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只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与国防建设战略机遇期的有机结合,实现富国强军。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本文提出应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科学构建军事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李锦生 《学术交流》2006,(10):120-123
消费需求是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具有典型的内陆型经济特征的国家更为显著。加强消费预警研究,掌握消费需求的发展规律,编制消费景气指数,建立科学的消费预警机制,对于准确判断社会消费的变化趋势,引导企业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有效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本文仅就中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民兵预备役部队系统内部要素的协调发展、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的协调发展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广东经济虽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区域协调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要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应从发展县城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程。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将朝着缩小其与一般模式的偏差的方向发展;需求结构变动方面,最终消费率将会有明显上升的过程,资本形成率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所有制结构将继续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导,混合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而城乡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明显改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广东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常清 《探求》2005,(1):58-60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由高到低梯度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离开区域差距就无法展开竞争,但如果任凭这种状况继续,那么这种区域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为此,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一些国家的政府及学术界十分重视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研讨。在深化改革的年代,学术界已开始涉及到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这是举世瞩目的。为此,我国在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投放了较强的力量。然而,理论研究往往落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诸多方面的理论探究更应加强。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在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自觉地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各系统的协调发展,是顺利地推进改革和持续稳定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先决条件。本文仅就生活方式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谷雨 《社会》1990,(12)
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政治环境安定的前提下,社会能否良性运行,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还要取决于社会系统内部经济结构和社会系统外部生态环境结构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从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看,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实现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任何社会都致力于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本文就社会稳定与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论社区服务产业化实体化社会化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区服务是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其发展方向为产业化实体化社会化。社区服务及其“三化”,既体现了通过社区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发展观,也是评估与满足社区成员需求的机制,保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节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器,是剥离“企业办社会”功能的最好替代,成为新职业与新行业的生长点,对于拉动“再就业工程”,对于改革、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社会学的支撑,这给社会学提供了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社会学的春天来了。社会学家要在迎接社会剧烈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提供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发挥社会学学科描述记叙的功能、加快社会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2.
林业在人类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功能与作为,其他任何行业无与伦比。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其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目前仍没有得到彻底缓解。鉴于此,森工林区构建和谐社会,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开拓后续产业新领域,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落实“两个务必”思想的自觉性;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切实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小康型生态园林化林场、文明小区和群众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石油石化矿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中直企业与其所在的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庆在继续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应该尽快积极地去争取自己作为市场主体而应有的权力,努力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之中,通过收购、兼并以及控股、参股等资本运营的方式,寻求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汪丽萍 《创新》2007,1(3):72-76
近年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和新的特点,但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仍然存在,其原因也比较复杂。近期促进东西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主要有:积极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东部地区继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西部地区重点是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张殿军  刘灵芝 《创新》2007,2(2):64-6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保障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还不尽完善,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立法效率,重视立法技术,充实有关内容,加强民族经济立法,重视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研究和借鉴。健全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和谐的民族大家庭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二元社会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武 《学术交流》2006,(8):141-144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以农补工”的策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与之相伴随的是,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在财政金融政策上大幅度向城市倾斜。鉴于此,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了跟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潮流,跟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中国目前应当抓紧整合海域为新版块,并与东部、西部、东北、中部一起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海洋经济开发专项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有鉴于此,必须对于整合海域为新板块纳入国家区域开发总体战略进行价值定位,并依据实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现实条件进行机遇认定,进而做出实施海洋区域开发战略的对策创意。本文通过构建海域开发体系,改善地缘经济关系,造就和谐海洋氛围,促进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开发格局和总体战略,真正实现"经略海洋"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汪丽萍 《创新》2010,4(3):14-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责任重、社会环境特殊、农村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实现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基础,民族关系和谐是政治保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林昆勇 《创新》2010,4(6):30-34
构建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工作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部署。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改善民生工作是推进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理想愿景与手段路径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创新》2009,3(5):13-1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并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效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农民增收的需要,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应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由农民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共尽责任的多主体、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强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机制,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