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理论的演进之迹刘书成一我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和文体论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将诗歌和散文分别汇总结集为《诗经》、《尚书》,自汉以降的文类研究不外沿两条路子发展:一是沿着《诗经》、《尚书》的路子,按文体编排诗文集。二是沿着曹丕《典论·...  相似文献   

3.
数字贸易例外规则是数字贸易领域中寻求贸易自由与国家规制动态平衡的集中体现,大多散见于各双边、区域贸易协定及数字经济协定。这些数字贸易例外规则普遍参考了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例外规则的设置模式、规范表达与功能定位,但在类型和规范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区域贸易协定规定的数字贸易例外规则适用情形及认定,存在扩张趋向。目前中国已缔结条约的数字贸易例外规则,与《全面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新规则中的同类条款相比存在差距。中国应妥善应对区域和全球性数字贸易规则谈判,更好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工作计划”,充分利用例外规则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的空间,推进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创新,推动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的自称,在古代"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这种"中国"自称与各个政权皆自称"中国"的统称仍然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在历史上中国处于统一的情况下"中国"与"国号"才会出现某种重合,这种重合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最终完成,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与"国号"才最后实现了统一.另一种情况是后来的政权在追述本朝历史或议论以前各个朝代时,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通称,这种通称虽然与一些"国号"也会出现某种背离,但基本上符合古代中国历史实际,并成为我们认识前代历史的一种准则,今天认识中国历史疆域也应该遵循这种准则.  相似文献   

5.
游冥故事是中国叙事文学中最常见的情节内容之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各个朝代的短篇小说集、笔记以及作为情节构成分布在长篇小说中.游冥故事从汉魏至明清,在文化内涵、表现形态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游冥故事有其独特的类型特征,如篇幅短小、结构完整、宗教色彩、警戒功能等.  相似文献   

6.
王光 《浙江学刊》2022,(5):12-19+2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演进呈现出权力向职位和君主集中的双峰并置集权格局。官僚组织行政能力的衍射边界受限和官员自主性受制于君主偏好共同构成古代社会治理能力发挥的双重约束。古代社会治理事实表明权力集中与治理能力提升不存在直接关联。当代中国权力集中体现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其目的在于从宏观维度搭建起客观、稳定、系统性的治理规范。充分维护和调动基层政府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搭建政府同社会良善的伙伴关系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境”的用法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与建构当中不断调整:王国维用“意境”概念强调文艺应该注重真情实感,而不是辞藻、形式;宗白华则把意境泛化为与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相异的“审美境界”;李泽厚把意境理解为形象与情感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是“最高度的和谐”的美.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族性”成为意境理论建构中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却使“意境”的内涵不断膨胀.放弃“意境”理论的宏大建构,回归“意境”一词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作为行为标准的正义,具有是非标准、善恶标准、度的标准三个内涵层次。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的类型演进与正义内涵层次的展开高度关联,具有同质性。结果责任采客观的是非标准,古典过错责任始将是非标准与主观的善恶标准相结合,主观过错责任则极度张扬善恶标准。是非标准与善恶标准的不断磨合,引发了过错客观化的发展,过错责任内部多元化。一些固有危险的权利的涌现使是非标准内化,成为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的基础和根源。随着法律实践的复杂,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的适用不免产生结果与其正义目悖论的情形,促使度的标准相对独立化,衡平责任或公平责任应运而生。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的双重多元化是正义内涵不断扩张和拓深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和谐以人性整合为目的,以价值整合为关键,以利益整合为手段.结果责任以阶级性的不平等为秩序,缺失价值整合,侵权责任要件化确立了利益整合的范式.阿奎利亚责任建立了阶级性主导下的贵族、平民人性均衡秩序,意志自由、行为自由都进入侵权责任的要件构造,价值整合、利益整合初步结合.主观过错责任确立了资本主义人性的自由秩序,人性平等获话语权,异化造成断裂.过错客观化是资本主义人性、价值观、权利义务趋中化整合的产物,弱势群体的保护有所加强,过错内部趋于均衡.社会连带与社会责任理论构成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的基础,人性内省.和谐自觉.为济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之穷,权利叉务的技术平衡具有了独立的和谐价值理性,衡平责任或公平责任产生.  相似文献   

10.
冯学民  李巍 《学术交流》2006,(4):166-168
曹文轩是“现代诗化小说”的传承者,对永恒人性的自觉追求构成其作品的形而上品质。他的小说在透着淡淡忧伤的优美格调中,颂扬理想人性,维护人格尊严,突显人生的庄严和人情的美好。自然构成其优美文学世界的环境要素,其中既有情景交融的意境,也有象征人物性格的意象,还存在着作家为烘托美好人性而主要由人物构成的场景。悲悯的古典温情和雅致的浪漫美感弥漫其间,构成优美典雅的诗意世界,确证了作家“永远的古典”的创作理念,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路径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11.
赵炎才 《唐都学刊》2004,20(5):65-69
早期维新派从救世角度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道德堕落,围绕价值取向上的塑造时代理想人格、追求天下国家之利,道德学理上融汇中西伦理道德精华以重构时代道德内涵,具体精神与规范上崇尚知耻、自强不息、忠孝节义、诚信求实以及平等、自由等。在理论体系上,对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等方面作了系统理论诠释,并主张从改革教育、注重修身、楷模示范、重禄劝士、抵制西方宗教负面影响等方面实现其救世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两类矛盾问题的沉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奎良 《求是学刊》2004,31(2):29-33
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用说服和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可是自从这个理论提出后不久 ,就开始了全国范围大规模持续不断地混淆两类矛盾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适时地提出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口号 ,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遮蔽了人们的视线。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如何区分两类矛盾问题已经有法可依 ,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多方面复杂的社会矛盾 ,化解冲突 ,避免发生危及社会安全的重大事件 ,保持社会的稳定 ,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歌酬赠是以诗歌创作为手段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以礼尚往来为隐形规则,由此产生了具有酬赠承诺性质的“诗债”之喻.它是指在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之后,未能及时酬答,如同负债.通过长期的反复使用,“诗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比喻体系,在频繁的诗债索、偿活动中,既有友情与闲情之乐,也有诗债大量积压与偿还急迫之苦,而后一种心态更加鲜明强烈.因为当诗成为必须往来酬酢、索偿的人情债的时候,作诗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身不由己的应酬,带来了相应的苦恼.也有人对诗债保持理性的态度,索诗时不咄咄逼人、有所节制,偿诗时合理有序、随机应变,有效地减轻了诗债之苦.除了人际关系中的诗债之外,人们还通过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为诗债中的相关方,完成了一次次诗歌酬赠的假想,显示了诗歌酬赠之风的心灵化.  相似文献   

14.
陈莉 《唐都学刊》2006,22(3):62-66
意象批评是指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以介于具体艺术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意象来表达批评观念。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意象批评理论给读者的印象是意象融感性形象与抽象概念于一体,既有抽象的理论概括,又蕴含着理论家生命体验的痕迹,使理论的构建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充满灵动之气,引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无限的感慨。生命之树常青,理论并不总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15.
李萍 《唐都学刊》2005,21(4):40-48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观念对普通中国公众的影响程度,在最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设置了相关提问。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与行为相关的观念如提前消费观念、婚前财产公证、平等的朋友关系等易于并且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而与价值相关的观念如个人本位意识、宽恕精神等不易被人们所认同。这表明,西方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仍停留在外在的行为方面,价值观念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介永强 《唐都学刊》2001,17(4):21-23
唐代行宫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避暑宫、温泉宫、边防宫、两京道行宫四大类。唐朝置监,设有总监、副监、丞等官员管理行宫。因其功用不同,唐代行宫在选址上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各有所重,尽取河山之胜、兼求自然之趣是唐代行宫选址的总则。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受其影响,唐代行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密集京都周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古代隐士的称谓分类及其身份特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翼鹏 《唐都学刊》2007,23(3):60-65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的称谓多种多样,按照其命名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五类:以“人”为描述中心的称谓;隐逸行动作为身份指示的称谓;隐士原型及其衍生的称谓;以隐士居处空间作为指代的称谓;来自经典隐士文本的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士的身份特质,如隐居、不入仕途与道德高尚等。而且每一种称谓都反映了人们对隐士的认知程度,和对隐士的接受维度。  相似文献   

18.
陕西古代教育史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世民  郝雁丽 《唐都学刊》2004,20(1):154-158
陕西古代教育史研究 ,对于发掘和继承我省古代灿烂的教育遗产与资源 ,丰富与完善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内容与体系 ,构建陕西古代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框架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价值。因此 ,在理论思维和认识方法上 ,科学而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陕西古代教育志与陕西古代教育史、陕西古代教育地方教育史与中国古代教育通史、陕西古代的中央官学与地方教育之间的脉承关系及其学术追求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王三毛 《阅江学刊》2010,(1):143-148
竹子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植物题材之一,竹林又是竹子题材文学的重要表现对象。我国古代竹林资源丰富,相关文学创作源远流长,作品繁多,展现了古代文人丰富的观赏经验和审美情趣。竹林较为亲近人居,丛生竹林结丛而生,散生竹林上合下疏。不同季节、气候、环境条件下的竹林景象具有不同的美感。竹坞、竹坡、竹溪、竹径等意境幽雅,成了文人最乐于吟赏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何成学 《创新》2010,4(2):90-93
回顾我们党应对困难和成绩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赋予我们深刻的历史启迪:重视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把握困难与成绩;正确应对困难和成绩的关键在科学;取得成绩和解决问题必须紧紧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应对困难和成绩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并相应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