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了比较积极地支持中国抗击日本的政策,以取代参战前对日侵华妥协的政策.为了使中国继续有效地抗战,加强中美军事合作和对蒋介石政府的监督控制,美国政府派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于1942年1月来华.约瑟夫·W·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西点军事学校毕业的职业军人.1920—1923年美陆军部派他为语言官来北平学习华语,1935—1939年任美国驻华武官.他通华语,识华情,不但有深刻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而且是一位忠实于美国利益、处事认真、性格刚毅自信的军官,是(?)军中有名的“中国通”.因此,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和参谋长马歇尔认为他最适合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这一繁重而复杂的任务.美国政府想借史迪威之手控制蒋介石集团,以美援为手段促使蒋介石政府全力以赴地抗战.按照蒋介石的意图,这位参谋长是国内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影响、又只是一个在别人的授意下盖橡皮图章的顾问,他只是帮助催促援助而不过问中国的现状.这与史迪威的使命恰恰相反.因此,史迪  相似文献   

2.
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驻华军事全权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10月19日,出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由争取战胜日本转向抗战胜利后扶蒋反共的需要,又迫于蒋介石、何应钦与史迪威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史迪威被召回。这就是台湾及国外一些史学家所讲的“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美国对华政策战略目标发生转变,也是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的又一次暴露。但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冲突,认为蒋史矛盾是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之争,却忽略了何应钦在引发“史迪威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事件本身及何应钦在其间的作用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3.
何跃  何琍 《学术探索》2001,4(1):47-50
二战后,一批经历过缅甸作战的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和著名史家的专著相继出版,如《史迪威文件》、《史迪威事件》、《史迪威在华使命》、《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中国的纠葛》、《美国十字军在中国》、《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概述》、《蒋介石秘录》等,这些史料大量披露了中美英在缅甸战场的冲突与分歧.冲突与分歧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研究这段历史的焦点,但很少述及中美英合作的积极作用.本文认为中美英在缅甸战场的合作大于冲突,是一次值得赞颂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1942年3月,史迪威肩负着美国政府的重托,第五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然而他在中国期间与蒋介石的矛盾始终无法调和。1944年8月,罗斯福一纸勒令将其召回。这就是史迪威事件。史迪威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他与蒋介石的矛盾已不是个人之间的矛盾,而是美蒋...  相似文献   

5.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帝国主义在对待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上,在对华政策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此,美蒋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试从史迪威、魏德迈和赫尔利等人的在华活动来说明这个时期的中美关系。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待中国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是,企图牺牲中国而与日本法西斯妥协,对中国的抗日战争采取了反革命两面政策。当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与日本在军事上发生了直接冲突,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转变,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给蒋介石政府以很大的援助,使其蒋介石成为它在远东的帮手。美国虽然给国民…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在美国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9·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有两个基本目标实现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建立有利于美国的阿富汗未来政权。美国的政策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不仅导致美国力量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主导阿富汗未来的政治发展,而且对美俄关系和中国国家安全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红字》而一跃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红字》巨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得到世界的公认.本文通过对霍桑的生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推介他的小说《红字》,分析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心理活动.通过白兰的悲惨遭遇,揭露伪善的宗教对人们精神、心灵和道德的摧残.  相似文献   

8.
堪称本世纪军事文学研究扛鼎之作的《中国军事文学史》 ,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著者任昭坤先生 ,是中国军事史学界的知名专家。尤其是他的三国军事史研究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大辞典》等代表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图书的三国军事史部分都由他撰稿。然而 ,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学术成就。最近几年 ,他又全力转入军事文学史的研究。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文学 ,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兼涉军事、文学两大领域 ,若在这两大领…  相似文献   

9.
[括号内数字,前为期数,后为页数]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代表新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郝铁川(6·3)治党与兴邦的有机统一…………施岳群(6·9) ——“三个代表”与三大执政考验“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奚洁人(6·12) ——“三个代表”的思想方法论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阶级基础……………………………………贺世友(6·15)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王邦佐 谢岳(7·3)党的性质与“三个…  相似文献   

10.
<正>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过名震一时的《西行漫记》,也有不少人晓得,他从1931年“九·一八”直到1941年间,采访、撰写了许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报道、通讯和论文,但是,“五·三”惨案后斯诺的山东之行却鲜为人知,而且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未提到一笔。此次山东之行实有重大的意义,至少可以说明: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来华不久,即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陆史学界所说的北伐,多是指1926年7月6日国民党中央发表北伐出师宣言,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和进行的北伐战争.它既不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孙中山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也不包括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平定广州商团之乱、杨刘之乱及两次东征;更不包括“四·一二”以后名义上是蒋介石领导的,实由蒋、冯、阎、李四大军事势力合作实现的推翻北洋军阀政权,最终实现中国统一的北伐.  相似文献   

12.
赵曙明,1952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83年在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7年再度赴美,在克莱蒙特研究生院师从著名管理学家杰克·舒斯特和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于1990年5月获得高等教育及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应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之邀作博士后研究。现为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代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是南京大学国际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高等教育管理是赵昭明最初涉猎的研究领域。他首先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杨虎城与中共的关系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 92 3年至1 92 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前,这是第一阶段,杨虎城因忠实信仰三民主义,忠实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他与中共相互信任与合作,堪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典范;1 92 7年7月至1 935年初,这是第二阶段,杨虎城顶住冯玉祥“清党”的极大压力,继续与中共合作往来,在规模和层次上也有扩展,难能可贵,“九·一八”事变后,他与红四方面军私订协定,和而不战,表明他对中共、对国共两党的作用与斗争有他自己的理解和看法;1 935年8月至西安事变前,这是他与中共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共通过三条渠道与杨虎城联络停战与合作事宜,杨虎城从抗日大局出发表示接受,为中共的生存与发展乃至西北日后形成三位一体的军事、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是了解二战时期中美盟国关系的一把钥匙。众所周知,蒋史矛盾既不单纯,也不孤立,是和中国战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尴尬地位紧密联系的;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独体现在二战时期,而且自然扩展到马歇尔使华、国共谈判以及冷战初期美国对华的政策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矛盾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缺乏有力的论述。本文拟侧重考察中国共产党与史迪威之间的交往关系,换一个角度来阐释蒋史矛盾。  相似文献   

1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本文谨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重大作用进行论述,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促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和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由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已被东盟各国领导人所接受,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机已经成熟,在2002年将要形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成为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为中国和东盟带来双赢的效果,并对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和地区经济合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1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別是我国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要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这个宏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后,中国经济的前景问题更是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1988年出版了《中国的全球形象》一书,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技术发展等方面作了讨论。其中阿伯特·基特尔博士(Ph·D·Albert·Keidel)的《2000年的中国经济》一文,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作了预测。他的观点也引起了美国经济学家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仲春时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博士应邀来到长春。斯蒂格利茨博士已非首次来访我国,此行旨在就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热点问题与吉林大学和吉林省经济学界的学者进行交流。斯蒂格利茨博士是一位闻名遐尔的经济学家。他1943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196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博士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此奖旨在表彰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博士曾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  相似文献   

19.
化悲苦为欢歌──简论萨拉·蒂斯代尔及其诗歌创作盛战捷萨拉·布斯代尔(SaraTeasdale),这位在美国文学史上没有什么显赫地位,在中国读者界更鲜为人知的美国杰出的女诗人于1884年8月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她在当地学校就读期间就立志...  相似文献   

20.
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倡导并促成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扬爱国主义的表现之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施之以屠杀政策。共产党揭起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旗帜,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国共严重对峙。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就提出要加紧组织领导发展群众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胆地警醒民众的民族自觉,引导他们到坚决无情的革命斗争上来。1932年“—·二八”事变后,又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