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僮(今作壮)到底什么时候成为民族称谓,学界争论颇多。一般认为,南宋时作为族称的僮已经出现。其实,根据文献记载,僮族之称谓,在北宋已屡屡出现,更早可追溯到唐朝。  相似文献   

2.
严泗波 《老友》2012,(9):21-21
黄鹤楼 长江流,汉江流,流到龟蛇双龙头。江山多娇绘胜景,点睛一笔黄鹤楼。  相似文献   

3.
官二代是相对于富二代和贫二代的又一个网络新词。其实,官二代问题并非始自今天,可以说由来已久。我们在史书中常见到官员后代打着老子的旗号升官发财,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官二代身上,但追根溯源却或多或少与官员本人有关。一些人混迹官场多年,沾染了一身坏习气,这肯定对他们的后代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官员,他们几代都可谓是贵族,官居显赫,清正廉洁,但是后代子孙却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为家族蒙羞。这种现象既让人义愤填膺,又让人唏嘘感叹。  相似文献   

4.
孙欣 《社区》2011,(35):9-9
唐朝的科考采用的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录取制度。考卷的优劣只是考评的一个方面.主考官更要照顾到举荐者的人情和面子。因此。应试举人为了增加及第的“砝码”.便将自己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前托关系呈送给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即“行卷”。  相似文献   

5.
唐统治者在深刻总结历代治边经验的基础上,在具体经略边疆的过程中主要推行的是有利于增强周边民族对唐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的怀柔与安抚之策,但唐统治者在强调怀柔与安抚的同时并没有废弃军事防御与征讨,讲究的是恩威并举。  相似文献   

6.
鸦雀有声 《社区》2014,(29):43-43
魏晋时期的左思,可能要算是利用名人炒作,获得成功的第一人。年轻时的他,由于出身寒门、长相丑陋,被人看作是个弱智。他整整花了10年工夫写下的千古名篇《三都赋》,起初却不仅不被人看好,而且还遭到“只能用来盖酒瓮”的讥讽。后来有人给他提议,请皇甫谧出面帮助推介推介,也许能很快改变局面。这皇甫谧是当朝众所周知的大名人。他既有东汉名将皇甫嵩这样值得荣耀的祖辈,  相似文献   

7.
唐朝建中元年颁行“两税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的农业税制变革。借用现代税收学的“税制要素”概念,从国家税法的规范性、完善性的角度剖析其税制要素欠缺及其影响可以发现,“两税法”有关纳税义务人、纳税客体、税率、纳税期限、减税免税、税务违章等诸多税制要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并不是一部规范的、完善的国家税法,实施百余年间所产生的诸多社会弊病均与此有关。经过五代十国至宋元明清历朝的取舍和弥补,中国古代沿承唐“两税法”而来的田赋制度的税制要素才逐渐齐备。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至唐代出现了大量的“捣衣诗”同题及运用“捣衣”诸物象抒发感情的诗作。在此期间,捣衣诗的意象有一个明显的嬗变过程:南北朝时的捣衣诗经历了由“宫怨”到“闺怨”的发展过渡,并长期以“宫怨”、“闺怨”为基调:进入唐代以后,“捣衣”意象有所拓宽;盛唐之后,捣衣诗在“怀念”这一层面上完全普适化,即除传统的“宫怨”、“闺怨”诗外,还可以运用“捣衣”诸物象来表达思妻、怀乡、怀友等多种感情。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至唐代出现了大量的“捣衣诗”同题及运用“捣衣”诸物象抒发感情的诗作。在此期间,捣衣诗的意象有一个明显的嬗变过程南北朝时的捣衣诗经历了由“宫怨”到“闺怨”的发展过渡,并长期以“宫怨”、“闺怨”为基调进入唐代以后,“捣衣”意象有所拓宽;盛唐之后,捣衣诗在“怀念”这一层面上完全普适化,即除传统的“宫怨”、“闺怨”诗外,还可以运用“捣衣”诸物象来表达思妻、怀乡、怀友等多种感情。  相似文献   

10.
苏洁 《社区》2013,(12):57-57
前不久,我去重庆出差。大学里的同窗好友楚楚在一家当地高档的食府宴请了我,因此我有幸品尝到重庆特有的美食一一“诸葛烤鱼”。说起这道美食,还有一个特别的来历。相传三国时期,当时隐居琅琊县的诸葛亮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烤鱼,这种烤鱼其用料和做法与普通的烤鱼多有不同,别具特色。诸葛亮每备家宴时,常邀几位好友共品烤鱼美味。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江淹,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因独享汉语中两个成语——“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而名垂千古。 相传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来当县官时,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当地人称为“梦笔生花”。  相似文献   

13.
遥领州制度是三国时期的一种特殊制度。它萌芽于东汉末年,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展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制度。魏、蜀、吴三国国力大小不同,在这一制度建设上的表现也不同,三国中国力愈强版图愈大者,遥领州设立愈少,魏国即是如此;国力愈弱版图愈小者,遥领州设立愈多,蜀国力量最为弱小,所以在政治上不得不更多地虚张声势。  相似文献   

14.
路易.阿拉贡是法国当代著名诗人,创作异常丰富,在诗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法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逝世后法国报界曾称他为"二十世纪的雨果"。今年正值阿拉贡诞辰110周年,本文节选了阿拉贡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代表诗作,试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三峡地区在唐宋时代有什么样的一些乡土特色呢?唐宋诗人上千篇的诗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答案。研究他们的诗文对如何全面认识乡土文学和唐宋文学有不少的启发意义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追求明净、雅洁、澄清、透亮人生之境与诗歌之境,故人们用清形容之。清的形象、清的人品与清的诗歌在孟浩然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孟浩然对清的诗性追求颇具宗教精神,也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就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而言,其与李白、杜甫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作为一种人格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存在,孟浩然人清、品清、诗清,永远超越于时代之外。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的东吴,是南京建都的伊始。东吴大帝孙权的皇宫太初宫,据说就位于今天的羊皮巷一带。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东吴是个“明星”扎堆的地方。对热哀于追逐明星魅力的人们。三国时期的南京自然是个很好的选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2000年前的东吴都城建业,一睹俊男美女们的风采,感受一番别样的风味吧。  相似文献   

18.
岑参的诗歌在他生前就广泛流传,唐以后历代重要唐诗选本大多选录了他的诗作,只是选录的眼光有差别,也就是说对岑诗的关注的方面不同.本文以时代发展为序,依次进行了分析探讨,根据历代的"读者"由关注岑诗到关注他的"边塞"诗,再到更多的关注他"边塞"诗的代表作,从而梳理出读者对岑参这个诗人身份定位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和线索:即由一位盛唐诗人到一位盛唐"边塞"诗人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唐诗人李益的"南行诗"具有与其边塞诗不同的题材内容与审美风貌。在题材内容上,它们可以分为羁旅乡思、怀古伤今、妇女婚恋等三类;在审美风貌上,它们洋溢着清新优美的南国风味,同时又不失北方诗风的刚健因子。李益是盛、中唐北方诗人在"南行"过程中诗风发生变化的代表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传龙《“九僧”生卒年限及群体形成考》一文以为,九僧群体形成于京师,形成于馆阁,《九僧诗》是类似《西昆酬唱集》一样的馆阁吟唱结晶,其清邃淡泊的诗风并非真实山林景色的映现。实际上,从《九僧诗》之结集与诗歌内容考辨可知,九僧诗人群体的形成于九僧四处云游期间,且其周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九僧所结交之名卿也非达官显贵,而多为文士词臣,彼此是基于文学互动的交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