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思考梁立义,周维丽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系统工程的“核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系统工程的“中心。怎样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是摆在当代共产党人面前的一...  相似文献   

2.
杨继瑞 《天府新论》1994,(1):107-107
论毛泽东同志关于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思想杨继瑞在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一系列论断。毛泽东同志早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时,就高瞻远瞩地指出,革命是为了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以便“解放被束缚了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2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历史性决议,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经济建设总方针。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20年来,自...  相似文献   

4.
未来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主要成果。学习邓小平发展思想应重点掌握以下五个方面。(一)中心和前提1、经济建设:能把一切工作都统率起来的中心。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唯一性,要实现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可替代,不可替代。二是具有全局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全局,其它方面的工作,只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全局。三…  相似文献   

6.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重要保证王东辉陈岩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坚持生产力标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一生产力标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社会标准。社会发展,首...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教育对于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是增强综合国力 ,应对国际竞争 ,推进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而文化创新的推进和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又是以人们思想的解放为前提的。所谓解放思想,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重点要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正确把握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李志荣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阐明了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了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是指引我们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论。...  相似文献   

11.
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要密切注意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始终把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中。  相似文献   

12.
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苏东国家对所处历史阶段判断的盲目性 ,僵化的传统模式对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性 ,经济建设的中心意识不强改革措施不力 ,经济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等都是造成苏东剧变的深层次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有本国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是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13.
重温邓小平小康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要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国45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先后经历了两条思路。一条是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断变革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变革生产关系的归宿点。即“抓革命,促生产”的思路。另一条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标准的  相似文献   

15.
要勇于实现经济建设的新跨跃谢玉堂改革开放15年的历程证明,解放思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每一次思想大解放,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这历史性的转变中,谁转得快、转得好,市场经...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协同作用 ,但“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本文从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进行分析。着力点之一 :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国民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 9%以上的速度 ,正是依托了这样的速度 ,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民族…  相似文献   

17.
朱育英 《南方论刊》2006,(12):12-1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时期,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是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大举措。实施新农村建设,对信宜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信宜地处粤西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目前,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林牧渔总产量百强市、全国水果百强市、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市、全国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8.
如何看待和评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珠江三角洲文化发展?如何把握开放改革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当前文化工作面临什么任务?这些都是关系到广东文化工作宏观战略决策的重大问题一、开放改革中的珠江三角洲文化新潮开放与改革不仅解放了经济生产力,引发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解放  相似文献   

19.
王宏平  王云山 《理论界》2005,(8):155-15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夯实“三个基础”,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0.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产业,而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使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开发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推动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当前最重要的要搞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政策创新和品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