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自然与人生的价值观念、群体与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与宗教的价值观念,既有有利于创新精神的成分,也有影响和制约创新精神的因素。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要通过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理性审视,自觉培育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以激活创新精神,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社会建构在其传统的价值观上,价值取向是隐私观形成的根源。集团主义是日本固有的价值观念,同时,西方的某些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日本也备受推崇。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交织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隐私观:他们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也非常重视个体隐私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中英征婚启事本身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婚恋观,其中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中文征婚启事中渗透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群体本位、中庸节制的价值观;而英文征婚启事则表现出西方文化中个体本位、张扬个性和开放主动的价值观。这种差异的根源则在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华人管理者价值观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证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华人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及其差异与特征,以及华人管理者与非华人管理者价值取向的区别。作者提出:海外华人管理者比大陆华人管理者对中国传统价值观持有更显著的认同感;年轻一代华人管理者与老一代管理者的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华人女性管理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比男性显著,但她们却更易接受异质文化;非华人管理者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虽大大低于华人管理者,但一般不持反对和否定态度,说明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融合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根据对粤西4所本科院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状况良好,情感认同率达94.74%,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认识模糊,理解不深,高低年级认同度差异显著,城市学生认同度低于乡镇学生,非党团员学生小群体与党团员学生大群体认同度的差异非常显著。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探索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机制有助于规整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有益成分,应对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高职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外部动力要素结构及其作用机理;给出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内隐式教育机制、教育结构创新机制及教育成效内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认同具有内在关联,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主要包括三大类型:工业社会的“独立—物化”型社会心态、信息社会的“多元—迷茫”型社会心态和综合的“深层认知”型社会心态。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比较高,但不同心态的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渴望与认同具有明显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心态的大学生,探索不同的主流价值观教育路径,既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态,又有利于提升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分析把握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是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针对性、时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抽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处于良好水平,其中"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认同度最高,"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认同度其次,而"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认同度相对低一些。且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存在性别、年级、学校层次、学科类型、城乡生源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 认同状况,本研究使用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C-IAT)对大学生的内隐认同度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大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但未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2)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会 多的被试比接触少的被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更高;(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 况不存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笔通过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英语国家价值观念研究发现,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两个不同语言的民族价值观念不同,是造成很多跨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世俗生活的现实要求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这种终极理想分别体现在哲学、社会、政治、伦理、审美等不同精神领域。它既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基因,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12.
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提出过精辟论述,以此建构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系列理论.而先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法思想的渊源之一,其对于人性的阐释对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疑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先秦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的观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鉴古思今,希望能对我国现在所经历的变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在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举措: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力;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格局;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有了核心价值观,人们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够更有效地凝聚人心,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在新形势下,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不断发威。把网络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把握好网上“网下”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同时注重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条件下,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本土价值观与异域价值观交织于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总图景之中。对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本土价值观与异域价值观,不同代的人也出现了相对不同的价值态度,从而导致了价值观的代际差异。面对价值观的代际差异,如何实现价值观的代际传承和代际整合,就是当今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培养和倡导积极的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观,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倡导的休闲价值观应是充分结合了我国传统和西方优秀休闲文化、认识到休闲是人们在小康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工作压力下保持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是真正体现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出可持续性特质的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吃既是一切动物更是人类生存之本 ,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故对吃的研究是大有好处的。为此 ,从中国人用嘴吃饭 ,掂掂筷子的份量 ,肉食者的风采 ,温文尔雅的素食者以及饮食的反思等方面论述了东西方人对吃的特点及其深厚的经济基础 ,以期有助于对饮食文化的进一步探析和国人对饮食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8.
《蜗居》的热播与停映风波,成为2009年岁末中国社会和网络舆论的公众话题。它以一部电视剧的热映与讨论这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当下中国社会的诸多症结,也显示出社会大众在面对积聚的社会问题时惶惶的无助心态。电视剧虽属虚拟艺术的一种,但作为社会公众文化,其内容主旨均与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蜗居》的流行,也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下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诉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态度。  相似文献   

19.
从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之中是否还有内在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一直是近代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而又见仁见智的焦点问题。西化派专注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待中西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从而得出了中国文化早就已经死亡的结论。文化保守主义者注重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坚心要为中国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做见证,但也存在着根本不承认中国现代文化是整体的"中国文化"之组成部分的问题。"马魂中体西用"论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生命整体",明确肯定这一"文化生命整体"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文章用唯物史观解释了中西方文明如何在实践中生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族价值,以作为各个文明内部形成共识的价值标准。由此提出世界各民族在其相互交往的实践中,将会逐步生成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价值形态,以作为相互之间的交往法则的价值标准。这种普世价值现在仍然处于形成过程中。西方国家把其特殊历史形成的特殊价值体系作为普世价值强加于全世界,只能引起世界的价值分裂与冲突。而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将会在实践中促进相对普世价值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