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字格”这个名称,是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里首先运用的。陆先生认为研究四字格“会帮助我们认识汉语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但是陆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探讨汉语并立四字格是不是一种构词格,对于四言词组的问题,没有正面涉及。后来,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里,讨论到四字格所涉及的单双音节问题。吕先生大大放宽了四字格的范围,不仅讨论到四音节的复合词、成语和熟语,而且把四音节词组(如“大事小事”“新书旧书”)也包括进去了。  相似文献   

2.
最早有史籍记载尹珍事迹的当推常琥撰著的《华阳国志》。其《南中志》载:“明、章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以生于遐裔,未渐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才,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青,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这两段文字中,语法完全相同,最末一句连文字也完全相同.史称:范晔修《后汉书》时,“广集学徒,博览群书”。象《华阳国志》这样颇负盛名的地方志,是不能不把它作为重要的资…  相似文献   

3.
统编高中语文第六册里的《高祖还乡》,对“毕月乌”作了如下注释:“毕月乌,二十八宿之一的毕宿,其形象是乌鸦.此处只取‘乌’之意,与毕宿无关.”查《辞海》,并无毕月乌的词条,也没有涉及毕月乌方面的任何内容.此外,这条注释的前后也有矛盾不清之处.  相似文献   

4.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5.
“饼”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两种写法:食部八画中有“饼”字,下面有注音也有解释;六画中有“饼”字,下面只注明“《正字通》俗饼字”,是作俗字(异体字)处理的。一九六四年三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饣”部,将“饼”字简化为“饼”,取消了“饼”字。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印刷通用文字字形表》,也  相似文献   

6.
分析“自我”的层次,探讨“自我”的内在结构,乃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E·胡塞尔就把“自我”分为“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两个层次。M·海德格尔分“自我”为“本真自我”与“非本真自我”两个层次。S·弗洛伊德则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之说,等等。其实在中国的文献中,这种对“自我”层次的探讨,早在《庄子》一书中就可见到。庄周早就意识到了主体人格的分裂,看到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己”——“吾”和“我”。 《庄子》书中“吾”、“我”并用的情况随处可见,现略举几例。内篇有:(1)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2)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大宗师》)外篇有:(3)吾与日  相似文献   

7.
《诗经·唐风》中有首《杕杜》诗,它的全文是这样的: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欲焉? 有杖之杜,其叶菁菁。独行  相似文献   

8.
山东大学2005级文艺学博士生孟庆雷在《儒家的尚“中”与道家的崇“大”———论儒道两家和谐观的差异与融合》的来稿中指出:如果说在《易传》中尚“中”与崇“大”两种思想还处在并行阶段,尚未完全融合,那么到《中庸》则完成了这一融合。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中庸》其主要思想自然是儒家方面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于《中庸》的这一主题思想,朱熹认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  相似文献   

9.
论四字语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指出:“现代汉语里有大量的四字语,这是一种特殊的短语。”其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也提到了作为一种固定短语的“四字熟语”。其实早在60年代初,吕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就有过“四字格”的说法,他说:“四音节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这存在着大量的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①“熟语”即“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由此看来,《问题》中的“四字语”同《初探》中的“四字格”以及《提要冲的“四字熟语”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即四音节的持珠短…  相似文献   

10.
翻开四卷本的《辞源》,找不到“民间文化”这个词条,或可曰,此书所载甚早。翻开《辞海》,也不见“民间文化”的词条。那么,看一看每隔两年都要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又怎么样呢?同样没有!辞书不载的意义自该人人明白。有人说,民间文化多少年来被主流文化边缘化了,或者说,一直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错!民间文化多少年来都没有进入“文化”的视野,或者说,一直都没有被承认是“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以文字为代表的正统文化,我们所说的有没有文化,也是以认字的多少作为某一标志的。民间文化常常不被载之以文字。既然不被文字承认,当然也不会为文…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地不断兴起的“文化热”潮流,使得包括不同民族在内的整个人类对于“文化”的概念再不陌生了,人们逐渐感到,“文化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体与民族的界限,成为与人类命运相关的大课题。但是,在此之前,不同的民族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却很不同。中国汉文字系统关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就很有独特性。笼统地说,“文化”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的观点显然是不够严格的。古汉语中“文化”一词与现今流行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而且“文化”作为一个完整词组出现也是后来的事。首先出现在古汉语里的“文”字,如《尚书·序》曰:“由是文籍生焉”。这里的“文”即指文字。《尚书·大禹谟》为了称颂大禹的功德,也提到了“文”字,其中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文引《论语·子张》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亻币)之.”江苏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学习手册》解释:“过,名词,过错.”这是可研究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比喻词“如”把本体“君子之过”和喻体“日月之食”联系起来,这就决定了“君子之过”与“日月之食”之间存在着可比性,喻体“日月之食”意即“日月被蚀”,陈述的是事;本体“君子之过”陈述的也应是事,意应为:“君子错”,或“君子有错误”,“君子犯错误”等.不难看出,这里的“过”具有“动词”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未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态及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  相似文献   

14.
《姑發■反劍》一九五九年发現于安徽省淮南市的一座古墓中,据一九六○年《文物》第七期七十一頁简报叙述:墓內有銅器两堆,共七十五件,其一堆为劍十柄,《姑發(?)反劍》即其中之一。一九六二年夏,殷滌非同志寄視拓本,并坿鸟篆錯金《蔡侯產劍》摹写本两紙,这劍每柄六字,分成两行,其一作“蔡侯產之用僉(劍)”;另二劍为一对,前三字銘文为“蔡侯產”,后三字目前尚不識。这三把劍亦属于十柄劍之內的。他們据剑銘,推断此墓为“蔡聲侯產”的墓葬。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第四册《筮法》中的"焉"字凡二见,形体分别作■、■。它与中山王器铭中的"■"字很可能是同一个字。该形体不见于其他文字系统,很可能是晋系文字"焉"的一种特殊写法。在一定条件下,它多半可以出现在语气助词"也"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6.
在《左传》一书中,“焉”字共出现886次,除了作疑问代词115次、作形容词词尾及句中语气词13次、作前置宾语的复指代词一次之外,用于句末共757次。本文试通过对“焉”字前面的述语性质和句子语气的分析,考察全书句末“焉”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龚自珍1814年写的《明良论一》,专就清朝的官俸制作了评论。他指出: 汉唐宋之制,俸皆数倍于近世,史表俱在,可按而稽。天子富有四海,天子之下莫崇于诸侯,内而大学士、六卿外而总督、巡抚,皆古之莫大诸侯,虽有巨万之资,岂过制焉?其非俭于制而又黩货焉?诛之甚有词矣! 龚自珍不是在为官吏们的官俸低鸣屈,而是对因官俸低而造成的贪污现象愤慨。他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那些内外大臣由于官俸低不够开销,就必然“黩货”(即贪污)。而“黩货”就给朝廷抓到了把柄。平时听之任之,一不顺眼,就可做为定罪的理由。所以说“诛之甚有词矣”。  相似文献   

18.
夫子何命焉为这句出自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上的《公输》。课本是这样注的:(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焉”和“为”合用,表示疑为语气。按照这个注释看来,“焉”和“为”都是疑问语气词。我们知道古书上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不少,但“焉为”合用确实难见。愚意认为这里的“焉”不是疑问语气词,而是代词。杨树达《词诠》“焉”字下第一条解释说:“指示代名词,用与‘之’同。”。《辞海》“焉”的第二个意义也说“犹言‘之’”。“何命焉为”的“焉”正  相似文献   

19.
宗传璧、周烽同志的《从“斯”字看<论语>》一文(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六期,以下简称“宗文”)根据段注《说文》等证据,认为“斯”字的本义当为“析”义,“斯”字作为“此”义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论语》“先王之道,斯为美”之“斯”应当是“分析”之义。宗文的这一见解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一、《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正如“岁”字许慎释为“木星”,并不等于上古“岁”字就没有“年岁”、“年成”之义,“叔”字许慎释为“拾也”并不等于上古  相似文献   

20.
藏头诗这个名称,实际包含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指写作律诗在末一联点明题意。明朝梁桥(字公济,号冰川子)所撰《冰川诗式》有:“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 第二种实际是“歇后诗”之对称,将诗句头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明朝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于离合诗一类中附录藏头诗,明辨云:“藏头诗则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虽非离合,意亦近之,故取以附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