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女、游女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注引《高唐赋》云: 昔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闻王来游,愿荐枕席。”另如《史记·周本纪》: 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史记·赵世家》: 王游大陵,他日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  相似文献   

2.
茅盾先生曾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风,然而同一时代的作家在共同的文风之中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同文另一处又说:“时代精神,反映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就是时代风格,一切的个人风格中都不能不渗透着这光芒四射的时代风格。”由此看来,文学创作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的文风”对于作家的创作风格有着等值的作用,但实际上它们是貌相似而实不同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王乐 《东岳论丛》2006,27(2):198-199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之中,最上一层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往下是官吏、士大夫阶层,其次是士绅阶层,最下一层是民,其中民又分为士、农、工、商,士居于四民之首。有了如此严格的等级划分,就可以使国家的管理具体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这里,我们关注到士、士绅、士大夫的身份有别,其所处的阶层亦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5.
象、像字小辨●雅之质量是学术刊物的生命。在把好质量关的同时,校对是一项繁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本文拟就象、像二字的用法,作一粗浅的讨论,提醒作者、编者、读者的注意,共同办好我们的刊物。象本是动物的名称,如大象。这个字一般指形状、样子或者摹拟、仿效。如现象...  相似文献   

6.
古代黑龙江流域有两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名字十分近似,生活方式、居住区域也非常接近,因此,许多学者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当做同一个民族了。如王钟翰先生说:“乞列迷(Gillim)系吉里雅克(Gilyak),即《辽东志》上所说的‘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乞列迷城或作乞列迷站”。张博泉先生也认为乞列迷是吉里迷。《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卷·释文汇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一九二三年填的《贺新郎》词,第二句第三字究竟是“比”呢,还是“堪”?各报发表时,都印成后者,注释者也以之为据。但从手迹看,应当是前者。“比”与“堪”非但不同形,而且音异、义殊,用哪一个,直接关系到整首词的情调和意境。如果用“堪”,只能解释成经受、承当,“那堪”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与情理、与事实都不相合。而且,单从词的思想内容看,也使前后乖违。用“比”,即无此病。“比”,在这里意谓比拟、比伦,“那比”即有什么能够相比.毛泽东同志和杨开慧同志既是“人间知己”,又是共产主义的亲密战友,身临“挥手从兹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高第弟子宰予,和在齐国被陈成子所杀的齐简公宠臣阚止,是不是同一个人,史料记载扑朔迷离,历来亦众说纷纭;近世则以钱穆说最具影响力。宰予从孔子游时,孔子曾屡次斥责宰予,但孔子晚年又给予了他高度评价,或许与孔子的思想在晚年发生过重要的变化有关。本文经考辨所得结论与钱穆先生相反,庶几可使一宗聚讼两千余年的悬案更加接近历史真相,也为研究孔子晚年的思想变化提供一条较为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东汉盐、铁官制度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疑问所在 《汉书·地理志》于诸郡国所属县、道下,不乏注明何县、道有盐官、铁官设置的事实;而《续汉书·郡国志》于诸郡国所属县、道下,却只载何县、道“有盐”、“有铁”,而不载设置盐官、铁官的情况,似乎给人以东汉无盐官、铁官设置的印象。那么,东汉诸郡国所属县、道,究竟有无盐官、铁官的设置呢?此疑问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赞成列宁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页)这个极其简明的概念有二个规定性,第一,马克思主义是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一个人,而不是别人。第一点要求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应注意的是体系,而不是  相似文献   

11.
张载,字子厚(1020年——1077年),陕西眉县横渠人。对张载的卒时、卒因与卒地问题,《宋史·张载传》只载其告终地而无卒年,其它史料却说法不一。范育在《张载集·正蒙序》中说:“熙宁丁巳岁,天子召以为礼官,至京师,予始受其书而质问焉。其年秋,夫子复西归,殁于骊山之下。”吕大临在其所撰《横渠先生行状》中说:“熙宁二年冬被召入对,除崇文院校书。明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人禽之辨"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帮助我们来面对未来的"人机之辨"。但技术的发展将大大超越这种直观的"人机之别",会出现更多的智能存在样态;"智能网络"就会突破传统的"人机之别"而整体性地笼罩人类的生活,这将使"人机之辨"失去意义;更具挑战性的是基于"基因编辑"和"人机嵌合"的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造,这更是对人类既有的文明的根本性颠覆,从而发展出某种"后人类文明"。但是,人类的未来并不是今天技术直线发展的产物,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知止"智慧,懂得人类的发展须"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是应对未来文明挑战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13.
王海成 《兰州学刊》2009,(10):15-18
道家一般重视无用而对有用加以蔑弃,但庄子的思想却较此为复杂与深刻。他不但极力揭示现实的人与物的世界中的有用之患,更可贵的是他看到了无用之患。由对有用之患和无用之患的思考,他最终提出超越有用、无用之上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4.
杨宽先生曾作《“贽见礼”新探》一文。此文虽不乏新见,但也颇多疏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贽、币的模糊。这一疏失在一定程度上给后来的古礼研究带来了混乱,有必要对它作一补正。一币,是礼物的通称。贽属币的一种,它使用于一种特殊的典礼。当人们初次相见,或有要事相见,来宾都要按照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记载伯夷事迹的古籍不少,然而简赅者首推《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迁将其列于七十列传之首,唐代韩愈又写了《伯夷颂》,于是伯夷、叔齐这兄弟二人的“义不食周粟”就成了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然而对“义不食周粟”的理解,历来却存在着偏差。明方孝孺说:“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谬甚!”(转引自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相似文献   

16.
张京华 《云梦学刊》2006,27(1):17-21
1926年6月《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但由于此《书的题名使用了一个单字辨”,而辨”字自古代至近代一向与辩字通用,因此古史辨》的辨既《有辩论”的含义,又有辨伪的含义,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至当时的编著者顾颉刚和后来的诸多研究““者在涉及此书以及古史辨派”的性质时,意见多有分歧。细加分析可知:在陈述自己的学术研究即对内“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辨伪性质,而在汇编学者的争鸣文章即对外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讨论性质;在1923年5月公开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以前,顾颉刚对古史辨》的阐释多侧《《重于辨伪的性质,而在这篇书信发表之后,顾颉刚对该书的阐释多侧重于讨论的性质。在为古史辨》题《名时,这种辨伪”与讨论”的二重心迹则通过一个单字辨”而隐含了起来。此一字之别非出偶然,而实与现当代学术史的发展背景密切关联。1926年6月《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但由于此书的题名使用了一个单字“辨”,而“辨”字自古代至近代一向与“辩”字通用,因此《古史辨》的“辨”既有“辩论”的含义,又有“辨伪”的含义,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至当时的编著者顾颉刚和后来的诸多研究者在涉及此书以及“古史辨派”的性质时,意见多有分歧。细加分析可知:在陈述自己的学术研究即对内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辨伪性质,而在汇编学者的争鸣文章即对外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讨论性质;在1923年5月公开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以前,顾颉刚对《古史辨》的阐释多侧重于辨伪的性质,而在这篇书信发表之后,顾颉刚对该书的阐释多侧重于讨论的性质。在为《古史辨》题名时,这种“辨伪”与“讨论”的二重心迹则通过一个单字“辨”而隐含了起来。此一字之别非出偶然,而实与现当代学术史的发展背景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为主“依经解骚”。尽管刘勰内心激赏屈骚的巨大艺术成就 ,但由于遵循“原道”、“宗经”的宗旨 ,他无法对楚辞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屈原的行为价值、人格魅力乃至楚辞文化的整体价值 ,作出公允的评判 ;刘勰以“雅颂”的准绳 ,试图清理屈骚中“异乎经典”的“荒诞”成份和“楚文化”因子 ,而这恰是楚辞最具光彩的东西。结果由“辨骚”滑向了“废骚”边缘。刘勰的尴尬并非孤立现象 ,传统中国楚辞学历两千年而缺乏创意、成果单薄 ,愧对高耸入云的楚辞文化 ,盖在于历代学者都囿于正统儒学价值观而管窥楚辞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杜绣琳 《理论界》2007,(11):172-173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国古代文化大厦的奠基者,他们各自所开创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两个支柱,缺一不可。他们的学说中有着很多的共通性,但也有明显的学术分际,这主要缘于他们在创建自己的学说时,运恩路向截然有别。  相似文献   

19.
黄鹤楼辨     
武昌黄鹤楼素以江南胜景著称于世,她那独特的风采虽历经千百年而仍然令人神往。但是长期以来,在关于黄鹤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似是而非的说法。本文试就有关的资料做一点整理,以冀引起必要的注意和重视。一、黄鹤楼的始建与终毁古黄鹤楼究竟始建于何年,其确切时间已无可考,但多年来却流行着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孙吴时的说法。其实这一说法是不确实的。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黄武)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  相似文献   

20.
形象思维辨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发表,使深受“四人帮”迫害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倍受鼓舞,欣喜异常。长期以来,“四人帮”推行“文艺黑线专政”论,不准作家艺术家搞创作。他们抹杀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否定作为艺术规律和特点的形象思维,造成了文艺舞台没有戏剧、没有电影、没有小说的严重恶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