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在宋代,厢军为从事役作的杂役军,通过履行其役作职能,承担原本由民户来完成的繁杂役作。其役作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运输物资、兴修水利、屯田垦荒、隶役官员与修葺营建等。这些职能对宋代社会安定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宋代民众只是将从军当成最后的谋生手段。由于军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军兵源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牢城军就是宋朝为弥补兵源不足而利用罪犯组建的军队,隶属于厢军。与其他番号厢军一样,牢城军除具有基本役作职能外,也具备一定的军事职能,是宋朝主体军事力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一)厢军制度形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以禁、厢两军为基本构成的宋朝军制中,占兵员总额将近一半的厢军只是一支役作部队,类似于今天的工程兵性质。厢军之不预战事而专供役作,这是宋朝兵制的一大特点。《玉海》卷319引《神宗史志》说:“材不中禁卫,而力足以充役,为厢军。”可以视为厢军的扼要定义。宋人叶适说:“厢军供杂役,禁军教战守。”(《水心别集》卷12《厢禁军弓手土兵》)章如愚说:“宋有天下,悉役厢军。”(《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41)马端临说,“宋朝凡众役多以厢军给之,罕调丁男。”(《文献通考·职役一》)在将厢军定义为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厢军是役兵,从事杂役,如修城、铺路、造船等.然而,宋代主力作战部队主要集中于边疆,造成内部兵力短缺.鉴于此,宋廷不得不赋予厢军重要的军事职能.厢军不仅被当作内部主要镇守兵力,执行对内镇压职能,如镇守地方、参与巡检等,还被当作对外防御兵力,执行对外防御职能,如戍守边疆、对敌作战等.厢军正是通过履行以上职能,为维护宋王朝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厢军是役兵,从事杂役,如修城、铺路、造船等。然而,宋代主力作战部队主要集中于边疆,造成兵力短缺,鉴于此,宋廷不得不赋予厢军以重要的军事职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厢军不仅被当成内部主要镇守兵力,执行对内镇压职能,如镇守地方、参与巡检等,还被当做对外防御的兵力,执行对外防御职能,如戍守边疆、对敌作战等。正是通过履行以上职能,从而为维护宋王朝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宋代南、北厢军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首先,在素质方面,北方厢军在身体素质、军事素质方面均强于南方厢军;其次,在作用方面,南方厢军在南方起着主导作用,且主要用于对内镇压,北方厢军在北方起着辅助作用.且主要用于对外防御;再次,由于作用侧重点不同,二者在社会影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年,太祖、太宗通过简拔厢军精锐、扩充禁军,实现了“收其精兵”的既定目标,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军事基础,改变了厢军这一藩镇旧兵的性质。此后,奉行“祖宗家法”的北宋君臣,在军队建设中,都把厢军与禁军视为一体,不断以厢军补充或升隶禁军,同时又把不合格的禁军兵员降为厢军。尽管厢军、禁军的主要职能不同,但在北宋时期却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整体,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募兵制条件下北宋兵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宋代“衙前”的概念繁杂,有“衙前军将”“衙前将吏”“衙前役”等诸多名号,大致沿袭唐五代的衙前将校旧法以及五代使院、州府胥吏旧制。“衙前”一词的内涵及外延与宋代的职役制度密切相关,前有衙前军将主管纲运,后有税户应差或应募州县级财政事务,这种“税户军将”突显出衙前胥吏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衙前将吏”包含“衙将”和“衙吏”:衙前军将或衙前将校主要指都知兵马使之类的军将衙前职员,以及客司、通引官;衙前吏人主要指都孔目官之类的胥吏。“衙前役”主要指通过差役或募役招募到的里正衙前、押录衙前、乡户衙前、雇募衙前以及长名衙前,因其迁补或差役内容与衙前将吏多有关联,两者常常混淆不清。衙前役、衙前吏人均可迁补衙前军将,甚至迁转低级品官。衙前役的胥吏化或职级迁补去向表现出主观的职业化特征;而衙前军将的胥吏化则完全取决于全国性财政计划内的职能需求。两者胥吏化的内卷突显出衙吏通往品官的路径十分狭窄,这种胥吏化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宋前期役制继承了唐末、五代役制的发展成果,表现出新的特征,包括主体役种由力役向职役的更迭,征役对象由人丁的年龄向资产的迁移,服役范围也由中央用役向地方用役为主转变。这些特征的出现不仅根基于唐末、五代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背景,也与唐宋之际财政和赋税制度的变化息息相关。北宋前期役制的变迁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实现役制公平,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役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递铺是宋代官方邮传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主要任务有承运官方文书、运输官物、押送犯人等.宋代厢军体系中设立递铺兵的兵种作为承担递铺工作的主要人员.宋代递铺兵群体任务繁重,地方政府还会因财政窘迫而克扣其俸禄,并存在有官劳役过度等诸多不法问题.故而促使宋朝政府出台诸多举措,针对他们的权益作出全方位维护.通过相关法律条文及实际执行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宋代法律促进了递铺兵群体享有权利的完整化及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经过隋唐的吸收和消化后,降及宋朝,虽然处于中国社会发展由盛转衰的转折期,但是其对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历来较少受学人所重视的笔记———《湘山野录》《续录》来探讨宋初佛教的贡献,认为其主要体现为:巩固政权,维护统治,促进两宋佛教的发展;促成了佛教在宋代的居士化,为宋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佛教思想的进一步传承。最终为宋代佛教和宋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加快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北宋后期的都保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建国 《南都学坛》2005,25(3):21-26
北宋前期的乡村区划呈现出残缺不全、新旧交替的特征。乡、里在合并的同时已失缺原有的编户功能。熙宁变法之后,作为地方自治及保防组织的都保,日渐具备乡村区划的功能,县以下的行政事务主要通过都保来执行。但是,原来的乡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继续存在。乡和都保只存在地域上的包含关系,而没有行政上的统属关系。乡和都保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乡主要是地理区划上的意义,用以来确定方位、籍贯等;而都保则是依人户而划分,以对其实施行政上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严羽为纠正宋代诗学发展的弊端,主张学习盛唐诗歌的创作经验。他视诗歌为有灵性的鲜活生命,认为"兴趣"是诗歌的内在生命,而"气象"则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严羽提出,由于盛唐之人诗歌创作有"兴趣",故其诗有"盛唐气象";而宋人创作由于没有"兴趣",故其诗无此气象。  相似文献   

14.
<女论语>是中唐著名才女,河北人宋若莘、宋若昭姐妹的著作,它以女性视角体现着儒家"礼"的重要思想.明末儒者王相将其选入<女四书>,明末至民国初年对女性的社会化有较大的影响,其成功在当今社会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蔡襄不仅是北宋一代名臣,而且还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著名的书法家。从蔡襄"文以道为本"、"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可以看出他的诗歌思想主要受韩愈的影响。其诗歌创作古体诗与近体诗差别较大,古体诗表现为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等特征;近体诗表现为用语清新、意境清幽、气质清刚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南宋立国江南,江防成为事关国家存亡的要务。南宋构建了以江防为根本,川陕荆襄为屏障,淮防为藩篱,海防为辅助的对金防御体系,建立了专门的江防水军和多层次的江防要塞体系。在对金防御和弹压水贼中,南宋的江防体系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其轻上游,重下游的缺陷导致蒙古从鄂州突破江防,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刘向校订《列子》为八篇,早佚。张湛作《列子注》,据汉志旧目重新整理,此后所传《列子》多以此本为祖本。宋之前多为写本,宋以后刻本逐渐增多。宋代道士陈景元发现殷敬顺《列子释文》之后,便有人将其混入张湛《列子注》中,丰富了《列子》传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