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试图将西部大开发置于法治框架内,用法治视角对之进行审视、指导和评价,并具体分析了法治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以及如何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使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且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把西部大开发纳入法治的轨道。本文就法治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西部大开发法制建设必须维护法制统一的原则,西部大开发立法的主要渊源、层次及领域(内容)等法治建设路向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剖析、反思了西部地区传统法文化的遗毒及西部地区法文化进步迟缓的状况,揭示了西部开发法治保障的重大价值功能,并就西部开发的法治保障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构想。  相似文献   

4.
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 ,而法治环境建设又必须坚持基本原则。为此就要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构的立法工作 ,借鉴国外落后地区开发立法的经验 ,对西部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法。尤其要为西部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适宜的法治环境 ,要按照WTO的要求为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适宜的法治环境 ,要为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适宜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法治建设为保障。西部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复杂性、艰巨性可想而知。本文就如何保障西部大开发在实施过程中的法治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保护少数民族利益与西部大开发法治化建设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合法利益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在要求。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和区域性贫困集中的地区 ,要为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合法利益营造适宜的法治环境 ,充分发挥法律调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和统一西部大开发的法律规范 ,是确保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利益的前提。西部大开发法治化建设必须以西部地区的实际为依据 ,以西部地区的法治环境优化为契机 ,以政府的有效制度供给为保障。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促进西部开发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则是重要的一环。为此,从法治环境入手,论述了建设法治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法治环境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是“系百年大计、千秋功业”的“世纪工程”。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 ,它具有的其特殊意义 ,加快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论述西部大开发中 ,确保依法行政 ,强化环境资源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 ,搞好民族关系的必要性基础上 ,针对这些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法律角度审视西部农村,探寻西部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既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西部农村地区法治建设对策在于:开展普法教育、树立法律信仰;加强西部农业、农村立法;明确政府职责,规范政府行为;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农民诉讼权利的实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重视西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有其独特的“区情”,要为西部大开发创建良好的刑事法治环境,就必须考虑其传统的地域法律文化、多样的犯罪诱惑因素和落后的司法实际状况等具体“语境”,从而讲策略地准确打击犯罪和分层次地有效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规律把握执政党建设的主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特定表现的认识 ,是执政党把握和实现领导主动权的前提和关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 ,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由领域高度合一到领域逐步分离的基本趋势 ,由此决定着社会关系必然从简单到复杂、发生利益分化与重组 ;社会秩序必然要经历稳定———动荡———走向稳定的过程 ;社会价值观念必由单一转变为多样与多元。这些变化要求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面向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转变 ,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政党执政规律 ,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法、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执政党与社会这三对基本关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认同是民众对法治的心理认可,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认同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形成法治认同的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法治认同的“资源”,是传统社会对于法律的态度、对法律的认可程度以及民众对礼法建立的社会秩序的认可等。法治建设应当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法律,以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实施法律,建立民众更期望的法治秩序。基于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法治秩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法律的态度。从内心认可法律,为实现法治建设提供有利的非制度性支撑。  相似文献   

13.
西方法治的发展是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建立在成熟的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针对西方法治的形成、发展并走向成熟进行分析。市民社会的发展为西方法治的发展奠定了宪政的基础、孕育了法治精神并推动了法律的形式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法治进程将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 ,其中有社会政治经济的“先天”不足 ,也有来自伦理道德方面的阻碍。重构社会伦理构架 ,即坚持群体道德优先、注重官德重于民德、建立道德回报机制、规范伦理制度 ,以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5.
依据法的本质决定法的功能的理论,将法的本质归结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指出了法的思想意志根源和政治功能,理性是促使统治阶级意志必须接受或者反映所谓被统治阶级及社会公众的意志和利益的历史动因,国家功能的多样化促使人们思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与法律建构;文明的社会发展史证明明智的统治阶级总是以寻求和谐的社会运作模式为法的功能建构基准。  相似文献   

16.
82宪法与中国的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 2宪法被公认为是我国宪法史上最好的一部宪法 ,对我国的法治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82宪法确认国际公认的法治原则 ,较好地体现了宪法的法治功能和价值 ,特别是 99修宪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 ,82宪法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缺憾 ,这与其对中国法治建设推进方式的选择和具体的制度设计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必然会促进 82宪法的进一步完善 ,而 82宪法的不断完善又会对中国法治建设起着更好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治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法治内涵的考察和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诸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走向法治不可逆转,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完善的法治,中国法治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法治,限制人治的同时,要重视发挥道德、习俗等对社会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距离--中国国有企业法现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法治理论的源流,法治真谛大抵有四种表达法治必须成为社会普适性的信仰;法治必须成为社会的基础秩序性依赖;政府必须守法而成为法治的典范;民本应该成为法治的灵魂.以中国国有企业法现象作为案例,并将其放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实证分析,折射出来的恰恰是法治未能实现的一个片断企业法没有成为公民的信仰;政府没有成为遵守企业法的典范;企业法的模糊性违背了法律的理性从而在实践中造成变形;转型期的立法现实也造成了企业法的被弃置.可以看出,法治理论在中国可能存在被误读的情形.也就是说,在中国,文本法治离社会法治尚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法为什么没有从文本法治走向社会法治?中国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大体有三一是文本论,认为因企业法文本质量不高导致适用困难;二是解释论,认为因法解释学的不发达而导致对实践的无能为力;三是实践论,认为因转型实践现实的复杂易变导致适用困难.然而,文本论者看到的是表像,解释论者只是搬运西方的框架,实践论者观察到的也仅是实像的一部分.真正要缩短文本法治与社会法治的距离,最佳选择是实现法调节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查将是一次很有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旅行。从法理逻辑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矛盾背反的;从精神层面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相洽融通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侠文化,我们必须进行制度重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的核心,蕴藏着四个方面的农村法治内容:维护民主宪政、维系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保护人身自由。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生成和运作的基础,村民自治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法治的过程,农村法治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村民自治法治功能的发挥。但因受传统文化束缚、民主基因匮乏、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村民自治激情多于理性,实践运作与理想形态还有较大差距。要促进农村法治的实现,就要培养农民的民主主体意识;健全村民自治的民主机制;夯实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