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和语言生态构建是一种互动关系.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语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正常的语言生活的需要.语言生态从历时上看有原始生态和人为生态之分,从共时上看有和谐型和不和谐型之分.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功能定位和语际关系等,都是影响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良好的语言生态的构建创造必要的环境,良好的语言生态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支撑,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种资源.语言资源是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语言资源具有可利用性、不可替代性、普世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语言资源是语言生态的构成基础,语言生态决定语言资源的存在方式.珍惜语言资源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和语言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在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时,我们应该关注语言生态与语言教育观念、语言生态与语言素质教育、语言生态与母语教育、语言生态与外语教育、语言生态与双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言人与语言生态环境唇齿相依。“语言人”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已被现代语言学者们广泛使用。作为语用主体的语言人在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语言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在:语言生态环境决定语用主体的动态趋向;语言之间的竞争决定语用主体的语用活力;语言生态变异决定语用主体的语用变化。关注语言人的竞争与合作,关注语言人的语言态度等,是语言生态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这一关系的建立是要以语言和谐为桥梁和纽带。现今新疆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语言生态问题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该文从生态观、语言观、文化观视角,阐明了新疆和谐语言生态构建的可行性;通过对宏观层面国家的大政方针、中观层面新疆语言文字工作以及微观层面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剖析,阐明新疆和谐语言生态构建的具体内容,进而指出新时期新疆和谐语言生态构建需要更为理性的引导,以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领域语言的发展变化受语言生态伦理的影响和制约。从现实空间领域来看,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生态关系的动态调整直接受制于族群语言立法,即国家语言规划。而不同方言间的强弱竞争、方言内部成员的优胜劣汰也都与使用者的价值理念和语言态度有着密切关系。从虚拟空间领域来看,网络语言与其他传统领域语言之间的双向互动需以语言生态伦理为依据和导向,而网络语言的自我孳乳也受使用者民族认知心理和内在语言知识的影响,在深层伦理规范的驱动下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语言生态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意识是一种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意识,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与自然相处、通过付出沉重的代价、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命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文明的表现。语言生态意识也是如此。当今世界语言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语言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语言生态变异和生态文明建设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紧密相连,人口的异动、语言与语言关系的变化、语言的功能定位发生改变以及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复杂因素都会引起语言生态变异.正确地把握语言生态变异的走向,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语言狂欢时期.要想对此作出正确回应,必须首先解决有关语文规范的标准、观念、立场以及指导方针问题.既不应消极看待语言狂欢,也不能以"语言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说法为依据而放任自流.一方面,前述说法缺乏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一方面,对于有损精神文明的言语现象,无论怎么看都应当严加管束.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语言自诞生以来,其交流形式发生了几次生态变迁,即语言交流形式经历了原始生态交流形式阶段、一般生态交流形式阶段和特殊生态交流形式阶段。这几个阶段语言生态的变更是很大的,各个阶段的语言及其运用所表现出的特征也不同。研究语言交流形式的生态变迁,可以帮助我们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认识人类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语言舆情是对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程度的集中反映,也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供着力点。我国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舆论热点不断涌现,语言生活空前活跃,语言冲突时有显现。在此情形下,分析语言舆情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具有实践意义。通过监测语言舆情的易发领域,制定相应标准对语言舆情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语言舆情(关键舆情、非关键舆情和虚假舆情)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海外语言舆情,积极应对国际汉语传播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语言嫉妒是语言态度的一种表现。世界语言系统中,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国际地位低的语言对国际地位高的语言的嫉妒、本土语言对殖民语言的嫉妒、民间(土著)语言对官方语言的嫉妒等。语言人的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操弱势语言的人对操强势语言的人的语言嫉妒、单语单言人对双语双言人或多语多言人的语言嫉妒、语用能力差的人对语用能力强的人的语言嫉妒等。语言嫉妒的产生跟语言地位和语言人的地位、语言矛盾和社会矛盾及民族矛盾、语言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得当等有关。提倡语言平等、反对语言歧视;注意兼收并蓄、化解语言矛盾;调整语言政策、完善语言规划;增强语言习得、适应语用环境等,是消解语言嫉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传媒语言是否和谐是大众传媒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不但关系到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功能、国民素质教育功能、文化审美功能能否顺利实现,而且还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水平.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大众传媒的语言使用现状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构建和谐传媒语言的基本途径,即语言政策是传媒语言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持;语言态度是传媒语言和谐发展的主观因素;语言规范是传媒语言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语用原则是传媒语言和谐发展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语言生态观把语言多样性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相关性作为基本的理论原则.语言生态的平衡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语言生态危机表现在:语种的灭绝与濒危,双语区语言的单极化,局部地区语言(方言)岛的同化与消亡,弱势语言结构整合力的衰变,母语权受到抑制,等等.保护语言生态,应重视语言生态的调查与评估,加强民族母语教育和语言规划,尊重弱势族群的各项权利,维护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自古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开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内涵的核心,主要由人从属于语言,语言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语言是思想的本体、是存在的家、是世界意义的寓所,不是人在说语言、是语言在说等几部分内容构成.这种语言本质观主要是从语言的存在意义或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出发来认识、看待语言,对于我们拓宽对语言本质问题认识的视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与偏颇.这些问题与偏颇,择要而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是从语言的存在意义层次上,对语言本质的揭示与说明,并不是对包括言语交际过程在内的整体语言本质的整体性揭示与说明;(2)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对语言的存在意义的张扬,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作为把握存在的手段的语言跟真实的存在的区别,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真实存在的遮蔽,而且也导致了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偏执;(3)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片面地夸大了语言的能动作用,湮没了语言的其它性能,不仅导致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实践之维的缺失,而且导致把语言变成了脱离于人及人的现实生活的神秘抽象之物.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语言和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研究语言和谐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语言和谐的基本条件,语言不和谐的诸种表现,语言内部的和谐问题,语言外部的和谐问题,语言运用中的语言和谐问题,和谐语言与变异语言,语言和谐的构建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重温"语言相对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不同文化的语言具有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人类的思维行为与这些差异有关,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和制约.该理论最杰出代表是20世纪上半叶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由于该"假设"局限于语法结构的差异,所以曾一度遭受到批判和冷遇.然而,随着语言使用研究的深入,它的理论基础及其活力得到加强,理论意义也得以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男女两性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特点.同样,在语言构建的过程和取得的结果中也存在差异.本论文拟在探讨不同性别的英语学习者在语言构建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情感、认知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所导致的语言学习效果的差异,分析语言构建中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英语学习者语言构建的要素及特征,并寻求缩小差别的对策,以达到提高英语习得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不规范语言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人交流都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的媒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主要靠语言来进行的,其语言不规范,如:语言倭化、言行不一、文字使用不规范等都会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语言规范化,富有感情,增强语言的可信性,以及文字的规范运用,都是教师加强语言修养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力度不断加大.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普遍存在着用词随意、同义反复、语焉不详等诸多立法语言失范的现象.这既不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也不利于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还将给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带来重重障碍.规范运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语言,应当处理好立法语言准确与模糊的关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语言语料库,完善语言专家人才储备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审查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