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社成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下成长的 ,他们既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又能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 ,在提倡文学革新、诗界革命和推动中西文化交融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诗界革命的继承者,柳亚子的诗大多遵循格律和文体规范,但亦显示出其与现代世界保持关联的不懈努力。柳亚子的文体实验赋予他的诗作一种新颖与现代的大胆品格。这些诗作进一步挑战了新诗、旧诗截然有别的一般观点,展现出中国抒情传统朝向"现代古典主义"的内在演进。古典主义诗歌的实践提供了一条道路,在已经西化和正在西化的现代社会内部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其文化选择乃建基于一种美学倾向。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南社之间的争论并非现代知识分子和传统文人之争;相反,这是现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冲突。南社力图继承和改造精英文学传统,而新文化主义者则趋向发明一种"替代性传统"。在唐宋诗风格的对峙中,南社的大部分领袖都倾向于选择性地继承(在他们看来)可以承载革命精神的传统的某些形式元素。这赢得了争论,但他们对诗歌形式之伦理功能的信念与其激进对手——新文化运动的偶像破坏者们——事实上如出一辙,使得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后者的论点。柳亚子依然不断尝试用新鲜的语言和形式来革新旧诗,但他的实践已然缺乏理论基础:如同一座壮丽的迷楼,旧诗于他成了一座在历史漩涡中必然毁灭崩塌的罪恶迷宫。(1)  相似文献   

3.
南社是一个有浓厚政治气息的文学社团,借助于革命党在政治上的成功,南社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同时南社文学对政治的依附性也越来越明显,“革命”成了南社文学的标签,其实就旧文学而言,南社的创作自有其多种面貌,“革命”并非南社文学的全部;就新文学而言,南社既有与之论争的反面刺激,也有创作和理论上的正面推动。但是随着它在政治上的失败,这一切都被淡忘,南社的悲剧,就是文学依附政治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南社与“诗界革命派”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社在注重发挥诗歌社会功用的文学观念上与“诗界革命派”取得了共识 ;创作上 ,南社依然保留着“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痕迹。但二者对诗学传统与诗歌的具体功能的体认上却有很深的差异。“诗界革命派”否定固有的诗歌传统和文化学术传统 ,企图通过建立新的学术根基 ,创作出输入西学的新诗。南社则选择了复社几社复兴古学的文化精神 ,诗宗唐音、词尚五代的审美趣味 ,以及用诗歌反清排满的社会功能 ,它们互为表里 ,显示出南社与“诗界革命派”的同中之  相似文献   

5.
南社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革命文化团体,以柳亚子、高旭、陈去病为代表的进步文人,极力鼓吹反清革命,并且积极主张文化革新。这批文化人中,以诗人居多。但是,南社的诗人却喜欢写旧体诗,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南社的诗人也极少用白话作诗,对新体诗似乎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南社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综述:这次研讨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格局,把南社放在整个民主革命发展和文化转型进程中来考察,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视野中进行审视,发掘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提出了新的观点,对南社的性质、历史作用和地位也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南社众多成员的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对南社的价值作了概括,指出文学要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作为支柱,文学要表现时代应该与时俱进,文学的发展必须坚守民族文化的命脉。研讨会认为,近年关于南社史料的发掘、整理、考证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南社作家别集的整理、出版取得了一定成绩。另外,还总结并反思了南社研究的学术历程,探讨、展望了南社研究的发展前景。同时指出当前南社研究的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研究的广度虽然拓展了,但研究的深度不够;在史实开掘方面多有进展,而理论剖析、升华却不足。  相似文献   

7.
南社解体,论者多把唐宋诗之争看成是主要原因。事实并非如此。南社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民国建立和袁世凯毙命,南社民族主义和几社复社的文化精神已完成了历史使命。2.新文化运动的冲击。3.柳亚子等人文化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是南社解体的最深层原因。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南社的"诗争"不能正常进行,也影响了以后对南社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关于南社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贡献,学界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1923年南社宣告解体之后,学者多倾向于认为南社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因此南社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也趋于式微。然而,解体之后的南社并非仅是一项历史遗产,而是与社员的日常交游、文学、艺术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南社解体之后还出现了众多以南社为名义的雅集聚会、诗文唱和及出版活动,反映了社员对于南社这一文化身份的传承与认同。以1923年以后广东分社以南社名义展开的雅集、唱和活动为中心,讨论广东社员在日常交游和文学活动中对南社的看法,以此评价南社作为文化资源在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主义旗帜下聚集到一起的南社 ,开创了一种民族民主革命的文学 ,它从国粹派“复兴古学”的理论获得学术支援 ,并把这一理论落实到发抉复社几社的文化精神、诗学传统和抗清的志节上。“几复风流”适应了排满革命的需要 ,也是区域性文化资源在近代的又一次激活。南社历时十数年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南社的研究现状需在研究队伍和研究观念上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10.
南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团体。民族主义大旗下掩盖了许多矛盾、对立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倾向。但南社仍有一个主导的文学观,这就是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反映了南社作为进步团体的特征的“宗唐文学观”。柳亚子等人提倡唐音,正在于其时代精神相契合,而契合点即是南社精神与唐音传统中共有的反抗、进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诗,也曾称为白话诗、自由诗。但"新诗"一名不能标明其任何文体特征,"白话诗"古已有之,"自由诗"在格律体新诗出现之后已不能概括全部新诗。人们目前能够想到的命名,如"现代汉诗"、"现代诗"、"语体诗"、"西诗"等,都不大得体。"胡诗"虽然比较传神,却不大可能被普遍接受。故这一诗体,还是叫回它最初的名称"白话诗"为宜。  相似文献   

12.
香港散文诗创作近年出现一个高潮,此前散文诗在香港受到相当的冷遇。散文诗创作主客观条件都相当充足的香港诗坛迟至90年代才有散文诗热的出现,与两岸三地的历史背景及文坛的互动不无关系。香港散文诗取得的成就与香港新诗创作取得的成就互为照应,未来的香港散文诗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类。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的诗除了反映现实的诗作值得肯定之外,其诗集中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和怀古咏史诗也同样具有特色,值得重视。沈德潜笔下的吴地山水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描写其他地区山水的诗兼李、杜、韩等人山水诗之长,并富有理趣。其田园诗熔铸陶诗和盛唐诸公田园诗之神,并能自开生面。其怀古咏史诗则使事典切,诗境浑厚,能翻出新意。沈德潜备受诟病的歌功颂德诗、应制诗在其诗集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即使是这类诗,也不宜一笔抹杀。研究、评价沈德潜的诗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之初,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中国新诗在传播方式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诗歌民间刊物和网络诗歌悄然“崛起”,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为诗歌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且对于诗歌的精神面貌、思想质地、艺术品质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推动和加速了诗歌艺术的变化与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革命性的。  相似文献   

15.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6.
从共性和个性看汉英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可译性历来颇具争论。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人们对诗歌翻译的认识还欠深入 ;其二 ,诗歌翻译的实践还不尽人意。文章试图讨论汉英诗歌的一些共性和个性特征 ,并由此分析汉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障碍  相似文献   

17.
“歌诗”本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脉重要传统,但在新诗中,由于诗与歌分离的态势成为主导倾向,因而“歌诗”传统长期处于被冷落或被遮蔽的尴尬境地,导致新诗缺乏音乐性而危机频仍。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在回望古典诗词时重新意识到歌诗传统的重要性,因而重新发掘歌诗传统,对其进行重新阐释与界定,在重认歌诗传统的重要性、歌诗范畴的重新认知、歌诗对新诗建设的启示三方面构成了对古代歌诗传统的再发现。然而,“歌诗”作为一种古代诗歌传统,其口耳相传的歌诗形式已难以为继,因而新诗无法照搬古代歌诗形式,而应在新诗创作的文本策略上构建诗的节奏和韵,以此重构诗的“歌性”质素;在传播路径上将诗、歌、舞相结合进行跨界演绎,张扬诗的“歌性”;在诗与歌的体式上,让新诗与歌词之间通过跨体创作凸显“歌性”,由此建构新诗自身的歌诗传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结合文化背景研究诗歌"和"以诗歌为材料研究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歌的文化学研究"这一课题,由于当前讨论的"文化诗学"概念对中国原有的为人熟用的"诗学"概念产生挤兑,因此本文也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以其振聋发聩的抒情诗记录下对生命的礼赞、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用动人心旌的诗意文心艺术地践履了他在<诗辩>中倡导的"美与自由"的审美理想.本文从三个层面对雪莱的抒情诗作了审美解读:1)诗与美:逆风飞扬的火光;2)诗与自由:心灵流淌的磁力;3)诗与想象:妙音神思之境界.以此探询这位"临风云雀"作为时代歌手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中国新诗的生产和传播生态发生了变革,“数码诗人”应运而生。“数码诗人”是中国新诗新媒体传播的主导者,他们遵从数字媒介的技术法则和游戏规则,实践“自己动手”的美学,由此生成多路径、交互性、复合式的超文本诗歌。在给予读者自主性的同时,“数码诗人”让渡了建构经典文本的权利。数码诗歌的游戏倾向可能构成消解诗性的力量,超媒体的表现形式靠拢了大众的趣味,交互式的嬉戏也逗引了局外人猎奇的目光,但诗歌本身的处境并未改变。对于浸淫于大众文化中的网络受众来说,诗歌的智性挑战足以令他们敬而远之,因此,数码诗歌难免沦为诗人圈子内部的“游戏”。新诗的“数字化生存”由此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