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中心主义讨论成为热点.若将人类中心主义定位于以整个人类的共同、根本利益为目标和尺度来指导,衡量人类的认识、实践的一种价值体系的话,主张走出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实际都没有超越也无法超越.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对其责难之声不绝于耳。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却不一而足,在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可否超越的问题上,更是莫衷一是。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了"自我中心"的超越之路,但此种"超越"并非等同于"废除",而应该是扬弃,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又具有不可超越之处。笔者认为,人们改进自身思想,从敬畏人类到尊重自然的转变,恰恰正是解决矛盾,统一超越与不可超越辩证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因为它在根本上确认和坚持的是一种物种主义的或动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与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相矛盾的.人类在地球上是作为一个文化的物种进而作为一个道德的物种存在和发展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正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在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后所给出的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同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是人类的道德进化的一个内在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宇宙中心和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它是一种使人脱离和超越自然的主体意识和追求。构成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物质基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技术化生存,技术化生存造成人类的"物化"和"非人化",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发展的反讽。  相似文献   

5.
弱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另一种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诺顿为代表的弱人类中心主义者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试图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一种"充分"的论证。他依据"感性偏好"和"理智偏好"区分了强人类中心主义与弱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并强调环境伦理学必须超越现代西方文化中主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实现价值思维的重大转换才能走上学科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旧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被确立起来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仅仅强调人的作为感性欲望的主体地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而自然中心主义企图通过把“自然”作为伦理主体来看待,这虽然对克服旧人类中心主义有积极意义,但是,本身却违反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种超越自然中心主义的“新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作为“感性和理性统一”的主体来看待的,因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争一直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焦点,二者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而荀子的生态智慧却整合和超越了二者,既不以人类为中心,也不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自然为理论基点,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为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美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根本对立的,而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又归因于"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所囿于的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主客二分,其本体论根源是形而上学的理性至上.主客分立使"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思想上表现为无限膨胀的主体性,在伦理观上坚持传统伦理学.只有构建生态环境美学,突破主客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否定传统哲学当中的工具理性,重建理性和主体性,坚持生态伦理观,重新认识和肯定自然的价值,才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圆融共舞的共同体.这才是以生态伦理学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美学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主义的核心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防范式的理论观念,是为了约束日益强大的人类力量对外部自然的破坏。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具有一致性,但这种一致并不表明两者处于同一方向上,毋宁说,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是两者的桥梁,只有在这一大的趋向上才达成一致性,而实现这一趋向的路径和机制却大相径庭。由于后人类出现在后现代之后,我们可以认为,后人类观念是后现代观念的某种进展,而后现代则成为后人类的先导。在生态主义观念上,我们就能够看到两者的中继关系。然而,依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渡过后现代与后人类之间的桥梁之后,我们马上发现了两者的分歧,后现代生态主义更多是观念上的说服,以克制技术发展的负面作用;而后人类则通过技术将人类发展重心从外部转向内部,改造人的身体,部分消解人类向外部扩张的能量,从而可能达成人与自然生态的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然人类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和对待宇宙的一切,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必然要求,那么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1.
道德权利的存在以意识和自由意志为前提,人类有克隆动物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人类有克隆自己的权利;道德权利的作用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人类有克隆自己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人类有克隆自己的权利;道德权利的行使以不损害他人和群体为边界,人类有生育后代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人类有克隆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以来权利思维模式的影响下,用类概念的人类取代集合概念的人类,并把环境要素与从环境中获取的财产相混同,从而形成了"人类共同遗产"这一概念,而各国的自利动机最终把这一概念推进了矛盾重重的困境。尽管"人类共同关切"概念在许多方面都比"人类共同遗产"概念更为合理,但不足以解救困境中的"人类共同遗产"概念而成为环境保护视野下对待有关国际公域的正确态度。在环境保护视野下,"人类利益"才是对待国际公域的正确态度。人类利益的实现机制是国际社会应当努力合作探寻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永恒的主题,得益于它的自身属性、功能及内在价值。爱国主义能够彰显人性,体现人的本质,反映并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它能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特殊群体作为需要给予特殊帮助和保护的群体,其合法权益需要针对其特殊性给予:待别的保护。我国自古就有“矜老恤幼”的思想,且在法律制度中彰显其精神。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在刑法领域中体现为刑罚制度的又明与进步。当今社会人权意识普遍提高,人道尊严成为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权利,刑罚人道主义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刑罚观。对特殊群体从宽处罚是刑罚人道主义的体现和要求。刑罚人道主义不排斥刑罚个别化,在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上,体现为在定罪、量刑上要考虑其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其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通常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15.
狼、牲畜、老鼠、旱獭、黄羊和人的关系剥夺了人的自由,人得不到发展。人类对狼和草原的认识必然要超越“腾格里”,科学地认识自然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必然凭借技术而超越自然。超越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究竟如何“天人合一”?当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不是狼性与羊性之争,而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启蒙,用理性让自己摆脱被监护、禁锢和遮蔽的状态,这就是人的现代化。狼性与羊性之争不过是用一种传统文化来观照另一种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人类经历了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到新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的是,伦理学发展也经历了从传统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到发展伦理学的不同阶段。其中,发展伦理学是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类伦理学。它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从而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7.
西方启蒙思想家认为启蒙之后可望实现永久和平,但事实不然.现代战争并非植根于不变的人性,却植根于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将富强凸显为最高价值,从而激励了人与人之间扩张性的竞争.资本主义永无休止地追求经济增长,战争也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所以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战争.为消除战争,必须彻底改造资本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圣经》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其教义旨归,本文基于当今社会的生态危机,从生态学角度揭示了《圣经》中所蕴藏的绿色教义,对于重建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学作为一门并不古老的学问,在其一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几冷几热的升与沉。在当今这个"技术至上的时代","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外在,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对包括美学在内的精神科学的根本挑战。当代美学研究应回归到对人的发问和对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可能性的追问中才能拥有一份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