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改革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改革实践呼唤着改革意识,改革意识促进着改革的实践。 一 改革需要变革意识。变革意识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宏观上讲,变革意识要求能够主动地意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前进的序列。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不是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厌讼意识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对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必须消除民众的厌讼心理,才能为法治建设铺垫观念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民众都应当发挥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国职工民主意识淡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培养和增强职工的民主意识,对于中国今天的发展具有双重意义:其一,从微观考察,它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民主,增强企业凝聚力,搞好搞活企业;其二,从宏观看,它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观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尽快地培养职工的民主意识呢?长期以来,理论界在从经济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时,一般都将分析的视角指向商品经济(现在又进一步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即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为有效培养人们民主意识的主要经济措施,而很少从所有制的角度去深入探讨人们民主意识的培养问题.然而实践证明,在我国影响和制约人们民主意识的经济因素,除了商品经济(包括市场经济)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经济因素即我国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职工(广而言之包括整个国民)民主意识形成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不仅在经济方面对生产力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政治方面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人们的政治意识,尤其是民主意识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传统公有制形式对整个社会主义政治的影响,这里只着重分析传统公有制形式对人们民主意识的影响.我国传统公有制形式存在着一  相似文献   

5.
论企业改革与金融业改革的关系王欣,李雅林企业是银行的经营对象,与银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鱼水”关系,企业的机制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直接影响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而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又能为转制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从而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已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为我们制定了全面改革的蓝图,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使我们深信,要不了几年时间,全面改革的浪潮一定会为我们开辟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的经济建设必将出现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转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转型关系王玲玲自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方向上走上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社会转型之路。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是否能在传统文化中启动;儒家文化能不能...  相似文献   

8.
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区别及特征的分析比较 ,指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否定 ,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存互补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股改革的潮流正在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在改革中,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要不要在改革中完善?如何避免来回折腾和产生混乱?不对这些新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就很难进一步解放思想,也不敢进行全面丽系统、坚决而有秩序的改革。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保障当我们着手改革的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本质区别。我们讲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只是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转义的革命,而不是真正的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  相似文献   

10.
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传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富具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伦理道德传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只要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在其间生息、劳作、繁衍,就可以看到这些优秀的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在社会中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作用。不少推崇“个人价值本位”和“自我中心意识”观念的西方国家,在普遍感受到人情淡薄、家庭危机的孤独寂寞滋味后,都羡慕与效仿起中国人那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家庭关系。在美国这样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近年来也发生了不少有趣的现象:一些已经移居在外,另立门户的子女,又偕妻携子搬回父母身边,重新组织起一个敬老爱幼、四世同堂的和睦家庭。可见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因此,研究与探讨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传统形成的原因,对发扬和光大这些优秀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瑶族神像画同瑶族社会结构、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有着密切关联。发掘与研究瑶族神像画资源具有填补南方少数民族绘画史的一段空白,有助于探明神像画在中国道教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与历史意义,丰富瑶学研究的内容,创作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型瑶族绘画等现代文化价值。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管理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充实研究人员;增加经费投入;开展普查工作;广泛征集瑶族神像画;保护画师及传承人;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等,以加强对瑶族神像画及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2.
13.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一直在岭南这块古老而富绕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生存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璀璨的精神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使壮族传统文化的模式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点,如壮族世代聚居的岭南地区,东北面五岭横亘,西北面峰峦叠嶂,南面绝于大海,阻隔了与外域的交通。壮族初民长期处于这一封闭的空间里劳动生活,使其传统文化起源的一元性和延续伸展的连贯性。即便是岭南地区,其间亦山重水复,千(山弄)万峒相隔,交通也很闭塞,因此而造成壮族传统文化总体构成的涣散性、局部的封闭性和地方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壮族地区东北与湘楚襟连,西北与滇黔毗邻,南通东南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超越地域活动能力的提高及其范围的不断扩展,阻隔交通的地理藩篱逐渐被冲破。这样,壮族文化又不断受到来自邻域民族先进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从本体论的本质考察角度或社会功能作用的角度,就两者的整体相互关系或整体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方面进行考察探究。从本体论的本质考察角度对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我认为可以基本归结为矛盾关系,即双方既同一、一致又差异、逆对的关系。这种矛盾关系深刻贯穿于双方的活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西方和印度选择多党政治制度,前苏联选择一党政治制度,而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人提倡搞多党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话,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有人鼓吹搞多党制,那就是逆历史的潮流而动,反动的了。  相似文献   

16.
广告道德研究是经济伦理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文章从传统道德文化和现代广告道德建设相互渗透的角度 ,在论证二者之间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 ,指出了传统道德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告道德中的作用 ,并详细分析论证了运用传统道德搞好社会主义广告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才有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正> 在系统观点看来,任何事物都处在如下三重关系之中:从低层次角度看,事物是作为系统的整体机能存在的;从高层次角度看,事物是作为系统的结构要素存在的;从本层次角度看,事物自身则又是一个机能与结构相统一的独立系统。人类的意识也不例外。虽然意识是世界上一种极端复杂的事物,但如能坚持系统分析方法,切实把它所处的三重关系搞清楚,就能够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  相似文献   

19.
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大量作品表达了对于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行为的忧心 ,形成了以戒杀和爱物为主旨的生态伦理原则 ,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而其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理想。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的现代转换在方法论上必须重视发掘、阐释、比较、组接四大要义。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当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伟大的改革方兴未艾。它以经济改革为中心,影响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是一个全民性的伟大实践,它将不断提出崭新的社会课题,让人们去思考,去探寻解决的途径。文学作为社会认识的极其敏感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先锋”的地位。改革引起的观念、心理、伦理的变化,必然会在一些写改革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本文将着重研究改革题材文学如何反映改革中人们道德观念的发展。道德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它并不以纯然新的或纯然旧的状态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