂的冯玉祥将军目睹举国上下抗日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挥起了手中的笔,创作大量诗歌,讴歌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众多的民族精英,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挚热的爱。这些诗歌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和平、民主、真理的挚着追求。当时出版的《全民周刊》、《新华日报》、《战时乡村》等刊物常有他的诗作发表,据不完全统计,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在邹韬奋先生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就发表了三十余首,1938年3月三户图书印刷社出版了他的《抗战诗歌集》,收歌达八十首之多。作者在自序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我时常  相似文献   

3.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五十一岁抗战胜利后,茅盾积极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六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政协决议,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内战,茅盾更加积极地从事和平民主革命斗争。一月,《中国作家致美国作家书》(郭沫若茅盾等十七人),《重庆文艺界慰唁昆明教授学生电》(郭沫若、茅盾等二十六人)同时发表于《中原、文艺杂志、希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战画史》是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曹聚仁撰文、舒宗侨配图,上海联合画报社1947年5月出版的一部全面记录中国八年抗战始末的战史。曹聚仁从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入手,细致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及战争胜负的深层因素。该书存信史、究成败、诫来者,显示了作者化繁为简的史笔和高屋建瓴的史眼。曹聚仁的日本观,在近代以来中国认知日本的文化链条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读茅盾写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的《“抗战文艺展望”之发端》,有点点感想。 《发端》涉及了抗战文艺运动形成的时限问题,其中有这样两句:“抗战以来,我们有抗战文艺作品,然而没有抗战文艺运动!”意思很清楚:在“展望”抗战文艺的当时,抗日战争虽早已全面展开,但抗战文艺运动却还没有形成,抗战文艺作品的出现,并不表明抗战文艺运动的“存在”。 对这一论断,《发端》有所解释。“所谓‘抗战文艺运动’,不是多出些文艺刊物,多发表些作品之谓,而是就现实中看清了何者是中心问题,问题的实际怎样,然后由此而决定文艺工作的方案。有了这样的方案,然后文艺工作者不会在心中浮起了‘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在日本侵略者践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的危急时刻,在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第的艰苦年代,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处于愤概、徘徊的时候,郭沫若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以敏锐犀利的大笔,于1938——1945年期间,先后撰写了《抗战与文化问题》、《今天创作底道路》、《新文艺的使命》、《中国战时的文学与艺术》、《“民族形式”商兑》等十多篇重要的文艺论文,高举起抗战文艺的旗帜,明确而坚定地提出了“为抗战而艺术”,“民族形式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谈钱文贵     
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正是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向我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的时候。为了坚决保卫,巩固和发展抗战的胜利成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造成彻底打败蒋介石的总趋势,我们党除以武力给敌人以迎头痛击外,又在解放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毛主席针对当时的时局,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  相似文献   

8.
吉安是赣中重镇,古称“文章节义之邦”,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江西抗战首府,人文蔚起。这使吉安不仅成为江西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东南与西南的抗战文化重地。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吉安在抗战时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抗战文化: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田汉等文学家、诗人在吉安发表抗战诗文;反映抗战的木刻与绘画艺术作品在吉安展出;《复国走南洋》、《八百壮士》、《大骂汪精卫》等抗战戏剧杂技在吉安演出;《再牺牲再前进》、《南昌轰炸实录》等抗战音乐电影在吉安播放;《前方日报》、《抗战月报》等抗战报刊在吉安出版发行;吉安民众教育馆、文山书店等图书馆与书店为抗战提供精神食粮;浙江大学迁驻吉安泰和;国立十三中学在吉安创办;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江西总部等抗日团体在吉安开展抗战活动,等等。这些抗战文化对推动抗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奠定和彰显了吉安抗战文化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 吴组缃是一位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短篇小说试笔,曾发表过《不幸的小草》(1923年)和《鸢飞鱼跃》(1925年》两个短篇。三十年代初,他叩开了文学创作之门,连续发表了《离家的前夜》(1931年),《两只小麻雀》(1931年)、《栀子花》(1932年)、《菉竹山房》(1932年)、《卍字金银花》(1933年》、《天下太平》(1934年)、《樊家铺》(1934年)、《一千八百担》(1934年)、《女人》(1935年)、《某日》(1936年)等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抗战前的作品,全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吴组缃抗战前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并且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10.
日本全面侵华后,抗击日本侵略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头等大事,广泛发动人员抗战乃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在华北,中共为动员广大群众参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时来华北访问的外国记者,以其记者特有的敏锐视角,对中共在这一地区的抗战动员组织、动员形式、动员对象和动员结果作了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分析和研究,认为广泛发动人民参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的需要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救亡”的抗战文化规范取代了“五四”以来的“启蒙”,文 学重新承担起了民族解放和新生的使命。胡风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办了《七月》这本文艺刊物,并在1944 年复刊时更名为 《希望》。《七月》与《希望》在抗战期间有效地发挥了“意识战线”的任务,推动了抗战文艺的发展。本文采用史料学研究方法,从 时代结构、多样化文体、理论的批判与建构三个方面由表及里,多方面考察分析《七月》和《希望》两个刊物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九·一八"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东方杂志》的对日态度及其抗战文艺经历了几个阶段:"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东方杂志》持"主战"立场,其"文艺栏"发表了大量反映东北抗战和上海战事的小说、戏剧,多以"撤退/抵抗"为主题,表达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反对;1933年至1935年实行"中日亲善政策"期间,杂志的对日态度一度摇摆不定,所载抗战小说数量锐减,所载文学主题也由对外转向对内,协助抗战的消极宣传;1936年"西安事变"后,《东方杂志》率先打出"抗战"旗帜,并在复刊后大力刊发抗战文艺,其主题可大致分为:一配合政府宣传抗战政策,二描写沦陷区民众的被压迫与反抗,常伴以汉奸题材,三表现战争中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13.
在古城沧州,有一名普通的职工,6年来耗尽自己的全部积蓄,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日军侵华用品,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有他收藏的抗战文物,他个人收藏的抗战文物已近500件,比沈阳9.18抗日战争纪念馆还多300多件。他多次自费举办展览,教育青少年勿忘国耻,《羊城晚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等10多家媒题报道过他的事迹。这名普通的工人就是沧州炼油厂的李俊波。  相似文献   

14.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5.
1938年七七献金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动的一次最大的献金运动。此次运动对中国抗战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抗战初期的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样式是为抗日救亡而呐喊的诗歌和记载血肉拚搏的真实文字——报告文学。小说创作则一度陷入沉寂。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时文学的逐渐成熟,小说创作在抗战第二年后,逐步呈现出繁盛状貌。丘东平的《第七连》、巴金的《火》等抗战小说;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茅盾的《腐蚀》等暴露小说;  相似文献   

17.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勤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火星同志写的这首歌,我们大家都会唱,但对它产生的背景不一定都清楚。1943年,国民党又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3月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提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宣称“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中央社公然叫嚣“解散共党组织,放弃边区割据”,胡宗南则撤消黄河抗日防务,集中16个师,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7月9日,延安三万余人集会,纪念抗战6周年,号召“紧急动员,制止内战,保卫边区”。12日,毛主席发表了《质问国民党》一文。7月21…  相似文献   

18.
《四部丛刊》是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影印古籍丛书,先后出了《初编》、《续编》和《三编》,共收入我国经典古籍代表著作504部、3100余册。按照原先计划,还将推出《四编》、《五编》,由于抗战爆发,商务印书馆再遭浩劫,计划随之流产。而拟议中的《四部丛刊四编》、《五编》要收录哪一些书,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武汉地方军事当局自“九一八”事变起即按照国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始了武汉城防战备。根据武汉第一个对日战备计划——1932年制定的《歼灭日人在汉武力计划》,1937年武汉抗战前夕制定的《武汉防空演习工务实施方案》、《武汉警备计划及必要时之处置》(1936年)、《武汉附近非常时期防卫计划》(1937年)、《武汉行营对于武汉附近非常时期防卫纲领》(1937年)、《武汉城防作战计划》(1937年)等多个计划的内容及执行情况,分析论述武汉城防工事及周边野战工事的构建,战时交通通信体系,防空体系,城防作战部署的完善等内容。武汉的城防战备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个城市孤立的战备,应把其放在1937年12月开始的武汉抗战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探讨其本身的规律,去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而扩大武汉抗战历史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战胜帝国主义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坚持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结果。在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共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伤亡达600万人。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共创建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