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弗雷格试图澄清康德"隐蔽地包含"的分析概念,但他的这一努力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逻辑经验主义者转而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对于先天范畴的有效性,他们回到了休谟。蒯因则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在一般意义上的有效性。而且,自然主义者普遍认为,并不存在康德意义上的先天性。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先天综合判断俨然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尽管受到上述冲击,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问题依然只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我们有理由表明,哲学研究的主题回到先天综合判断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经过多年沉思后提出的形而上学的总问题,也是纵贯康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形而上学的目的和基本内容,纯粹理性的真正问题就包含在这个问话里:“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因此一切形而上学家都要庄严地、依法地把他们的工作搁下来,一直搁到他们把‘先天综合知识是怎样可能的?’这一问题园满地回答出来时为止。”由于“先天综合判断”在康德的体系中具有统管一切的怍用,因此剖视“先天综合判断”,以窥康德整个哲学,认识其特点,评价其作用,也许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3.
由于先天综合判断在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自然形而上学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普遍存在或者应该存在,因而第三者问题就成为康德哲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难题.使纯粹数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的第三者的直观不是经验性直观,而是先天直观,即空间和时间.在构成纯粹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的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自然形而上学中先验哲学或本体论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展示的纯粹知性的综合原理,其第三者是范畴,而范畴也是理性物理学或有形的自然形而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道德形而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即定言命令的第三者为何?这是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学说是在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关涉何者为知识最终来源之争的历史语境下出场的;在对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形而上学进行逐一论证其知识来源的普遍必然性的逻辑进路中,康德完成其对"先天综合判断"学说何以可能的诠证,平整了形而上学的地基。在彰显近世哲学研究中主体性应有地位的同时,开启了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先声。立足于现代性的宏阔视域,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学说的理性致思为当下中国形上之思的塑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划分是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前提,而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又是康德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可见,两类判断的划分在康德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代国内外许多学者仍对康德的划分问题感兴趣并作出不同评论。逻辑实证主义者否认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但仍然强调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绝然区分。他们  相似文献   

6.
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是认识论与逻辑学中的经典问题。一般认为综合命题是后天的,分析命题是先天的。康德首次明确提出了在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之外还存在先天综合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先验哲学体系。现代哲学家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与还原论做了深刻的批判。[1]而这两位哲学家对该问题的回答,都极大地推进了哲学的发展,但在论证中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对两位哲学家观点的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综合与分析命题的区分在广义是存在的,而在狭义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康德在他的哲学认识论里,把要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人类知识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假设之上;同这个思想逻辑一致,在他的美学中也把审美判断所必须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建立在所谓人人具有的“共通感觉力”的先验假设之上。推原论始,康德正是在这一思想里几乎接近了审美经验的真正本质而又远离了这一本质。总结康德在探索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问题上的理论得失,找出其中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美的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史来看,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这两种知识论的综合。在这一综合过程中他始终贯彻经验论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原则,从而使得唯理论的天赋知识的神圣性得以解构。这不仅有利于科学知识论的建构,而且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文章试图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解构。  相似文献   

9.
康德依赖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划分来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阐明这两种逻辑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逻辑“谱系学”中的地位,然后在同一个知性的不同应用的视角中来考察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关系,认为形式逻辑只是知性的“分析”的应用,而先验逻辑是知性的“综合”的应用,两种逻辑一体两面、共融共生、缺一不可,是同一个知性的不同应用及其面相。正是基于两种不同的逻辑和知性的应用,康德意在表明我们的知性有一个界限,而这个界限正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费希特尝试通过智性直观来研究先天之物,他的智性直观和康德的分析判断相类似,是一种研究先天之物的分析式方法。而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则更接近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研究先天之物的感性—综合式路径。费希特单纯通过分析概念间的思想关联来研究了先天之物,但并未顾及感性经验、空间和时间的作用。胡塞尔则认为,没有感性经验作为基础,也就无法考察先天的本质,感性经验始终是研究先天之物的先决条件。这两种探讨先天之物的方式有着各自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对自我的认知和意识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13年胡塞尔发表了《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至今日,如果要追问这部百岁著作的历史意义,最好从它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对比说起,确切地说,是从胡塞尔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说起。胡塞尔现象学在这个问题上改进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解开了康德在"先天综合知识"的问题上的许多谜团,使之更切近于我们的实际认识过程。当然,他也留下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隆格尼斯借助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对知觉判断和经验判断之间的区分,展示了判断的逻辑形式的作用。她认为判断的逻辑形式作为一种反思,指导着图型的产生。在此前提之下,康德的核心概念——范畴的作用被限制为综合和归摄。这样的解读,其实质是用判断的逻辑形式替代了范畴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康德的范畴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3.
单纯 《东方论坛》2007,(5):12-19
康德是西方近代哲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哲学贡献是在近代历史的关键时刻对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传统进行综合创新,最终建立起了对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批判哲学"体系.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既有其思辨方面的深刻性也充满了表述方面的晦涩,这也成为理解康德哲学的一种困局.本文试图从康德的身世、他的思想所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以及他的语言特征方面来介绍和分析康德哲学的背景情况,以期对于理解此困局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直观、判断、逻辑三个层面对康德关于数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弗雷格、阿多诺在"直观"概念上的误解,对于弗雷格、卡尔纳普、蒯因关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批判,对于蒯因立足于意义理论与形式逻辑而对康德"分析"概念的质疑,分别予以辨析与澄清。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康德的数学哲学观,就必须立足于他的整个先验哲学,否则就极易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15.
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构架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部分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先验范畴及其在具体应用时所对应的原理,都在先验逻辑与经验性的关系中给出,而时间图型又是先验性与经验性得以沟通的重要桥梁。于是以因果性为例,康德分别运用先天还原与经验投射的论证手法对之进行了充分地演绎。通过对其手法的分析可以认定,康德批判哲学的全部展开就是关于时间二重性的探索,即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先天批判。  相似文献   

16.
当代经验自然科学的自我认识 ,始于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理性的超历史的科学合理性思想赋予当代经验自然科学的自我认识超历史的特征。本文通过剖析当代科学哲学内部对科学发展观念、科学方法论原则和科学合理性思想的内在批判 ,提出历史性是经验自然科学自我认识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7.
离开了理性主义的先天性立场,因果知识还能否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休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的认识论的根本意图就是要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建立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一切将休谟的因果关系观念看作是偶然性的学者(包括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都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理性主义的藩篱,而休谟作为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勇于站在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理性传统之外对其加以彻底的批判。因此,以LewisWhite Beck为主的研究者将休谟的因果性思路趋同于康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哲学,但是他的实践理性最终又变成了另一个被复活的上帝.然而,康德对于理性的限制,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非理性主义的一种默认,理性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也就只有非理性来加以解决了.叔本华建立起经验主义伦理学就在于,继承康德的宗教批判思想,进一步对理性宗教进行更为彻底的批判,最终树立起关注个体的人的存在和境遇的非理性主义伦理哲学.  相似文献   

19.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和杜威哲学的共同前提."可证实性原则"是经验主义关于陈述、判断之意义标准的表达.逻辑实证主义根据"可证实性原则"斥逐价值问题;杜威在认可"可证实性原则"的前提下,从"价值表达的可证实性"、"情感、欲望的可证实性"、"评价判断的可证实性"三个方面证明了价值判断的可证实性,从而捍卫了哲学研究价值问题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