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资治通鉴》是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奉宋英宗的诏令主持编订的。参加编写的还有历史学家刘攽(bin)刘恕、范祖禹三人。他们先分段写成长篇,最后由司马光定稿。此书录述上起战国周烈  相似文献   

2.
《张衡传》     
【题解】 本文节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张衡列传》。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人。他博贯经史,又善属文,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文帝处死刑。 《后汉书》是范晔从尚书吏部郎贬为宣城太守以后开始写的。他根据前人各家撰写的有关后汉史的著作,写了《后汉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志三十卷是梁刘昭取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个志补入的(因范晔遇害,只完成了“纪传”,“志”未完成)。到北宋时合刻,即流传自今的本子。范  相似文献   

3.
《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治通鉴》长编分修的具体分工问题,历有争论。学者多惑于《宋史.刘传》谓专职汉史,及受传统叙述中“魏晋”连书的影响,忽略了《通鉴》之魏纪、晋纪长编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而实际上两汉、魏纪长编由刘完成,两晋南北朝至隋之长编成于刘恕之手,范祖禹除了编修唐史长编外,还整理了刘恕遗留的五代史长编。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成就空前的编年通史。它记载了自战国至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多万字。这部书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邠、范祖禹,司马康等人,于治平三年(1066)奉宋英宗之命开始编写,到元丰七年(1084),积十九年时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书成之后,英宗已死,神宗赐序,以其“鉴于往事,有资於治道,赐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学术价值相当高的工具书,但它也有不少疏漏之处,余嘉锡曾作《四库提要辨证》,驳正其失。今就平时读书所得,仿余氏体例,订《提要》之误,共十八篇。一、通鉴外纪《提要》卷四十七云:“宋刘恕撰。恕字通原,其先世京兆万年人,祖受为临川令,葬于高安,因家焉。……恕……初授矩鹿主薄,寻迁知和州、翁源二县。会司马光受诏修《资治通鉴》,奏以恕同司编纂,转著作郎,熙宁四年,以忤王安石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的正式编修,始于宋英宗治平三年。然而早在此前,司马光已久蓄编修一部编年体通史之志,但由于内容浩博,工程巨大,“私家力薄,无由已成”,就先编写了一部简明编年体通史《历年图》(以下称“初编本”),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剪裁史料,加工整理,另成一书,仍以原名命之(以下称“删定本”)。前者早已散佚,后  相似文献   

7.
<正>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对于三家注,同正文一样,也以其他版本和他书予以校勘,如卷二《索隐》中“华”字即校改为“垂”字,《正义》中“泰”字即校改为“秦”字(66页)。而卷五“(文公)十九年,得陈宝”之注,显然失校。该句《正义》云:《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180页)按,欲杀之而拍捶其首,不可解。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在推行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为了在文化学术方面与变法运动相配合,树立革新派在文化学术上的统治地位,设置了“经义局”,以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去训释《诗经》《尚书》《周礼》,号为《三经新义》;又撰写以说解文字为内容的《字说》廿四卷。这就是当时所谓“荆公新学”的基本内容。《字说》写作始于治平年间(1064—1067),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元丰五年(1082)进呈朝廷。《字说》问世之后,风行一时,曾作为教材颁于学官,有司用来科学取士。在《字说》的介绍、研究方面,当时“有唐博士耜、韩博士兼,皆作《字说解》数十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十卷,又有刘全美者作《字说偏旁音释》一卷,  相似文献   

9.
[题解]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标题是另加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是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三国时,陈寿曾仕蜀,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陈寿因张华的推荐为官,初为佐著作郎,继为著作郎。时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有专门的记载。《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书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  相似文献   

10.
武汉大学图书馆(人文分馆)港台书库所藏一套16开精装500册的《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系台湾世界书局1988年影印,1993年台湾武汉大学校友会敬赠母校百年校庆的。同时编修于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荟要》和《四库全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历史文献宝库的双璧。其中,《荟要》的编修特点在于:撷取菁华,缮为荟要,篇式同《全书》之例而取携又便,利于个人阅览。《荟要》编修耗时5年,共收书463种,20828卷,11178册,成书后藏于坤宁宫御花园摛藻堂。1779年另抄录一副本  相似文献   

11.
(承接本刊199O年第1期同题) 第五十一页:注(二)《梁史》曰:“丘迟,字希范,吴兴人。辟徐州从事。高祖践祚,转中书郎,迁司徒从事中郎,卒。”“辟”前有文,应置省略号。“转”应为“拜”。 第五十二页:注(一)《南史》曰:“任昉,字彦升,乐安人。为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卒于官.追赠太常。”《南史·任昉传》“乐安”与“人”之间有“博昌”。“为”前、“出”前、“卒”前。“追”前均有文,应分置省略号。 第五十三页:注(一)《南史》曰:“沈约,字休文,吴兴人。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引为安西记室。梁台建,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天监九年,转左光禄大夫,谥曰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一部我国空前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三百余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举要历》八十卷(此书已佚),号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①.封建史学家对这部大书推尊很高,宋末元初的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  相似文献   

13.
《全唐诗》卷四二三,载元稹《自述》,编者注:“一作王建《宫词》。”同书卷三○二,载王建《宫词一百首》,其第七首,编者注:“一作元稹诗。” 据范摅《云溪友议》卷下《琅琊忤》云:“元公以……明经制策入仕,其一篇自述云:‘延英引对碧衣郎,红[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是时贵族竞应制科,用为男子荣进,莫若兹乎,乃自河南之喻也。”(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七《元稹》门,同。)王建未登科第,描写殿试风光的《自述》的作者,应是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公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天论》继承发挥了荀子《天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向唯心论、有神论宣战的檄文。一刘禹锡生活于唐代中叶。当时,唐王朝正处在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之中。“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丑剧愈演愈烈。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矛盾尖锐,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朝廷内宦官专权,政治非常黑暗。由于大地主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已破坏,“租庸调法”也无法实行,不得不实行“两税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校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科学报告会上,我曾提山一篇《<通鉴>编修的“全局副手”刘恕——兼谈<通鉴>编修分工的几个问题》,其中对王曾瑜同志《关于编写<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不久,他又发表了《关于刘恕参加<通鉴>编修的补充说明》(以下简称《补充说明》),对我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辩驳,读后尚有疑义,故特再作剖析,以就正于王同志与其他读者.我们意见分歧的焦点是刘恕编写长编,究竟先写“前五代”(魏晋以后的南北朝至隋),还是先写“后五代”(梁、唐、晋、汉、周)?而分歧的具体表现则在对司马光《赔刘道原书》的理解上面,我觉得司马光给刘恕的这封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钥匙,为了辨明问题的真相,有必要将此信全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旧唐书·刘禹钖传》说:“禹钖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钖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钖之辞也”。朗州即今湖南常德市。刘禹钖任朗州司马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召回京师是元和十年(815)。武陵一带的夷歌,只是传唱于当地男女口中,究竟哪些是刘禹钖作的辞,已不易详考。刘禹钖《竹枝词》引中有“附于末”三字,查宋刊本《刘梦得文集》卷九末注云:“右已上词,先不入集,今附卷末”。可见这些《竹枝词》原曾考虑不收入集中的,则在朗州所作的夷歌辞,皆未入集了,这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裴宗元 (十二世纪初)北宋医家,徽宗时太医令。赴京前以医名于越。大观年间(1107~1110)任奉议郎,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检阅方书等职,奉命与陈师文等校正医方,编辑《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此外,还撰有《药诠总辨》三卷。陈师文绍兴人,精轩歧术,为越中名医,医名与裴宗元一时齐名,著方亦大同。著《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相似文献   

18.
北朝的三部散文著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陽人。《魏书》本传说他于孝文帝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孝明帝时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参考《水经注》中他的自述,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一些事迹,如他生长于东齐(淄水条),景明中出宰颍川郡(洧水条),永平中除鲁阳太守(汝水条)等。 《水经》作者,旧题桑钦,《四库提要》疑为三国时人所著。其中记载全国大小水道一百三十七条。道元以“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故“访渎搜渠,辑而缀之。”  相似文献   

19.
《墨子·七患》:“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坠)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导)之。今岁凶民饥道。饿重其子。此疚于队”(见《墨子闲诂》)。王引之在“饿”字下断句,他说:“‘重其子此疚于队’,当作‘此疚重于队其子’。疚,病也,言此疚较之队其子者为尤重也。今本颠倒不成文义(见《读书杂志。墨子卷一》)。照王氏的说  相似文献   

20.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享年六十六岁。有《清真集》传世。《宋史》卷444,《东都事略》卷116,《咸淳临安志·人物》有他的传记。 一、家世和青少年时期 邦彦父、祖以上事迹无可考。他的叔父周邠字开祖,嘉祐八年进士。熙宁间,苏轼为杭州通判,多与唱酬,《东坡集》中所谓“周长官”者即其人。邠元祐初知管城县,后知吉州,累官至朝请大夫、上轻车都尉。元符末上书入邪等。事迹见《咸淳临安志·人物》。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下简称《遗事》)所考,《茅山志》所载周邦彦佚诗《芝术歌》中“庐陵太守蕴仙风”句所谓“庐陵太守”就是指周邠,因为周邠尝知吉州。周邠之孙周莘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