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经济新闻标题中动词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标题需要鲜活、生动,为此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凝练观点,简洁显要。在吃透新闻内容的基础上,站在读者的角度,从中提炼出读者最感兴趣、最需要了解的要素在标题中作为观点加以表达,达到为新闻内容做"眼睛"的目的。二是要专业知识,通俗解释。将没有生命力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翻译"成形象感人、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三是动词活用,鲜活生动。恰当地使用动词,增加标题语言的动感,真切地表现新闻内容或再现新闻场景。  相似文献   

2.
读者常常批评我们的新闻作品可读性差,缺乏人情味。近年来这些老毛病有所改进,但并未根除。有什么办法能使新闻作品多一点情趣?我们就此作以如下探讨。  一、新闻作品要多点人情味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人情味新闻。后来《纽约太阳报》的主编达那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了。按照达那的解释,人情味新闻“是指一些无论从人或事来看,都并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的悲喜剧”。人情味新闻的出现把新闻的报道对象从名流、要员扩展到普通人中间。它在写法上,要求从人的角度写新闻,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活画出人间生活情趣,使新闻受…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理论研究领域,对于某篇稿件进行分析或对某一观点进行阐述的文章颇多,但综合运用美学、心理学、思维学、传播学、修辞学等学科系统地研究一个当代记者的新闻采写风格,在国内尚属首创。白庆祥同志所著的《李尚志新闻艺术风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便是这样一本专著。该书的特色在于: 1.系统性。专著系统地论述了新华社记者李尚志的新闻艺术风格。从采访方法到新闻技巧,从新闻体裁到辞格运用,从新闻理论到写作实践,从美学价值到心理流程等都作了深入、详尽、全面的研讨。使节与节、章与章之间如链条相扣,一环接一环地对总体风格和具体内容进行了剖析和论证。如在《新闻写作中的形象思维》一章中,不仅结合李尚志新闻写作阐述了其形象思维的特点,还详尽地分析了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从而使读者对其新闻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新闻真实性的辩证关系》一节中,作者从绝对真实到相对真实,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还从主观真实到客观真实都逐一作以论述。纵观全书,其脉络清晰,章节顺畅,环环相连,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中,新闻报道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现状,其作用愈来愈大。随着治理整顿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愈来愈感到新闻报道在社会系统工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能充分地体现这种功能的标志就是新闻的价值量。笔者以为,新闻价值量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信息传递所产生的积极效应的程度。换言之,就是新闻通过及时、客观、真实地报道社会中发生的事件,给广大受众在精神、利益等方面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为引导社会向健康、进步发展所负的责任并产生积极效应程度。这种程度实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价值量的大小。诚然,新闻的价值量是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机制中的产物,它具有深层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色彩探析徐亚平陈民生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恢弘构想,使我国的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在对经济新闻越来越关注的同时,也对经济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人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怎样才能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获...  相似文献   

6.
新闻真实再研究──当前新闻失真现象的分析与对策李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新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新闻工作者的脚步去奏响时代的最强音。伟大导师列宁曾多次说过:"我们应当讲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历代新闻工作者都是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去工作,才使得...  相似文献   

7.
新闻功用初探杨智慧,邵作发,张雅安新闻有哪些功用?这是新闻的基本问题。一位新闻史学家曾经这样描述过:“第一个发现熊的人侥幸未能被熊吃掉,无论为了警告趋避,或是为了纠合除凶,一定要去报告给其他人类。”这就有了新闻的产生,同时也体现了新闻的功用,即新闻具...  相似文献   

8.
一小说家搅尽脑汁让结尾回味无穷,诗人们搜尽枯肠在结尾给读者留下深邃而又广阔的天地。凡事开头难,但结尾要比开头不知难上多少倍。可是,新闻的结尾却受到了少有的冷遇。通常,记者们把全副精力都倾注在导语上,因为从读者心理学的规律上讲,人们希望一打眼就看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所以,结尾的地位与导语相比自然要退到次要席位上了。但是,新闻的结尾决非可有可无,它应该而且确实具有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它部分所不能代替的。优秀的记者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角度,探讨了新闻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分析了新闻本质真实论和新闻价值决定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本质真实上的价值决定”这一观点,较准确地反映了新闻的实质,解释了日常的新闻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读者的白日梦──论小说的一种欣赏方式陈建新,张玲燕一许多读者可能都有过这种感受,当他们阅读一部精彩的小说时,会恍恍惚惚进入作品情境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随着情节的推进或喜、或悲、或惧、或怒,直到读完小说,才回到现实中来。这种现象,被一些心理学家和文...  相似文献   

11.
新闻学研究的新视野─—简评《新闻色彩学》赫玲,晓丹学术专著,必须具备理论卜的突破和创新。唯此,才能使读者开卷有益,读有收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于升太的《新闻色彩学》(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是我国近年来新闻学术关作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2.
艾琳 《社科纵横》2006,(10):174
经济新闻长期以来由于写法与思路的不活,形式与内容的呆板,致使佳作不多、庸品充斥。为此,改革经济报道成为各家主流媒体追求的方向。而从实践来看,只有赋予经济报道以“个性”,才会有新意,才会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3.
略谈日本报业的新科技应用辽宁经济日报社胡良文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可以说无信息,新闻也就无从谈起。从信息角度选择材料,将信息量的多寡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有人曾将新闻视为信息的载体,将信息看作新闻的内核,这的确不无道...  相似文献   

14.
各种不同类型的创作在人类精神领域无不具有相互丰富补充和综合性启迪作用。诗人在读达尔文的著作时可以从审美角度去欣赏伟大自然科学家的风格和文笔,科学家同样可以从科学方面(如心理学)去分析文学作品。这一相互补充的结果会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地发掘人类各种精神活动相互联系的共性。本文作者从认知和启发意义的角度探讨了侦探体裁文学作品对读者(观众)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坚  王伟  张鑫扬 《社科纵横》2010,25(6):146-148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新闻传播界风生水起,并已逐步发展为一种时尚,这种新闻与娱乐的融合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有其必然之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而丰富的。应当承认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本文将从发展的视野深入探析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机理,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党正领导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经济报道理所当然地成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如何搞好搞活经济报道,已成为新闻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现在,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普遍感到经济报道难搞,写不活。读者反映大多数经济报道千篇一律,数字加过程,枯燥乏味,不爱读。只有努力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才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读性强的经济报道,需要从事经济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改变观念,深入实际,大胆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和需要。一、从读者出发长期以来,新闻界强调报道的指导性,把经济新闻的出发点放在指导工作上。经济报道要吸引读者,首先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12个国家特别重点单位居然连续几年在京城某重点大学招不到毕业生。这12家待重单位是国家国防、经济、科技各行业中重点中的重点。京城某重点大学为保证国家重点单位的需要,在今年的毕业分配过程中,加大了毕业生奖励政策的力度,明文悬赏:选择12家特重单位者视学历高低奖励1~3万元。其中本科生奖励1万元,硕士研究生奖励2万元,博士研究生奖励3万元。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年12家特重单位,仍然没有一个人去。毕业生大多选择继续升学深造、出国留学或到三资企业就业。重点大学毕业生拒去国家特重单位一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18.
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介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新闻舆论监督和所谓的"新闻审判"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事实上,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转化为不当的新闻审判。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厘清新闻媒体的职责与定位,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所谓的"新闻审判"对司法活动的过度干预,从而形成正常的新闻舆论氛围。在这之前,新闻审判是怎样出现的,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弄清楚原因才有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应对。  相似文献   

19.
说“某”     
不久前看到广东的一家报纸,在报道该地反腐倡廉新闻时,连用了五个“某”字,某市、某县、某局长、某领导、某公仆,使人读了新闻,宛如进入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 当然,这种“姑隐其名”的作法,也许报道者自有苦衷,有些是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因为编辑先生,虽然剪刀浆糊在手,操生杀予夺之权,可也有管着他的那顶纱帽,有时掂掂斤两,看看形势,“某”一下有何不可。尽管有人说,这不符合新闻的规格,新闻讲五个W,姓甚名谁,何方人士,岂可一“某”了之,但新闻规格又值多少钱一斤呢?  相似文献   

20.
隐喻在传递相关信息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是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统一.从信息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可译的;从美学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目的语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或该隐喻是否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