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最近精英教育和高尔夫球成了中国大学的主要新闻。大学是培养精英的机构。高尔夫在人口密度极大,土地资源奇缺的中国,是一个无法大众化的运动,肯定能成为精英阶层的永久标志。结果,上到大学校长,下到学生,都趋之若骛。通过高尔夫把特权阶层从一般老百姓中区分出来,让他们具有特别的行为风范,享受别人无法企及的生活方式,在一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里进行高层次的交际,以近亲繁殖的方式培养封闭性的社会网络。这已经成为我们许多一流大学未曾明言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社区,有一位81岁的老人退休已久,但每天还是按点上班,他就是社区便民服务队的义工马广明。马大爷义务为社区居民维修电器,今年已是第22个年头。如今,马大爷的家虽搬了,但人不搬。在新小区与老社区之间,马大爷仍不知疲倦地来回奔波着。 相似文献
11.
符艳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10):40-40
阅读是一种生命需要。若是为了所谓“获取知识”,就闲得无趣了!基于生命需要的阅读,滋养了我整个灵魂。为了“获取知识”的阅读所产生的知识,我几乎都已还给了岁月。哲人说:自觉的、不被强迫的阅读,才是汲取知识的真途径。我九岁左右开始读《山海经》,那是十分有趣的书,之后就是《故事会》,这两种书籍,使我很多年来做着传奇的梦。十三岁那年读完了《林海雪原》,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之后就开始有点瞧不起“小书”了。开始接触四大古典名著,虽然看不太懂,却自以为喜欢着。十五岁那年去念师范学校了。师范三年,我的学习虽然老是“补考… 相似文献
12.
符艳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10):40
我读中学时,我的伯母在学校的图书馆工作,所以放学或假日时,我常常泡在一排排的书架中,任意阅读。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我乱七八糟什么书都读——只要是我感兴趣的。读师范时经常去图书馆借书,那时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还有书店的图书很有限,种类没有现在的多,美术书在当时很难买到。象我现在仍然喜欢的《四世同堂》、《呼啸山庄》、《远大前程》、《傲慢与偏见》、《假若明日来临》、《巴黎圣母院》……以及张爱玲、柏杨、林清玄、三毛、龙应台等等作家的书,大多是在我参加工作后逐渐搜索来的。工作后开始喜欢上童话书,喜欢童话书中亲切、美… 相似文献
13.
16.
现年107岁的罗宾斯,是澳大利亚最年长的寿星之一,不久前她刚刚度过第一百零七个生日。令人惊奇的是,她至今仍在一家医院里做义工。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从一个实习生到部门文员再到大堂领班,这一路走来,虽然说有点辛苦,但我还是挺过来了。我想要说的是:“在金茂大厦,因为我好好把握学习和工作的每一天,所以,我拥有每一天的职场新人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