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桂祥 《齐鲁学刊》2001,1(2):140-144
任何形式的政治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政治发展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必然形成政治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才能正确确定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依据深深植根于我国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之中。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黄岩 《人文杂志》2008,(1):170-176
全球化正在形塑出一种新的劳工政治,当阶级话语在西方日益沉寂时,中国沿海地区崛起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对工人阶级话语的挑战,通过对海内外学者关于工人阶级意识和反抗特点的文献梳理后提出,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已经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国家组合主义的劳工保护理论正在面临着跨国网络力量和劳工抗争意识觉醒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姚润田 《兰州学刊》2007,3(5):58-60,57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逻辑十分严谨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政治发展的目标、保障、途径和特征等.就邓小平政治发展观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程序安排和方式选择来看,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它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新开拓,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创造,注解了中国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在新时期的新型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标示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崭新路径,标示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宏大目标,标示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三个代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执政的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正在挑战传统的产业关系,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包和国际代工正在形塑出一种新的劳动政治.文章主要观察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关系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政治的复杂性.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临劳权保护的压力,只有整个社会的产业链都把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伦理和共识观念,劳工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跨国倡议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组织,代表了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劳工干预力量,正以其独特的行动方式活跃在劳权保护领域.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经济"、"碳政治"、知识产权、劳工标准逐渐影响中外经贸,WTO各主要发达国家成员纷纷利用其规则话语权,试图通过合法的手段来提高国际贸易标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此,贸易争端的化解将更多地依靠中国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对WTO规则话语权的增加.除此以外,内部贸易政策的调整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劳工标准是一种规范全球范围劳工事务的制度。经济全球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使劳工标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发达国家采取了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方式推进劳工标准的实施,并在地区层次和双边层次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领域博弈的结果。中国在劳工标准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聂波  尹学朋 《船山学刊》2004,(2):189-19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是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需要培育出公民政治文化,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通过对人施加思想上的影响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两者在指导思想、内容和目标以及任务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从而使人们容易混淆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的区别.对此加以界定,同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晓民 《甘肃社会科学》2007,(3):205-208,156
民国初年是中国现代化的肇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思想在这里对抗和交融.袁世凯和宋教仁的思想代表了民初政治中两种扞格不入的法政观.二人思想冲突的根本在于二人对东西方政治传统认同迥异,尽管都以建设共和为目标,袁世凯坚持中国传统延续,宋教仁则受西方思想影响极深.二者在共和观念来源这个基本问题上就产生了分歧,以至于在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政治的关系认知上分道扬镳.袁世凯以道德为目标,法律为工具,政治在法律之上;而宋教仁认为政从法出,法的位阶高于政治.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向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将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样与时俱进,从而呈现出新的发展向度.其中社会化与个性化交融、生活化与规范化统一、民族化与国际化共存,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三大向度.  相似文献   

12.
招工难的现状使得劳工权益保护对企业的影响日益显著,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实施劳工标准对企业发展能力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实证研究发现,实施劳工标准有利于企业提高转型能力、利润增长率、人力资本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所以建议企业要加强相关学习,正确对待劳工标准问题;并参考国际劳工标准,制定企业生产守则;发挥工会作用,建立内部监察机制;逐步实施劳工标准。  相似文献   

13.
张清改 《理论界》2020,(2):73-78
茶为国饮,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茶文化的积极内涵,将其融入到当前的政治文化建设中,必将会为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养分,对进一步拓宽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加快实现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北方论丛》2005,(5):138-141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它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它的变化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运行机制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它将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阐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并从政治权威结构、政治参与以及政治结构分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可以深入分析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来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了许多精辟的阐述 ,凸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必将对 2 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须遵循十六大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 ,不断完善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6.
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政治现代性视角出发,反思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得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政治形态确立的起点,并分析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解决的和未曾解决的问题.用政治现代性视角回顾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当今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74-85,157,158
全球自由市场与低劳动力成本是比较优势模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劳工品质与资本流向正相关,劳动力价格、劳工技能以及劳工纪律性是劳工品质的基本内涵.劳工纪律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政治机会结构与微观动员条件是两种主要的建构力量.较之于印度,劳工守规矩的品质是中国吸引资本的巨大优势.劳动保护需要与政治社会体制相匹配,这样才能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中国不用担心劳工涨薪会导致资本外移,印度应该在政治社会结构允许的空间里一定程度地减少劳动保护,强化劳工纪律性.突破比较优势模式,通过产业升级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才是中印两国未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参与的推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参与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衡量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政治参与是普通民众的事务和权利,而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行对于推动政治参与乃至整个政治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当代中国,肯定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在客观上有助于增强政府责任政治,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基本政治理念,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序选择必须以协商为价值偏好。因此,借助统一战线提供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制度资源在中国发展协商政治,应该成为中国新世纪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与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党的领导体制与执政方式的变革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明建设: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应在全面总结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逐步由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治发展转移到通过政治文明建设促进政治发展的轨道上来.这种转变,不能简单地视为提法的改变,实则是中国政治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这种转变将给予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