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金丽薇  刘海焕 《河北学刊》2006,26(1):177-18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始了对政权理论的探索。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孕育时期。“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走出苏维埃模式,提出“国防政府”主张、“人民共和国”思想和“民主共和国”方案,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主要观点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标志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发展到顶峰。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直接成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五四宪法”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政权建国方略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建国方略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2.
董必武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明显地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一为建国前期(1940~1949年)的宪政思想.它包括这一思想的产生、形成两个阶段;其二为建国初期(1949~1956年)的宪政思想,它包括这一思想的全面展开、成熟两个阶段.董必武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除旧立新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民主建政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依法办事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中心环节;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分立、党不干政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闪光点;政权属于人民是董必武宪政思想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三三制”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三三制”思想研究王永祥“三三制”思想.是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问题上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思想的形成突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权观的发展与日渐成熟。“三三制”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具有鲜明中国持色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明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连续与本质的区别,总结、回顾和探索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和欧美式的资产阶段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宪政以实现全民性的民主政治为人权目标,针对中国社会阶级明显分化的现实,提出了保障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崭新理念;新民主主义宪政也为保障人权的实现进行了相应的政治秩序建构,事实上初步构建了让各阶级(阶层)各得其所的政治秩序,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从人类宪政文明的大视野中认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人权价值及其时代局限,这对当前的民主政治建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贯穿的人权保障精神,是新中国宪法人权入宪的重要历史渊源。它确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宪政模式,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雏形,也是人民民主宪政重要的历史渊源。在党的领导下制宪是它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的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共和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和论,是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时形成的。1848年,正是在首次全面阐述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后5个月,马克思便依据巴黎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在《六月革命》一文中提出了无产阶级必将建立“红色共和国”,以取代资产阶级的“三色旗的共和国”的观点;1850年,正是在另一篇文章(《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在首次使用“工人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概念之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应保存民主共和机构,建立红色共和国以改造社会的思想;1851年冬至1852年  相似文献   

8.
宪政问题     
宪政是植根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理念、制度和政治实践,尽管在历史传统、社会矛盾和权力结构各异的不同西方国家,人们对宪政的理解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不能回避宪政问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  相似文献   

9.
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人权保障立法,是抗战时期各边区政府宪政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940年11月11日颁行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是抗战时期最早颁行的人权保障法规。这个条例与《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中的有关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的规定,对促进山东解放区人民抗日救国的积极性及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司法制度的建立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山东抗日民主政权通过建立司法机关,制定司法制度和颁布地方性法规,为维护抗日民主政权起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国金  张镭 《东岳论丛》2006,27(3):95-98
宪政的基本要素为民主、法治和人权,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中,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针方略以及“政治文明”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目标,从而在宪政理念与原则、民主政治建设、国家制度与国家统一诸方面,全面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因此,研究江泽民对邓小平宪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人本宪政是以人为本与宪政思想的统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人本宪政探索主要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政和陕甘宁边区宪政两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人本宪政探索主要包括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人本宪政两个时期。党的人本宪政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本宪政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为集中体现法治理念的宪法,在我国历经几次修改修正,反映了社会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宪政理念的变化。以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颁行的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和《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为始,考察我国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几次宪法变更,可以从中厘出一条关于我国宪政理念的演进脉路;从不成熟的模仿到立足国情日臻成熟;从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从以党代政,阶级本位到民主施政、经济本位。  相似文献   

13.
林尚立 《社会科学》2006,1(11):29-42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原则,决定着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所以,有效运行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运行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与国家财政体制有直接的关系。改革前,计划经济及其相应的高度集中财政体制,严重阻碍民主集中制的运行。但是,改革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尤其是公共财政的确立与发展,在国家机构层面运行民主集中制,从财政体制变化中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制度基础与财政动力,并由此开始了以实现制度化的民主与制度化的集中有机统一为取向的新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将同时贡献于新时期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正义理论呈现出阶段性的修正和转换.文章通过西方宪政传统这一维度,考量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确立和转换.认为促使其理论转换的深层原因在于正义原则对宪政民主政体有一种内在要求,其理论实质乃宪政之正义,同时,这一研究有助于更深一层理解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性之实质.  相似文献   

15.
王永祥 《河北学刊》2001,21(6):87-92
作为“民主政治”表现形态的宪政 ,以宪法至上、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基本要素。 2 0世纪的中国宪政变迁 ,其历程艰难而曲折 ,但最终归宿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文章在对孙中山五权宪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及特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近百年中国宪政成败依据的看法 ,并认为 ,历史经验表明 :以宪政为实际体现的“以法治国” ,是 2 1世纪中国社会步入长治久安、纳入良性循环轨道的惟一正途  相似文献   

16.
行政审判作为宪政的根基,任何一个迈向宪政国家的改革都无法绕开.晚清的立宪改革无疑为行政审判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政治可能性.尽管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未能如愿,但其中的行政裁判院与行政裁判院草案却开启了行政审判制度的中国之门.行政审判作为清政府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其中的曲折见证了行政审判与政治改革互为彼此、相伴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政府权威与社会公共利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燕霞 《学术探索》2003,(12):19-22
政府权威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利益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人们生存需求的多样化,都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对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政府权威形成挑战。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强化政府权威,需要完善制度法规,限定权力,制衡权力,监督权力,推进民主化进程,增强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人大对党实施宪法法律监督,既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民主宪政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要通过完善宪法法律制度,明确人大对党监督的内容、方式、途径和程序,使人大对党的监督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米良 《学术探索》2009,(6):52-58
马来西亚宪政制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由英国殖民者为其作了初步设计,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以后,马来西亚的统治者也没有对其作根本性的改变,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下院多数党领袖组阁、国会两院权力的分配等方面向其宗主国英国学习,在联邦与各州的关系上,似乎更多借鉴了美国的制度,如实行联邦制、联邦与各州的权力分配、每个州都有自已的宪法和法律等。苏丹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设有伊斯兰法院和土著法院等制度更使马来西亚的宪政制度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分析马来西亚宪政制度的特点,对完善我国宪政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主、共和、宪政: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