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派诗从法国波特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拿来",始作俑者是20世纪20年代的李金发。尔后经三四十年代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而初具雏形。50年代崛起于台湾,经"现代派"、蓝星诗人"和"创世纪诗人"的进一步锻造,呈现出成熟的风貌。此后逐渐向海外华文诗坛扩展,70年代之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比写实还写实,比现代还现代"的现代派诗风貌。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内地掀起新一轮的现代派诗风潮,逐渐与海内外的现代派诗接轨。百年现代派诗的发展,依不同的阶段而呈现出不太一样的审美意趣。滥觞期的奇崛新异、感伤怪丽,探索期的朦胧意境、知性抒情,繁盛期的秘响旁通、韵外之致,海外拓展期的百川归海、落日熔金,展现的是海内外华文现代派诗发展的轨迹和审美意趣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人们很少知道,哲学家金克木在30年代既是一位现代派诗人,又是一位现代派诗论家。他踏进现代派的行列,经过了一个诗风转换的历程。他开始写诗时,运用的是旧体诗的形式。1933年5月,他在《现代》三卷一期上,发表了《诗四章》,和现代派的众多诗篇一样充溢着哀伤的情调,但意象的联络不象现代派的有些诗那样奇特,诗的题旨也不象现代派的有些诗那样晦涩难懂。诗人1936年出版的诗集《蝙蝠集》里面固然有现代派意味比较  相似文献   

3.
意象派诗歌不仅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起点,还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催生了五四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更参与了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的建构。本文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对英美意象派诗歌在30年代中国的译介进行梳理,以期揭示它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格律派十分注重通过译文再现原诗的音乐性。《王维诗百首》的翻译是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音乐性的重要尝试,对其译文的解读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律派译者注重在节奏和用韵两方面"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丰富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是活跃在我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建国以后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是我国重要的莎学学者和诗歌翻译理论家,在中国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对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翻译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对卞之琳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倡的"以诗译诗","信、似、译","亦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诗歌的智性建构 --论卞之琳的诗歌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通过戏剧性途径、意象凝聚、意境营构等艺术法则,建构起中国现代新智慧诗。他的新智慧诗所达到的高度,既表明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已与世界诗歌潮流取得了同步之势,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绝大多数现代诗人仍在主情的道路上滑行时,他却在主智这一新的诗艺途径上艰难而执著地探索,其新智慧诗的建立为中国主知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卞之琳对于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纯诗”理论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李健吾用“纯诗”观念来评价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展开了卓越的纯诗批评实践。他关于“纯诗”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新诗的内涵、意蕴、形式、语言和魅力等方面加以展开的。这些探讨不仅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发展,就是对于当下的诗歌建设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运燮与穆旦、郑敏并称为“联大三星”,他们的创作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代表。杜运燮以其特有的幽默与智性从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中解析生命的处境及意义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这样的风格集中体现在他的轻松诗创作中。他的轻松诗是对以奥登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继承,是注入了中国现实与诗人个性的独特尝试。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于1930年秋冬之际开始写作新诗.最初的作品有新月派诗风的痕迹.也在1930年,他“读起了波特菜(尔),高蹈派诗人,魏尔伦、玛拉美以及其他象征派诗人”,而且又迅速“转移到瓦雷里和里尔克晚期作品.”还接触到艾略特、奥登等.这些诗歌与他的艺术个性、艺术追求如此合拍.迅速促使他形成不仅用心灵感知情思,而且用理智思辨情思的创作路向.同当时现代派诗崇尚潜隐抒情的风气一致,他不断写出主情风格的诗作,但越来越显露出后期象征派诗的知性色泽.到1935年12月出版《鱼目集》,他就向诗坛献出了一系列完全意义的主知诗,以后更一发而不可收.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派主知诗,在当时及以后乃至当今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为卞之琳奠定了新诗史上的显目地位.卞之琳前期诗作的“现代性”也主要突现在这些主知诗中.  相似文献   

10.
尝试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来审视中国的翻译家必将有一番新的发现,这点对于个案诗人兼翻译家吴宓的译诗研究同样适用。文章重点追寻吴宓早年译诗方式嬗变的踪迹,说明译者在重写原诗的过程中,因受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翻译诗学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进而讨论他的译诗对早年汉语新诗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一、模式概说何谓“流观”?就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念。房龙曾说中国人不懂得焦点透视①,初闻确有贬损之意,但这又是一个十分客观的说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以大地,上下为中心出发的宇宙观念,不但在神话哲学里,而且在华夏美学里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美学思维,  相似文献   

13.
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种类型。20年代的象征诗派和30年代的戴望舒与何其芳受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哀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线性时间意识;卞之琳受西方相对论以及意识流的影响,在诗歌文本中凸显了相对时间意识;废名深深熏陶在禅宗的氛围中,讲究以顿悟的静止时间意识体验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一切;冯至与九叶诗派受里尔克、艾略特、叶芝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追求融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4.
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渊源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后现代主义诗歌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内涵和统一标准的概念 ,但后现代主义诗歌仍具有某些共同的精神特征和创作特色。我们首先应该在与现代主义诗歌的比较中来理解和把握后现代主义诗歌。庞德与威廉斯是跨越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个时代的诗人 ,通过他们的思想和创作 ,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意义悬置、平面化与零散化、拼贴与反讽性复制、即兴式写作与表演式创作、语言游戏与语言实验、东方化情结等  相似文献   

15.
作为跨世纪的文学巨子,托马斯.哈代常常被后人称为伟大的小说家,但他更是位杰出的诗人,他引领了英国跨世纪诗歌的航向。本文通过剖析哈代三个不同时期创作的悲观情结的诗歌,论述其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征,阐明了哈代对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着“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特殊留空与特殊空行等诗歌印刷版式,同时首次使用了“首语重复结构”等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极大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实现了对美国诗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对后世的诗人与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庞德诗歌创作和翻译中的仿古特征,探讨其文学观。庞德的现代主义诗学原则已为人们熟知并认可,然而对他“以古为本、推陈出新”的文学观及其创作中一直坚持运用古体语言和仿拟古体诗歌形态的仿古倾向,却存疑很多。本文通过分析庞德不同阶段的作品,阐述其如何以古典诗歌翻译为先导在诗歌创作中灵活地运用古典诗歌语言和体式使其作品具有今韵与古风相得益彰的特点,并由此指出:庞德从灵感到创作都深深侵浸在一种崇尚古韵的意识之中,而且这种意识与其现代主义诗学创新意识交织在一起,二者既冲突又融合;冲突是表面的,融合才是其实  相似文献   

18.
揭傒斯是“元诗四大家”之一。他主张诗歌宗经明道 ,推崇儒家诗教 ,提倡古雅诗风。受此文学观的影响 ,其诗主要有时事言志和关注民生疾苦两类。前者在感怀言志中寓托了身世之慨 ,后者在反映民生疾苦中揭露了社会的动乱和元朝政治的腐败。与上述诗歌内容相统一 ,揭斯诗歌创作方法更多地表现为现实主义 ,而艺术风格则表现为古雅淳厚 ,具体而言就是 :善于叙事铺陈 ,写景古朴雅淡 ,着笔力求传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台湾诗坛经过50至6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洗礼,70年代开始转型,书写"文化中国"与"地理台湾"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成为主潮.台湾新世代诗人感应时代变化,创办诗社,出版诗刊,发表宣言,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说"葡萄园"和"笠"诗社奠定了当代台湾现实主义诗歌的基础,那么"龙族"、"主流"、"大地"、"草根"、"诗潮"和"阳光小集"等新世代诗社则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发展与成熟,并预示着新世代诗人将在80年代成为台湾诗坛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兹拉·庞德以其译作《华夏集》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为汉学西渐作出了贡献。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歌和汉诗英译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诗歌美学与唐诗美学所体现的现代诗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美学的互通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