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与艺术活动始终指向着人类的现实世界。为此,康德、马克思在其各自入学语境中将审美视为重构人、社会、自然总体关系的价值对策,将审美与艺术活动理解为人的生成、发展和自我发现的历史过程,实现了具有当代性意蕴的审美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对世界艺术掌握或曰艺术掌握世界的本质内涵,我们认为就是艺术地感受、认识、理解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方式.它是以艺术思维(主要通过想象和幻想)为本质特证的.以能动的文艺反映论为掌握方式的,以“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艺术创造活动为中心的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部内容的总和.那么,作为对于宏观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进行艺术掌握的,艺术思维的微观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其间存在着怎样的现象特征呢?艺术思维或曰形象思维能否达到和怎样达到理性认识?它的存在形态和审美形态或者说它的心理形式,与灵感、联觉、错觉和幻觉等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审美机制如何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对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艺术活动的考察 ,经历了由重视艺术创作主体 ,再到对文本自身的关注这样一个过程 ,本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 ,开始了对接受主体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完整的艺术活动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艺术活动的“终端”。从价值运行角度来看 ,艺术活动呈现了一个动态的价值结构和价值系统。本文旨在阐述艺术审美价值动态系统中审美接受这一动态环节 ,从而展现出艺术接受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动态实现过程。艺术审美接受 :确立艺术创造与动态的艺术审美价值系统的存在有了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 ,才有了艺术审美接受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  相似文献   

4.
论文艺服务价值的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亦光我们肯定文艺具有意识形态性,同时也肯定文艺具有价值性,我们把文艺看作是审美反映性和价值创造性相统一的审美实践活动。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为在现实生活条件下,文艺具有了意识形...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究其根源,研究方法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以往那种或是把审美反映等同于一般的科学反映,或是把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用文艺的审美本性来否定其认识本性的观点和方法,都不符合文艺的实际情况.对文艺的研究,一方面要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审美反映的特殊方法来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文学艺术活动不但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同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审美建构论,则主要是揭示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精神"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的本质内涵,侧重从文艺主体精神创造性的角度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文艺活动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结构,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它的基础和核心,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则是在审美反映的基础上,对艺术活动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对文艺这一整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也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即审美反映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和综合.  相似文献   

6.
“盐工号子”作为川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歌体裁,有着自已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它是川南盐业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遗产,是长期共同劳动中的集体精神造物,具体体现了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感和艺术情趣。其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种“艺术形态”,除却它表面的“审美价值”之外,在社会过程中,确实曾作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工具”,直接参与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参与过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对川南特定盐业环境下的“号子”进行社会功能与价值透析,揭示其本体既具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又作为劳动阶级的精神产品之二重性为旨归;其艺术功能及价值分析,为参透浮于“盐工音乐”表层的艺术审美功用及文化遗存价值作引导。  相似文献   

7.
审美价值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扭转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其重要性表现为它有助于自然美的发现,并指导人类对自然实施解放性征服,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后者,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它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维护社会安定,净化人文环境。审美在转型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8.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9-121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与文艺创作客体交互作用,双向建构的主观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渗透有主体因素的客观世界,其客观实在性实质上是经过主体意识过滤和改造,再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显示出来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说文艺创作直接对象是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并不等于说文艺创作家可以凭空臆造,而是说他以自己的心造世界为中介,间接地反映作为文艺创作客体(或间接对象)的客观世界,其中主要是人及其社会生活。在这个审美反映和艺术(语言符号性)创造过程中,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具有表象性和想象性。它以三种表象为感性存在形式,想象是它的本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文艺美学的探索中,为克服“表现论”和“再现论”的偏颇,一些同志力主在“表现”与“再现”的对立统一中,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阐释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因为就文艺审美创造来说,它既不是单纯地“表现”主体,也不是纯粹地“再现”客体,而是要在“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来建构崭新的艺术世界。那么,文艺审美创造“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统一,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呢?或者说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统一的方式和表现形态,就是审美意象。这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能够成为文学活动细胞、并成为整个文艺学体系内在矛盾点的,只能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产生的第一个东西——审美意象。正是它,包含了客体对象与主体心  相似文献   

11.
刘求长 《学术研究》2001,(8):109-112
与科学发展相比,文艺发展中存在保守规律.它表现为艺术经典永不失其魅力,新旧形式的艺术并存并行,艺术创作往往无视科学结论,艺术发展中保持着基本的审美规范等等.保守规律的存在是合理的艺术与生产力发展不存在直接关系,艺术审美因素的基本规范根源于人类天性,保守规律是对艺术接受者欣赏习惯保守性的适应.文艺发展的主流或正道应是创新规律与保守规律合力指向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文艺的本质在审美,审美性是文艺功能、价值的根源所在 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又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文艺区别于非文艺,关键在它掌握世界的独特的审美方式。对于文艺本质的认识,不注意它的这种审美性,揭示不了文艺深层的、独特的本质规定。要是片面强调这种审美性,忽视以至完全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把文艺看成是“纯审美”的东西,主张“为文艺而文艺”,那这种认识更远离文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人创造属人世界。人在创造人类世界的实践中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关系 ,其中价值关系是核心 ,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 ,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是人与外部世界正确的价值关系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核心 ,保持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发展 ,国家间的制度协调。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恶化 ,根源于人与人关系的恶化。确保人与外部世界正确的价值关系 ,除了树立自然、社会、人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外 ,根本上有赖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杨献珍的实践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林  杨直 《江汉论坛》2004,1(7):42-44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文艺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都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所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必须配合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即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风尚、人民的新的道德面貌和精神特征,以此来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社会主义时代向文艺提供了新的反映对象,在历史的激流中前进的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文艺也有了新的要求。作品的内容变了,题材和主题思想变了,艺术形式也不能不变,笔墨也不能不变;被反映的客体变了,接受表现的客体变了,作为反映者和表现者的主体也不能不变。风格,它犹如人的气度风貌,诚于中而形于外,一笑一颦都反映着心理的变化。风格,它是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统一体;它是内容的表象、形式的升华。风格,它是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但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特征,它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手段,是应该为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是应该适应服务对象的审美需要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风格,必须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出发,必须能够充分地体现新的反映对象的内在特征;必须能够充分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高的审美需要。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不论老一辈的作家艺术家,或者年青一代的新成长的作家艺术家,由于他们的反映对象的不断更新,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风格就都面临着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任务。本文拟就下列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尚有待于深化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有吸引同类事物以强固原有组织结构,排斥相异事物以保持自身特性的能力。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释放出一定的势能、形成一定的心理指向性,使审美主体在审美知觉活动中,舍弃审美对象许多不相关的审美知觉,使人们的审美呈现出一种既定的选择性。这种势能和指向性,体现于审美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审美心理定势对整个艺术鉴赏、艺术评论活动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   

20.
何艳  宁乐锋 《理论界》2008,(7):27-28
作为人的重要活动,政治活动遵循着人的活动内蕴的价值逻辑,其产生、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就在于人,是以人为本的活动。而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因此,以人为本首要之意应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以人为本创造了现实条件与基础,使以人为本具有了真实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质就在于充分体现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这不仅是政治活动的价值逻辑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本质与优越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