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蔡运章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11-14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易》的《比》卦之辞 ,以鼻孔呼吸的形象比喻 ,来演绎宇宙生成的模式。它与《淮南子·精神训》所载“唯象无形”、“有二神混生”是同一个神话故事的不同传本 ,对研究中国古代宇宙生成的“元气”学说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周家台秦简》中的虚词作了封闭性的研究,考察了《周家台秦简》中虚词的使用情况,以便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使用情况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4.
5.
刘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2):43-48
北大藏秦简《制衣》记载了多种服装的尺寸和裁法,是一篇关于工艺、技艺的书,此类材料无论在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中都极为罕见。《制衣》一书为我们理解和更正礼书以及与出土实物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最为直接,也最真实可靠的材料。不仅对上古服饰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是秦代工艺技术书的一个珍贵样本,为我们研究和复原秦代服装提供了可能性,必将极大的推动服饰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朱凤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2):5-15
北大藏秦简牍中《教女》一文,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讲"善女子之方",即已出嫁女子在夫家之行为所应遵守的规则;后一部分讲"不善女子之方",列举了不善女子的种种劣行,以为善女子必须避免之借鉴。此文是秦人专论女教的文献,比东汉班昭之《女诫》要早300余年,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两性关系史与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出土文献。 相似文献
7.
8.
潘殊闲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1):22-31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一部《周易》的发生、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史。《周易》蕴藏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如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知几识时与与时偕行、明于忧患与进德修业、立诚迁善与中正和合、屈伸通变与求同存异、生生不已与安节之亨。这些智慧是我们今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践行。 相似文献
9.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传说,一般认为伏羲时代施行《连山》易,黄帝时代施行《归藏》易。《归藏》易的特点是重视坤卦,坤为地、属阴,故《归藏》易是一种贵坤崇阴、重视大地和母性的易学。史前考古文化中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征性器物与黄帝行《归藏》易崇阴贵坤的传说相吻合,牛河梁遗址晚期遗存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当地原生的以龙纹为特征的红山诸文化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文明火花。牛河梁遗址庙、坛、冢从宏观设计、局部布局、器物造型等各方面都反映出成熟的崇阴贵坤的《归藏》易特征,表现出与黄帝易学传说具有强烈的对应关联。 相似文献
10.
11.
孙喜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4):29-31
化是《周易》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化在《周易》中是阴阳相感的结果;同时,化也是变的一种形式。化上达宇宙自然,下通社会人伦,又影响到审美与艺术。在自然层面,化是生命生成之道。在社会与精神领域,化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在艺术创造层面,化体现了阴与阳、主与客、物与我、情与景的融合无迹。 相似文献
12.
於贤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不仅以其文化典籍的形式作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同时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深处;通过审美范畴的建构与艺术媒介的选择,规范着民族审美思想的特征;并且在思维方法与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对民族审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黎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55-60
《周易》贲卦,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古代美学思想之蕴涵。历代学者所分析的《贲》卦中象数、义理内涵,涉及美学范畴者颇多,而其中关于“天文”与“人文”的会通,“白贲无咎”与“绘事后素”的联系,以及由《贲》卦引发出的“文”“质”关系的论述,构成了传统美学观念中“文饰之道”的思想要素。 相似文献
14.
15.
沈时凯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12
《易经》为宋代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理学家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辟佛破老,创为新说。从北宋中期理学初创到南宋的一百多年里,理学家在运用《易经》的过程中,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渐趋深刻,《周易本义》是这一认识变化过程的反映。在这部著作中,朱熹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貌,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杨凤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30-33
"风骨"一词最初是魏晋时人物品评用语,刘勰首先把风骨论引入文学批评。唐诗的风骨是刚健有力、明朗阔大的盛唐气象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易》崇尚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一股刚健博大的力量,孔孟则赞扬深藏于人心中的正直不屈的人格力量,这种推崇刚毅、正大之美的思想成为风骨论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17.
18.
邓东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81-85
从创作论角度看,《圣经》的上帝创世神话是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去寻找一切事物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易经》的宇宙起源图式是按照具体情景之间的比兴关系去揭示一切事物得以演化的基本法则。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看,《圣经》的律法走向了希腊和希伯来两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整合,《易经》的阴阳则衍生出儒道两家的历史性拆解。从语言方面看,不同于《圣经》那种由理性内容所支配的叙事方式,《易》象和古代汉语都是一种具有动态性、主体性、灵活性特点的生成性语言。 相似文献
19.
丘山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13-17
在心性学领域里,《中庸》与《易传》俱为其原始圣典,它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致思向度。前者以向内求索为其致思取向,后者以向外求索为其致思途径。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这两种不同致思向度一直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长期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对中国传统心性学思想进行点评,将《中庸》与《易传》所彰显的不同致思向度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一番梳理,以揭示其深厚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演绎推理很早就被重视。严复、胡适等前辈都肯定过《周易》的演绎思维,西方注意到了《周易》的演绎推理,现代易学家也揭示了《周易》的演绎思维。《周易》观物取象,然后引申其含义,阐发其义理,具有鲜明的演绎推理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