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天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思想或学术史专论。从古之道术到百家之学,其学术立场是进退诸子、宗本老庄、遮拨名辩、复归无名。作为殿后之作,文辞精美,思想宏阔,开放包容,涵盖面广,在《庄子》中占有特殊地位。从中依稀可辨庄子与春秋战国之际诸子思想之关联。  相似文献   

2.
美国行为主义政治科学研究以科学主义为特征,是适应关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证主义在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其历史必然性。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在政治科学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实证主义的兴起,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行为主义的盛行,以及60年代以后的后行为主义时代。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趋势与马克思首次将对于历史的研究变为科学具有一致性。美国行为主义政治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从统一到分化,再到高度分化和高度统一相结合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对语言问题的讨论有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流变--孔老发轫、墨子承上启下、惠施和公孙龙拓展、庄子深掘、荀子集成,还有其他诸子参与其中,使得名实之辩成为主流,表现为显性特征,言意关系从暗流、浮出到凸现,构成了先秦语言发展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4.
“六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也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虽然历史上也曾有外来文化汇入中国文化的情况,但这个最初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传统之源”的题目,意在澄清中国文化之“源”乃是“六经”,诸子百家只是其“流”.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先秦的元典时代”和“汉以后的经学时代”.这个“元典”既包括“六经”的“元典”,也包括继起的诸子学“元典”.而“六经”又是诸子学之“源”.胡适等人所谓“截断众流”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汉志·诸子略》儒家类的序文所谓的“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其中只有仲尼之业才是被验证的对象,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二者则是仲尼之业被验证有效的表现。仲尼之业,指的是先王之道。至少从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开始,汉人已将学派意义上的儒家学术与仲尼之业(先王之道)及孔子等做了较为清晰的区隔,视之为仲尼之业(先王之道)的派生,被武帝卓然罢黜的百家学术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6.
宋濂辨儒     
赵伟 《东方论坛》2015,(1):7-16
宋濂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之一,他以道学自任,并从道学的角度对诸子之学进行了细致地辨析。儒可以区分七类,其中道德之儒不仅不是"不足用"和"少功",相反是"千万世之所宗"。对儒的辨析和重"道"的道德之儒的重视,充分反映出了宋濂"以道学为任"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举国文化之昌盛、影响之远莫胜于先秦诸子,对于先秦诸子的起源有三种解释:荀庄的"诸子出于道散天下论",淮南王的"诸子出于社会需要论",班固的"诸子出于王官论"。通过对诸子起源的探讨,可以看出诸子思想的真实内容、特征与分歧。而荀子"务息十二子之说"和韩非、吕不韦"诸子为乱"应"主一"之说,正可以显示出先秦至秦汉思想脉流如何逐渐由"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浅论两汉时期的诸子百家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研究汉代思想史的学者们往往对汉代经学史强调有余 ,而忽视了对诸子学的研究。殊不知诸子学在汉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很重要 ,所以弄清楚汉代诸子学的情况 ,无疑可以弥补两汉思想史研究中的某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诸子之学在经历了先秦空前的繁盛之后,于两汉走向没落。诸子学之所以衰落于汉代,统治阶级的好尚与子学的盛极必衰是主要原因,再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上的刺激,最终导致了诸子之学不可挽回的没落之势。  相似文献   

10.
华生的学习理论与班图拉的学习理论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生的学习理论与班图拉的学习理论之异同刘启珍J.B.华生是美国现代心理学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1913年,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可以说是行为主义的宣言。1919年,华生又...  相似文献   

11.
春秋兵圣孙武子其人,自南宋迄今,深为学界持疑,甚至否定史有其人。辨真与证伪两派围绕《左传》何以不载孙武子之事为中心,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本文通过对正反双方主要论点之客观比较与分析、尤其是以古代宗室礼制为线索,指出《左传》中实有孙武子之记载,并以国史与家乘相参证,考明孙武子即齐将田开。  相似文献   

12.
吴锦堂是近代宁波,乃至中国的著名旅日华侨商人,他在日本不仅做出了杰出的经济业绩,而且大力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积极推动中日商人外交。1917年3月29日在神户成立的"日支(华)实业协会",由吴锦堂领导日本神户华侨,联合神户和大阪的日本商人发起,并得到其他各界人士的支持。这一组织的发起和成立过程,及其人员组成和所提出的一些期望和主张来看,颇具有商人外交的意义,并力图为使中日外交关系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苏州西部山区发现的木渎春秋古城遗址群和许多高规格春秋墓葬,印证了宋代方志所记“吴故都在馆娃宫侧”的传说,从而使春秋晚期吴国都城显露出本来的面目:西为吴国故都,东为新都吴大城,中部郭城之内则有姑苏台,东西绵延约20公里,显示出一方霸主的强盛国力。  相似文献   

14.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对内发展农业生产、镇抚山越、占有荆州、举贤任能、重视人才,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对外则与蜀联盟、联络辽东、北攻曹魏等等,企图实现对全国的统一。从统一策略的角度,对孙权的统一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客观的探讨和总结,有助于加深对孙吴政权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台湾版《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录清吴玉树《诗小学》提要,此书著者实为吴树声,《云南丛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均收录。《清史列传》有吴树声传。吴氏精于音韵训诂之学,于经史子集均有著述。吴玉树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6.
赤壁之战后 ,孙权基于巩固孙刘联盟的考虑 ,建都建业。随着孙、刘关系的紧张 ,孙权移都武昌 ,为击败刘备集团、巩固长江上游局势奠定了基础。夷陵之战后 ,孙权为了维持与蜀汉的联盟关系 ,还都于建业。蜀汉灭亡后不久 ,孙皓即从建业移都武昌 ,以增强对北方政权的防御力量 ,然由于江东大族的反对 ,他不得不撤还建业。孙吴两次建都与撤都武昌的事实说明 ,决定孙吴建都地点的是政治、军事因素 ,而不是传统所谓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全公主乃吴主孙权的长公主,重臣全琮之妻。由于特殊的身分及善于运用政治权术,其在“二宫构争”和孙亮继位等孙吴重大政治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政局的走向。孙吴政权随着她的势力的兴盛而矛盾蜂起;随着她的势力没落而趋向灭亡。  相似文献   

18.
苏俄、共产国际最初选择在华政治盟友时,曾经选择与吴佩孚合作。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又倾向于促成孙中山和吴佩孚联合组成中国政府。而"二·七"惨案后,苏俄、共产国际彻底结束了联吴及促进孙吴联盟的政策,最终选择孙中山为革命伙伴。新公布的相关史料说明,苏俄、共产国际上述政策是苏俄寻找在华政治盟友的过程中,试图将其外交目标与推进中国革命联系起来,与孙中山的联合则是这种努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魂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丧葬明器,它所反映的吴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以及丧葬礼俗是相当丰富的。本文从魂瓶上的堆塑内容探讨当时地主庄园的生活情况,包括庄园建筑的特点以及为庄园生活服务的舞乐杂技俑和家兵僮仆俑,再现了吴晋时期江东世家大族的奢靡生活。关于魂瓶所反映的丧葬习俗方面有四个特点,可见其对汉代丧葬礼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在正式确立以孙中山为同盟者前,曾试图联合吴佩孚,并抱以很大希望。但随着吴佩孚反动立场日益显露,共产国际被迫弃吴联孙。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既有对吴是"革命者"的误读,更有功利性实力标准的考虑,也正因为如此,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