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托马斯·阿奎那从其"恩典不会摧毁自然"的立场出发,并不反对运用理性来探讨"个人灵魂不朽"的可能性,但又把理性的作用严格限制在论证和解释信仰的范围之内。通过对这一教义的理性分析和创造性发挥,他不仅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在的关系的学说引入了基督教的灵魂研究,而且把新的含义赋予了教父们归属给灵魂的"非物质性"和"实体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摘 要: 柏拉图的“回忆说”和“灵魂不朽论”通常都是被看作是一种不具备严格的哲学真理的神话。本文试图表明,柏拉图“灵魂不朽论”真正所指的对象不是个体式灵魂,而是一种普遍必然的理性。相应的,“回忆说”的核心意义在于理性的运用,这个运用的范围不仅包括那些不依赖于经验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更包括那些从经验出发,并把经验包含在自身之内的理性知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在柏拉图<斐多>篇对灵魂不朽的证明中,包含着六个"理智的"证明和两个"非理智的"证明,理智的证明都可以是有问题的,最终,灵魂不朽不是取决于任何证明,而是取决于"亲见",灵魂不朽也不是一个欲待证明的"道理",而是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解读一直以来存在于柏拉图灵魂观中明显的矛盾来说明:柏拉图的灵魂观中不朽灵魂具有非常重要的形而上学意义和道德价值,实质上,这个不朽灵魂是一个逻辑在先的完整人格的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魂” 是生命的表现和原则。 人是理性的生命, 具有 “灵魂” 的生命原素和理智性的生命模式, 因此兼具生长、 感觉、 欲求、 移动和理性等五种生命力量。 作为具有生命潜能的身体的实现, “灵魂” 的机能包括 “生理性” 和 “感官性” 两种。 “理智” 与 “意志” 是灵魂特殊的官能。 “认知” 与 “移动” 是最能表现生命的两种 “功能”。 托马斯·阿奎那的心理学是以 “灵魂” 及其功能为中心来诠释人的生命现象的独特理论, 其最终指向是作为完满的至善存在的上帝, 因而成为其知识论、 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6.
古代希腊的灵魂观念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整个古代比较一致的丧葬和哀悼仪俗相比,古希腊没有形成统一的、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灵魂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灵魂的认识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方向在发展.不同的灵魂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相互渗透与承递的关系.应当说后来的较为进步和较为复杂的灵魂观念是在以前比较简单和比较原始的观念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加尔文的灵魂观念,以及他对灵魂功用的分析,对于理解他的人论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前人对灵魂功用的多方面划分,加尔文简要地将灵魂的功用分为理解力与意志这两个因素。本文主要依据加尔文在其《基督教要义》中的论述,详细地疏理了亚当堕落之前,人在理想情况下理智与意志的功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堕落之后灵魂这两方面功用所处的现实状况。通过区别亚当堕落前后不同的状况,加尔文明确地表达出堕落对于人灵魂的功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温经天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充满象征意味的诗章布局,彰显了从灵魂寻绎开始又返回原初的审美结构;神秘超验、飘逸唯美的审美风格,虽跟大众阅读趣味有一定间隔,但为读者提供了与灵魂对视的隐秘通道。  相似文献   

9.
10.
“心灵”与“灵魂”在古代哲学中的含义及所指是不同的,但笛卡尔著作中却出现了二者混用的局面。不过,只要仔细检查这两个词出现在笛卡尔文本中的各种语境,就能发现,他主要用“心灵”来指称那个使人从事思考活动、可以与身体完全分离的实体,用“灵魂”来指称那个与身体结合在一起并且发生相互作用的实体。笛卡尔的身心观的革命性体现在他主张机械论的身体观。他不像古人那样认为灵魂赋予身体生命活力,不再视灵魂为神圣的永生的力量,他甚至尝试像展示机器运行那样解释灵魂如何驱动身体,这使其几乎将灵魂还原为一种物质器官。但是,笛卡尔不敢公然背离古典理性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那里,指挥身体行动的灵魂最终没有与从事认识的心灵彻底脱钩,并且他还装模作样地响应教会的号召来证明灵魂不朽,这才使得他的著作中出现了“心灵”与“灵魂”混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无法理解上帝形而上的精神本性问题是阻碍他皈依基督教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奥古斯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依托于对灵魂的认识来进行的。在其早期关于“灵魂”的哲学对话录中,奥古斯丁就指认出一条通过认识灵魂来认识上帝的路径。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深化了他对灵魂的认识:一方面,奥古斯丁深受柏拉图主义影响,采用哲学论辩的方式,借助于理性论证而非依靠权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灵魂乃是无广延的精神性实体,反驳了唯物主义的灵魂观;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在这篇对话录中第一次建构了其灵魂学说的本体论,同时也对其自身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思想历程进行反思与审视。可以看到,对“灵魂”的思考既帮助奥古斯丁解决上帝的本性问题,也成为其皈依之旅中重要的思想转折点。由此在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训练和基督教信仰的双重影响下,奥古斯丁完成了最终的皈依。  相似文献   

12.
身体写作是一种对身体经验感性的个性化抒写,它看重个人的身体体验与感觉,通过灵动的身体体验来传达、揭示人的灵魂矛盾和人生困境。海男就是这种个性化抒写的先行者,她的《妖娆罪》即是用这种身体与灵魂时而分离时而融合的矛盾追问与艰难挣扎,展开了一个令人思考的人生画卷,构筑着她独特的文学灵魂。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关于形式因的规定是对“形式”概念的扩大化。形式因不 仅指事物的形式结构,而且还是事物的整体,所以可以说形式也规定了事物的本质。而连接 形 式和本质的应该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事物从有形走向无形的关键在于目的,亚里  相似文献   

14.
阿奎那认为,向往善是意志的必然倾向,但意志之所以会选择一个善的目标,并不总是因为它与最大的善,即上帝有关,而主要因为它是“共有之善”的体现。他所说的共有之善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表述性的共有之善并不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只是后者的种类和形式。因此,每个人所追求的幸福都需要服从原因性的共有之善,即公正秩序的安排,而保持这种秩序的手段则在于实用性的共有之善。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思想内儒外道,对“不朽”价值的执著追求贯穿其一生出处行状。陶渊明由“仕”到“隐”的转折是以退为进式的战略转移。归田期间他所走的路子是藉诗文彰显自我德性形象以实现立名垂世而不朽的“立德”之路,“以文传世”服务于“立德垂世”思想。  相似文献   

16.
刘荒田 《可乐》2011,(2):49-49
说起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他的死和他的哲学一样著名。他在雅典被判死刑后,直到死期逼近,仍面带喜色,大谈哲学。他说,他这一生都是一场戏的预演,这场戏的内容是:上帝善意地把人的灵魂幽禁在"肉体的栅栏"里面,如今它获得释放,将踏进更美好的世界,得到更大的自由。在此,真理和事实均一目了然,不必经"眼睛的格子窗"去窥视——对于一个好人来说,死亡就是这场戏的启幕。  相似文献   

17.
残雪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探析残雪的小说文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残雪创作的深刻影响.本文着重分析残雪对卡夫卡作品的精神实质的理解,以及在她本人创作过程中的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玄武方言“灵魂”类词语解读,挖掘方言中蕴涵的灵魂信息,展示当地人内心世界的精神状态和基本信仰等生死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刘习根 《肇庆学院学报》2008,29(3):20-23,41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中充满着浓厚的古希腊哲学精神。他将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等结合在其中,形成了“太一”、“理智”和“灵魂”三大本原,这三大本原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20.
在但丁的《神曲》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灵魂们具有身体的形象和特征。对此,《炼狱篇》25歌给出了一种解释,根据这种解释,灵魂在死后获得了由其周围的空气形成的新身体,灵魂通过这些身体与外界接触。但这种解释是成问题的,因为在它未曾注意到《神曲》中灵魂的身体性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本质上,无论灵魂身体性还是《炼狱篇》25歌的解释,其思想来源都是《约翰福音》第六章中耶稣与犹太人的一段对话,在那里,不信神的犹太人只能看到耶稣的肉身,却看不到他的灵性。因此在《神曲》中,像身体的灵魂是对不信者的神学讽刺,而身体性的逐渐消解则是皈依的表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