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文江 《社会》2002,(5):13-15
一诚信 ,顾名思义就是诚实信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当前的学术界以信任见长。实际上这只是研究视角的偏好不同 ,诚信和信任本无差别 ,是一个意思。本文采用诚信是为了以经济伦理为切入点。诚信是一种伦理。“信用就是金钱”(本杰明·富兰克林),这种说法在市场经济中被认为  相似文献   

2.
以往伦理学家们都把诚信看作是个人德性 ,在中国古代 ,“信”被看作是“五主德”(即仁、义、礼、智、信 )之一而得到特别强调。本文认为 ,经济时代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 )是一个普遍主义伦理时代 ,诚信是一个能不断扩展秩序的社会合作体系的必然要求 ,是人们的社会伦理义务。诚信应该从个人伦理向公共伦理过渡 ,从私德向公德过渡。  相似文献   

3.
索国勇 《社科纵横》2006,21(12):72-73
诚信是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目前信用缺失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危害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规范。诚信的缺失从社会进程的意义上讲,就是文明的倒退。诚信危机严重后果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张燕  王露璐 《唐都学刊》2013,29(5):6-10
“政策性离婚”是指因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出现的离婚现象,其实质是通过假离婚等非常规方式规避政策的限制,以实现个人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诱发“政策性离婚”的伦理因素包括:经济利益至上导致的婚姻伦理关系的淡化、道德监督缺失带来的婚姻主体道德责任的弱化以及制度伦理失范引发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政策性离婚”等类似社会现象的发生,必须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坚守婚姻的道德底线;健全道德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推进制度伦理建设,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虚拟世界的出场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由网络所支撑的虚拟世界已然成为国际社会诸多领域和行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平台。但网络中虚假信息、欺诈等非诚信现象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其主要原因在于功利主义思潮的网络蔓延及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网民诚信缺失、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技术自身缺陷及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基于制度伦理学的视域,从根本上治理网络非诚信问题,必须既注重网络诚信伦理规范的践履,又注重网络诚信伦理的制度化,使诚信的内指形式和外指形式相统一,以构建互联网诚信公德。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广州、北京等中国城市,要求做亲子鉴定的人数在逐年稳步增加。在南京,春节后还一度出现亲子鉴定的“爆棚”现象。亲子鉴定升温,透露出今天社会中家庭的信任危机,这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结果。——作者题记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的“普遍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国璋 《探求》2001,(4):52-53
当今 ,全球化浪潮正席卷全球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针对全球化所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一系列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必须提倡一种新的伦理———“普遍伦理” ,并强调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义务共同遵守这一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一、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 ,促使世界各国反思传统的伦理 ,以确立全球新伦理———“普遍伦理”众所周知 ,由高新技术引发的全球化的确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 ,但也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核扩散、霸权主义以及因滥用科学…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7):75-77
信用社会和信用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全民自觉的诚信意识并自发地付诸信用行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崇尚诚信的国度,而社会层面信用意识的缺失则是难以回避的现实。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伦理对诚信的推崇,法制化建设中的薄弱链条对失信的纵容,是形成这一矛盾的重要因子。因此,提升我国公民的诚信意识,重要的不是教育与灌输,而是在推进法治的社会大背景下,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制,切实落实信用监督和信用处罚机制。通过这一体制来规范人们的信用行为,形成人们的信用习惯,最终养成人们的信用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中国公民素质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现代诚信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更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今的诚信危机已波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诚信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瓶颈”,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我国现代诚信体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是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建设诚信体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牛文浩 《创新》2012,6(5):48-53,127
我国民营企业在经历急剧发展后其中不少中小企业迅速步入了衰退期。义利关系认识的缺陷以及诚信文化的缺失从内部为其衰退准备了条件;政府经济伦理意识模糊所导致的不健全的法律政策及歧视性的融资制度则从外部加速了其衰退进程。因此,只有从民营企业经济伦理及相应制度建设、政府经济伦理及相应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阻止我国民营企业衰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锋 《唐都学刊》2006,22(5):42-44
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不仅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状况,同时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制度建设的缺失等。在分析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重建大学生诚信道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发挥教师的诚信典范作用,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从而将诚信道德教育和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与一系列的心理因素有关,如躲避惩罚、获得更大利益、虚荣、从众、侥幸、恶作剧和逆反心理。诚信缺失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采取适当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炎才 《唐都学刊》2004,20(5):65-69
早期维新派从救世角度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道德堕落,围绕价值取向上的塑造时代理想人格、追求天下国家之利,道德学理上融汇中西伦理道德精华以重构时代道德内涵,具体精神与规范上崇尚知耻、自强不息、忠孝节义、诚信求实以及平等、自由等。在理论体系上,对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等方面作了系统理论诠释,并主张从改革教育、注重修身、楷模示范、重禄劝士、抵制西方宗教负面影响等方面实现其救世目的。  相似文献   

14.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4,20(3):110-114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信用价值"的实质性内容,主要体现在信用对于个体与社群共同体的存续良性演进所具有的主体性正效应,以及在此基础上个体和社群共同体对这种效应的自觉体认和一致追求;信用是现代人最重要、最健康的生存品质和最为合理的生存信念追求,是现代"公民社会"理性公民最为合理的行为价值取向;信用的自觉践履是现代社会公民高尚德性人格养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信用文明则更是现代社会与公民精神文明素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一项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其本质上是一种为寻求市场利益公平的法律伦理,具有道德规范性、法律规范性和双重功能性等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基本的商业道德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贯穿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终止和合同解释等合同行为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孙峰 《唐都学刊》2003,19(2):61-65
当代道德教育要适应现今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理论和实践应不断适应性新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建构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是新世纪道德教育的使命。在当今开放性社会及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和塑造具有高尚道德理想和信念即道德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才会寻找到新的生长点 ,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建构和创新是中国 2 1世纪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也是一场道德教育观念和体系上的深刻变革。道德教育建构与创新的现实基础是走出道德困境 ,重塑人的精神 ,实现德性的复归。同时道德教育的建构与创新应遵循几个方面 :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其基本思想体现在 :树立创新道德教育观念 ;建构创新性的道德教育内容 ;注重独立性和开放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采取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 ;建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融合的道德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人文精神、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17.
翟学伟 《社会》2016,36(5):1-35
“伦”字及其含义究竟属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还是社会构成方式,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占有什么地位,存有许多重要而未尽的讨论空间。作者首先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重要思想家及社会学家的见解,尤其是他们对“五伦”的认识,以此廓清“伦”的社会学含义。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接着通过与西方社会学中关于自我、角色、社会网络、社会分层及不平等等方面的比较与对话,提出了“伦”自身所包含的意义、公理、相关定理及其现实社会运行与变异。对“伦”之社会学含义的层层解读,有助于明晰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相应的运行方式及其机制,并形成一种解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巍卓 《社会》2019,39(2):214-241
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滕尼斯的社会伦理的核心是重建政治社会的秩序与风尚,一切价值最终都要融入社会;与此相反,齐美尔的社会学思考从一开始就以对社会伦理的批评作为前提,他将超越社会的个体生命视作伦理的目的,对他来说,生命不仅意味着身处社会之中的个体具有饱满个性,而且从自身孕育出客观的、适用于他自己的伦理责任。从帝制时期到魏玛时期,德国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交织与合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德国社会学史的清晰主线。  相似文献   

19.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20.
"觅馆"是塾师职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塾师职位的获取,一般需要一定的社会信用关系进行担保,诸如亲属宗族、师徒友朋、乡缘地缘等社会关系在塾师的职业获取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晚明社会变迁及塾师职业竞争的加剧,塾师的职位获取成本增加,而职位的稳定性却明显削弱,使频繁的"觅馆-失馆-再觅馆"成为塾师一种较为常见的生活模式.这不仅成为晚明师道日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塾师以"济读资生"为主,而非自我价值实现的职业观念.因此,在晚明社会变迁中,塾师终未能如其他职业群体那样,形成一种职业的群体性的内在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