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诗经》就有“山有佳卉,侯票侯梅”之句;《山海经》中也有“灵山有木多梅”的记载,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她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而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赋予她美好的名称,或称之“雪中高士”,或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种梅、育梅、赏梅、画梅、爱梅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癖好。正如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所言:“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囿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人们屋前屋后栽梅,里里外外盆景插梅,屏风上画梅。唐代杭州的孤山梅林就久负盛名,罗隐《梅花》诗所谓“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就对此进行过描述。至宋代栽培梅花更达鼎盛时期,这从宋人的咏梅诗中就可看出。人们或以梅名地名亭,如广东有梅州、梅江、梅县;元人吕诚隐居昆山车仓,蓄鹤种梅,其亭榭命名曰“来鹤  相似文献   

2.
“风月精神珠玉骨,冰雪簪珥琼瑶当”。古往今来,咏梅的诗人层出不穷,画梅的墨客不绝如缕。这是因为梅花临寒怒放,不落流俗,她坚贞不屈、倔强峥嵘的品格给人以鼓舞和激励。在当代,一个人笔下的梅花,自然茁壮,一派生机,一望可知是沐浴在青风中的野梅,浓艳瑰丽,挺拔刚健。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感觉。日本前首相中普根康弘说:“在文化上打动人不容易,你的梅花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彻底打动了我们,我是你的崇拜者、”在国内,人们称他“梅花王”;而在宝岛台湾,80多岁的画界巨擘目佛庭居士将他称之为“梅1979年夏;。…  相似文献   

3.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三种类型一、“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梅花的美人姿态。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梅花本身具有清冷淡雅的美;二是从历史上的故实进行联想,如被引入咏梅词中的美人寿阳公主、王昭君、杨贵妃等;二、“孤标最甘冷落,全不许蝶蜂亲近”──梅...  相似文献   

4.
林长华 《华人时刊》2005,(12):55-55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 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 “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 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 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 张起来。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 湾的“专利”。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 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 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 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 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 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 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 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 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 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 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 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 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 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 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 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 山区,就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梅树开花,簇簇 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  相似文献   

5.
诉衷情     
一种花人自蕊中来,牵衣问小梅:今年芳意何似?应何旧枝开。凭寄语,谢瑶台,客无才。粉香传信,玉盏开筵,莫待春回。这是一首咏花抒情词。上片写自已与园中梅花的对话。前两句是写作者从花草树木丛生的地方信步来到梅花的跟前,一手挽着长袍,一边向梅发问。种花人,作者自己的代称。“蕊”:草木丛生貌。作者以“种花人”自称,暗示自己懂得花木的特性。将梅人格化,让她有生命,有感知,通人性,晓人意,为下面的问答提供了基础。接上两句写词人的问,梅花的答:今年的春意如何?应该象以前那样,丝毫不改变。“芳意”;春意。“何似”…  相似文献   

6.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7.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梅花可分为果梅、花梅两类,素有“十里梅林、万亩梅海”之美誉的傅家边梅园共有梅花120多个品种。“望梅止渴”的“梅”指的就是果梅,其果富含多种有机酸,营养丰富,被誉为“健康食品之王”。梅花盛开,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徜徉在万亩梅园内,犹如步入了天然氧吧。  相似文献   

9.
论梅雪关系     
梅花开与下雪有着同期的时间关系,这引发人们对梅雪关系的认识。对梅与雪生态关系的认识,归纳起来有3种:一是从对立观念出发,用梅花冲雪开放演绎其傲寒品格;二是从相和观念出发,用梅花“雪里开花”来表明其高于其他草木的情操;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虽然对梅雪关系的认识不同,但世人无不以梅与雪的关系来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0.
这么多的梅花,是代代的种梅人前赴后继,苦心栽培出来的。“我们运用梅花‘穿插造景、典故造园’,在我们普通大众印象里.梅花的性格是“不怕寒,不怕旱”,而她竟然也有“死穴”——怕水。在细致的种梅人劳作主下,由于造景需要,有些梅花必须临水栽种,对于临水的梅花他们给予“特殊照顾”,垫高30厘米土层,防止水淹着梅花的根系。  相似文献   

11.
胡文彬 《南都学坛》2003,23(6):40-41
李纨青春寡居,性格中的贞静“守中”,使她离群课子,给人一种“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的印象。这只是她表面的性情,实际上李纨性格中的另一面是慧心纨质,犹如雪里红梅。人们忽略了她的正直、公道,富有同情心,热心于“团体活动”,乃至她的诗才与眼光。“淡极始知花更艳”,正是李纨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12.
《北方人》2006,(4)
她,一个孝顺的女儿;她,一个贤淑的妻子;她,一个伟大的母亲!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的女人,用她的生命,用她的热情撰写了她四十六年来的酸,甜,苦,辣;用她的笑容与泪水谱写了人生的精彩!如果将她比作一朵梅花,那么她如此傲然的挺立于风雪之中,寒风凛冽,冷暖自知,她会将她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不是要人称赞她的美丽,而是用她的坚强告诉人们,她是如此的热爱生活!这个女人,是我的母亲。之所以把她比作一朵梅花,因为她的名字叫做“秀梅”,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样的一个名字,是如此的缺少浪漫;但是现在我如同我的母亲热爱生活一样热爱着她的名字。因为二十四岁的我,真真正正的感觉到,母亲是我的骄傲!  相似文献   

13.
石评梅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名作家”,与当时的名女作家——冰心、庐隐、白薇、冯沅君、陆晶清等齐名。她与庐隐和陆晶清的关系非同一般,她们既是同学好友,又是文坛战友。高君宇是中共山西党、团的缔造人,“在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是我党北平区委员会负责人之一,主管宣传工作。”石评梅奶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梅花,以评梅为字,一九0二年九月廿日出生在山西平定  相似文献   

14.
梅赋     
王万然 《源流》2016,(4):58-59
梅,是花,更是魂。当你置身梅海,梅已不是花,人也幻成魂。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只海鸥,在梅海中翱翔。我分不清哪是浪花,哪是你的身影。我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小小的蜜蜂,在花蕊间游荡,粘一身花粉,嗅一腔花香,吮一口花蜜。我也不是我,我是一朵梅花,在和煦的阳光中摇曳。陆河有梅,号称十万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已为古今少有,其中梅花诗词竟有一百六十多首,更是大诗人中所罕见。陆游何以如此爱梅?他的梅花诗词内容如何?在其所有诗歌中应占什么位置?今天又有何审美价值?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意象“梅”在易安体词作中的情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安体词作痴于借物抒怀,不着笔墨而心绪自知。"梅"就是李清照抒情表意情有独钟的意象之一。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梅"的身影此起彼伏重峦叠嶂,可按照审美意象所表达情感不同大致分为三类:表现她早期性格和心理特质的傲雪寒梅,南渡之后漂泊零落的残梅,映射爱情与婚姻幸福与忧愁的梅花。这些咏梅作品寄托了她高洁不屈的志向,更清晰地勾勒出了她一生的情感历程。这小小的"梅"确在易安词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就自然物的人化而言,梅花的人化在中国是最普遍的,梅花的人化是最全面的,人化后的梅花具有最丰富的人类情感,也具有其他植物所没有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梅花被人化的程度是最高的,梅文化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刻的一种自然物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元末画家兼诗人王冕,对元朝统治不满,隐居浙江诸暨的九里山中。种梅花千株,对花作画,创造了一种画“野梅”的技法,被称为“没骨梅花”,成为扬补之以后的新画派。 他在一幅《墨梅》上,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19.
江湖诗人多生活困顿、四处干谒,而南宋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又培育了他们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欲望,其悲喜多和生计、感官和身体密切相关,具有近世性。他们笔下的饥寒劳顿不再具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形而上意味,而南宋理学对羞耻感的多方塑造,更凸显其面目举止之“可羞”。他们在诗画创作中大量引入梅花,且通过文字、图像,将梅花塑造为遮蔽/彰显自我的符号,“嚼梅”则是其获得情感升华的独特途径。江湖诗人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即将梅花展示为面容,以一百幅图呈现梅花由荣而悴的过程,并配以五言诗,写梅、画梅,“捋香嚼粉”,以获得情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鲍照,南朝刘宋时人。他的《梅花落》诗所谈是家中的“杂树”和“梅”,杂树比小人,梅比君子。这是鲍照讥讽当时一切随俗附和的人,比之为杂树,而赞扬高雅之士超越尘世、别有不屈不挠之风如“梅”。全篇之深意如此。文章简单扼要。其诗云: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