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甘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她渴望并追求自由,逐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性自然力的驱使及精神生活的充实.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维多利亚时代,埃德娜式的妇女开始觉醒,她们在思考自身的命运,寻求解放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审视和评述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的思想主题及其社会意义,褒扬肖邦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及女性性意识的觉醒,旨在推进国内学术界和读者对凯特·肖邦的和研究了解。  相似文献   

3.
埃德娜是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作家肖邦的传世之作《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她不甘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欲摆脱男权统治,寻求独立与自我.面对强大的阻力,在无法实现理想时,埃德娜义无返顾地走向大海,以生命为代价维护既得自由.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在19世纪美国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妇女解放的道路荆棘丛生.  相似文献   

4.
凯特·肖邦的名作《觉醒》在出版前的标题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两个标题形成对比,揭示了肖邦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目的在于展示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人的孤独。如此一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观念应当视为通向深层哲学观照,即对于人的主体性及孤独的探究的阶梯。  相似文献   

5.
围绕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所述的“声音” ,以展现小说《觉醒》中女主人公埃德娜觉醒的两个层面为切入点 ,通过她与具有叛逆个性的女艺术家芮芝小姐的性格比照 ,剖析埃德娜追求个体独立失败的原因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必须彻底摆脱对异性的心理依附。  相似文献   

6.
凯特·肖邦在其代表作《觉醒》中用笼中之鸟作为意象,一方面象征着受到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习俗束缚的埃德娜·庞德里尔;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埃德娜只是庞德里尔的一份珍贵财产赏玩之物,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呼声和愿望;同时用水中之鱼作为意象,一方面象征着大海与埃德娜自始至终地存在着千丝万缕地联系,另一方面又象征着精神顿悟之后的埃德娜最终回到了大海的怀抱,获得了渴望已久的自治。  相似文献   

7.
凯特.肖邦的名作《觉醒》在出版前的标题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两个标题形成对比,揭示了肖邦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目的在于展示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人的孤独。如此一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观念应当视为通向深层哲学观照,即对于人的主体性及孤独的探究的阶梯。  相似文献   

8.
《觉醒》是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本文从女性主义批判的角度,对《觉醒》中两位女主人公埃德娜与雷西的觉醒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解读,揭示女性主义对女性不幸命运根源的探究基于二元对立论将其归结于男权社会压抑的误读。埃德娜的悲剧并不完全是当时男权社会压迫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自己的错误抉择;雷西的悲剧则源自于她完全断绝了与人的正常交往的选择,最终只能形单影只。女性的悲剧命运,有其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不能真正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根本原因也是女性自身觉醒不彻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萧邦的著名长篇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关注女性主义的杰作。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生命历程起到了象征和暗示的作用,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埃德娜的精神世界,而且暗示了埃德娜走向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借助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学说,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埃德娜与情人罗伯特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进行解析.通过对埃德娜觉醒前后与罗伯特的人际功能分析,指出,人际分析能成功地阐释人物间关系的变化过程,并为小说的美学与文学意义提供并赋予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觉醒>是美国女小说家凯特·肖邦大胆而成熟的作品,对女性的存在作了深刻而严肃的探索.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分析<觉醒>中女主人公埃得娜的觉醒意识.在一系列的觉醒经历之后,她成为了一名完全独立的女性.然而,她的觉醒使她陷入到一种与众不同,完全孤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文章用超验主义中的个人主义精神来解读女主人公埃德娜发现自我、追求自立的觉醒过程.分析了超验主义思想对作者凯特·肖邦的影响及作者对其的质疑.  相似文献   

13.
肖邦的《觉醒》揭示了美国妇女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重构自身社会身份的努力和抗挣。本文探讨了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爱德娜渴望自由之间的强烈碰撞,由于缺乏明晰而有效的抗挣方法,她自我实现的努力注定要失败;《觉醒》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女性追求自由,但自由又不可承受。这正是该作品的社会学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14.
《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满足于她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现状,于是尝试着在身体欲望的解放和浪漫爱情中探寻一种新的自主的生活,但最终却走上自杀的道路。从拉康的主体三界理论来看,埃德娜经历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心理历程:试图摆脱象征界大写他者法则所界定的社会化的角色,沉迷在想象界中身体感官的愉悦和爱情的幻象,面对实在界主体结构中心的“空无”,走入大海,试图回到生命最初的他者——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为主线,将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与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雷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两位女主人公觉醒、反叛及追求独立的相同的心路历程,进而分析两位主人公不同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凯特·肖邦的《觉醒》在发表时,因大胆描写女性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而遭到舆论的抨击,当时的读者认为女性只能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因而很难接受小说主人公对传统的叛逆。随着20世纪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人们重新发现了《觉醒》的价值,并把它列入美国经典文学的行列。回顾《觉醒》的批评接受史,可以发现社会的变迁、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发展,都会影响人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判断。  相似文献   

17.
《觉醒》中的埃德娜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作家塑造的人物。表面上看,两位主人公不可同日而语。但通过对比分析,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诸多契合点:同是社会的"他者",孤独的觉醒者,有着相似的悲剧结局。本文通过对两位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对比分析,以期探索欲冲出"鸟笼"的埃德娜和旨在"破坏铁屋子"的狂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泥泞之路。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使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的人伦观进行了试探研究,结果表明《觉醒》中的人伦观具有女性主义倾向,试图使读者能对这部小说得到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凯特·肖邦的小说以女性为叙述主体,采用狂欢化的叙事视角言说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彰显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和主体意识的思考。文章以肖邦的代表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正派女人》以及《觉醒》等为研究文本,对女主人公觉醒过程中呈现出的狂欢化文学品质进行了解读,认为肖邦从内容和形式的烘托比照中双向度突出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狂欢-颠覆-觉醒"三位一体的女性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