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民族交往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和"、"礼"、"善"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民族交往过程中保持政通人和、实现利益共享、认同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宽容互纳进而实现和谐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论述,在民族的定义、民族工作的主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干部的培养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新世纪中国民族理论的新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之后的又一新发展,对新世纪中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和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来看,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和谐社会应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在和谐理论的指导下,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论述,在民族的定义、民族工作的主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干部的培养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新世纪中国民族理论的新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之后的又一新发展,对新世纪中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立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因此,对我国继续教育和谐发展战略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民族"新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概念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这一社会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也是发展的.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关于构成民族六要素的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  相似文献   

7.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以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变迁中的时间、空间和社会意识形式三维特征,从民族文化的三维特性统一的实践视角、现代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统一的历史视角、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性的开放视角、文化变迁中层次性递进的发展视角等四维视角,探索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动因,能够为我们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怎样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定新的方针、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共同"这一民族工作主题的提出是新一届党中央对中国民族问题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结果,有其深刻内涵和深远、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有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途径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和谐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城市民族关系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相互认同、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和谐发展模式,重视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民族关系理论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也是重大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和平发展理念强调"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而不同、和谐共进;和衷共济、科学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对人类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理性探求,体现了党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强化和平发展理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特色散杂居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散杂居民族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主要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等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中国散杂居民族问题,提出了散杂居民族理论思想,确立和发展了民族乡和城市民族工作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我国民族、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并在民族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基本政策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予以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宗教冲突加剧,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的情况下,新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始终保持着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56个民族和睦相处,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同建设祖国美好的家园,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分裂势力抬头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事业,可以说,我国民族大团结局面的形成和民族团结事业的巨大成就,完全归功于我党对民族团结事业的高度重视和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5.
深刻理解"和谐"在我国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和谐"的要素,是中国共产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新发展,对我们更加全面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现现阶段民族关系的和谐首先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制度建设基础上的利益协调和民族关系和谐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也给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理论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民族理论学科应加强我国民族关系本质属性的研究、民族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的研究、民族和谐的标准要求和目标任务的研究、影响我国民族和谐的矛盾问题研究、促进民族和谐的政策措施研究、实现民族和谐动态过程的研究、当前民族问题实际的研究。这七个方面的研究,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观的研究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建兵 《南都学坛》2011,31(6):110-112
民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民族发展也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国情,以历史态度审视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用唯物主义探究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用辩证思维分析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各民族特点的民族发展路子,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和谐,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文化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基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的诉求和和谐文化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要着力构建和谐文化,只有加大和谐文化的构建力度,才能尽早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民族纲领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前提和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建国初期,他提出的民族理论内涵极为丰富,如民族平等理论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系统地蕴含了解决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这些理论的提出和贯彻为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族问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