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设置郡县政权组织形式,郡县之下设有乡、州、社、里等基层组织。同时,封君制则是地方政权组织的补充形式。深入研究楚国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等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以及秦汉以后郡县制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汉诸侯国官制是西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反映了诸侯国势力的消长,也反映了西汉与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关系。"七国之乱"后,西汉推行了一系列诸侯国官制改革措施,以限制、削弱诸侯势力,最终实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朝鲜半岛深受汉字影响,作为一种制度文化,韩文创建初期的古代官制术语蕴含着特定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对韩文创建初期官制术语的语义溯源,可知古代朝鲜官制术语结构主要有整体借用、双音节汉字词借用、单音节汉字借用等三种形式。通过分析发现,朝鲜朝的官制术语在制度需求、运思逻辑等实际运用层面上,主要效仿了中国唐宋时期官制,并在官职的名称和品阶上进行了重构,在形式上也体现出了多动宾、并列以及术语两两对称的语言学特征,从语义溯源和概念重构机制上不难看出,中国的儒家思想、汉字、科举制度以及朝鲜朝对韩文创建初期官制术语的使用以及官制文化体系的构建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石冬梅 《天府新论》2007,(3):118-122
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政策,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北魏前期的新官制。太和新官制并不像史学界一般所认为的是模仿的南朝制度,实际上它是以汉魏西晋、尤其是西晋官制为蓝本,而又加以发展创造而建立的,它与南朝官制差别甚大。太和新官制影响深远,它基本上被西魏以及东魏、北齐所继承,而隋朝官制又主要源自西魏以及六官制度,所以也可以说,太和新官制是隋唐官制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楚国是较早实现集权政治的国家。尽管楚国这时的集权政治,与以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相比,还只是一种雏型,但它却为以后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开拓了先河,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后世君主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下列几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一、从县制的设立看楚国王权的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郡县制与中央集权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就失去了组织基础。因为郡县制度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郡  相似文献   

6.
林浩彬 《学术研究》2023,(11):140-151
丞参设置起源于总理衙门改设为外务部,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官员升途、促进职官专门化以及沿用总理衙门总办章京旧制。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出现关于六部设置丞参问题的讨论。各种意见分歧的实质,是设置丞参增加职官层级实现上下贯通以保证专门化,还是沿用并改良堂司直接、大小相制、差遣与实职分离以及内升外转的旧制以保证专门化。丙午官制改革,清廷决议在各部普遍设置丞参。相比于日本基于政务官、事务官分类的扁平化职官设计,清朝的丞参由于其提供升阶的作用,更多是基于分层的垂直化职官设计。清季仿照日本实行新内阁官制,基于分层的垂直化职官设计被认为缺乏效率,被基于政务官、事务官分类的扁平化职官设计取代。清朝试图裁撤各部丞参,只是因丞参的出路问题以及部分部院的抵制而未能彻底实现。丞参兴废对于清末部院官制与内官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二十七日清廷谕令进行外省官制改革。清廷此举一方面是为宪政改革做准备;另一方面是藉改革以改变太平天国以降所形成的"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体系,因此,官制改革过程中充斥着朝廷与督抚间的权利博弈。研究外省官制的实施情况,不但可以观察晚清地方权力体系的运行状况,而且可以体味清末预备立宪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8.
制度知识是政治体制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经长期积累,制度知识的体系至汉末已相当繁密.在汉魏之际与两晋之际的两次大规模战乱中,官制礼仪知识因文献、实物的损毁而破败流失,面临传承断绝的危机.后续的制度恢复步履维艰,仅依靠个别精于制度之学的官僚勉强开展.制度知识历经动荡而未完全散亡,离不开士人家学的支撑.颍川荀氏、北地傅氏、河东裴氏、琅邪王氏等魏晋高门均重视官制礼仪的传习,这项知识特长也成为维持家族威望的助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新出土史料大量发现,特别是秦公牍文书的陆续出土,为秦地方官制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里耶秦简为中心,结合传统文献,对秦地方官吏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分别从其名称、内涵、功用等不同方面进行考证和论述.补充和纠正了传统文献中有关秦地方官制的一些记载,可以进一步探寻到里耶秦简对于研究秦地方官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齐秀生 《东岳论丛》2005,26(1):136-14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产生较早,漫长的先秦时期是各种制度包括选官制度孕育、发展的时代。先秦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先秦时期至少有六种选官制度:选举制、学仕制、军功制、客卿制、考核制、世官制。先秦多渠道选官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渊源,对秦王朝以至后世官制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选举、荐举等选官方式直接发展为察举以至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1.
谭黎明 《理论界》2008,(12):130-131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选官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即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职官,基本上出自王族血统范围之内,是王族血统范围内的任人唯贤。对各级职官的考核权、奖惩权都掌握在楚王手中,楚王通过考核来任免和选拔职官,实际上楚王就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权,这是楚国君主集权的贵族政治体制逐渐得到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齐秀生博士的新著《社会环境与人才》一书,不仅首次对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人才问题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系统分析了该时期人才大量涌现的社会环境因素,探寻了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和有益的启示;而且对古代世族世官制度的解体,以文武分职为标志的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将相制、郡县守令制、封君制、荐举制、客卿制、养士制、考选制、军功制、俸禄制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些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对秦皇朝以至后世官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当代人才战略的实施也有借鉴意义。可以说该书是近期出版图书中把历史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一部成功的力作。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尚药局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东汉的尝药监、曹魏和西晋的尚药监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北魏太和新官制在门下省创设了尚药局,这是一个专门为皇帝提供医疗服务的机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革官制时,将尚药局划归新设立的殿内省,最终完成了皇家医疗事务与国家医疗事务分离的过程。尚药局的创设是北魏后期进行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分离的趋势,同时也是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标志,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1884年新疆建省,对近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充分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清代新疆行省官制研究现有成果作出综述,努力将新疆建省后官制研究的详细情况呈现出来,为今后广大学者对于新疆行省官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晚清官制改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界关于晚清官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官制改革的分期 ,总理衙门的评价 ,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的关系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逸认为《远游》为屈原所作,后世楚辞学者多从之.清代胡濬源则认为此说非是.近现代学者或从王逸之说,或证成胡氏之说.胡濬源等否定王说的主要根据是认为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不可能有道家神仙思想和黄老学说.近些年来,大量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出土并整理发表.这些出土文献证明,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思想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及黄老思想已广为流传.《远游》中有黄老神仙思想是符合当时楚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现实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思想层面否定屈原的《远游》著作权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元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述略李治安秦汉以降,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关系,随着国家集权统一或分裂割据的发展大势,经历了或聚财于中央,或藏富于地方的曲折变化过程。元王朝的政治体制是蒙古草原游牧君主制与汉地传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融合体,又兼行省、宣慰司、路、...  相似文献   

18.
1906年中央官制方案奏定后,新设和改组的各部很快完成了新官制的建设,并从人事、行政和监督方面,建立起对各省司道的上下垂直统驭关系,督抚权力有被架空的危险①.宣统年间,出使大臣李家驹和宪政编查馆提出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四级说;而各省督抚则彼此电商,提出“内外统筹”的三级官制办法.但他们出自各自不同立场的利益较量,终使方案的制定异常艰难,不得不“因陋就简”地草草了事.  相似文献   

19.
从政事堂会议看唐代的宰相政治龚维玲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鼎盛时期,唐朝的繁荣与统治者的开明政治有着紧密联系。研究唐朝的官制有利于我们透析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官制是关于国家政权的构成形成及其设官分职的管理制度,它是国...  相似文献   

20.
鉴于中国国情与历史传统,结合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孙中山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全国实行中央、省、县三级管理: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应该实行中央集权;县为自治单位,负责地方事务;省级是“上承中央之指挥,下为各县之监督”。对如何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弊端,怎样解决政府与国民间的矛盾,他认为必须从政治体制上入手,对权力运作实行彻底改革。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的民权思想上,他提出五权分立的主张。认为应废除“官本位”统治,创立以民为本的“民本位”崭新政治体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对民权思想内涵进行充实发展,构成了民权主义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