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鄂伦春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鄂伦春人的民族传统培育道德,生产的狩猎活动凸显道德,文化上传承道德,禁忌和不成文习惯法维系道德。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不仅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也塑造着鄂伦春民族美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革要求道德教育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的改革带来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自然会引起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道德变化.道德教育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成为时代的新课题.分析了传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左”的思想的影响,即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脱离实际等问题,并比较了传统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时代迅速到来的网络道德要求之差异,以及所表现出的滞后和不和谐,指出道德教育必须直面社会现实和网络技术的挑战,在突出道德主体性本质的同时,积极改进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道德激励是道德调控、道德建设的内在机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完善道德激励机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分析道德激励内涵入手,对传统道德激励与现代道德激励进行比较,并提出当前我国实现道德激励现代转化的路径:吸取道德教育传统资源,构建德行有用、德福一致的道德生态环境;实现道德激励主体的多元化;创新道德激励的方式方法,实现道德激励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符合教育道德是道德教育首要和核心的问题,从教育道德维度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理性审视和反思.是一个必须而又必然的视角。中华传统道德精神及其优秀的道德教育理论合教育道德之精髓,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和意义:而传统道德教育对人主体性的压抑和狭隘功利主义取向的价值功能观不合教育道德之精神,应以扬弃。科学总结其经验得失对于建构符合教育道德的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国家、民族 ,法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取向都各不相同 ,这就给不同的民族法文化打上了特定的印记。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是其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法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从透视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入手 ,阐述了由于道德取向而产生的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品格 ,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次背景 ,并就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资源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大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从市场经济道德、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育人环境、性科学等方面论述了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文明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寓德入教的道德教育须先行.道德教育并非是简单的道德说教,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则是道德践行的现实根基.道德教育必须瞄准道德践行之目标展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切实得以践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环境道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 ;“利用厚生 ,质朴勤俭”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爱物惜物 ,取以时度”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 ;“真善美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教育和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丰富内容及其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内容极其丰富,特征极其鲜明。它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精神的各个方面,对于伸张人间正气、培育美好品行、陶冶高尚情操曾作出过不朽的历史贡献。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优秀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以“尚道”精神作为指导原则,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体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具有超历史、超地域等功能,这些基本特征表明了我国优秀传统道德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为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传统     
高扬传统道德而贬抑道德传统认知误区的消除亟待道德传统研究的推进。道德传统亦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它是以道德生态为存在境遇,由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等构成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多元综合性、开放变迁性、生态合理性的变体链。以理性存在者所处当下为界点,分别前溯后展,可把流变中的同一个道德传统分成两段,即"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和"建构的道德传统"。"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具有既定、先在性,是活着的历史的产物;而"建构的道德传统"是"被建构的道德传统"的自然延续,具有开放性;二者经由道德承续实现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12.
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民族气节,继承优良道德,重视近代史的教育等,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国情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就其内容来看,既应当是多层次的,又应当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道德教育,除了要求针对现实的道德状况来安排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之外,还要求根据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划分道德教育内容的不同层次.多维度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要着重抓好道德价值导向、道德规范学习、道德人格模塑和道德能力培养等四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4.
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及其在当今的重建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劳动伦理道德、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社会伦理道德及宗教伦理道德四个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论述.文章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对民族传统道德进行重建与调适,通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合理因素,批判否定其守旧落后的观念,建立起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劝谕型”回族民间故事从孝敬父母、与人为善、勤俭节约等方面展现了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并通过民众的口耳相传,约束着该民族的日常生活,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起着强化民族信仰,规范行为标准的作用,其所宣扬的道德理念能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体制变革中,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虽有进步的一面,但其“滑坡”的一面又是十分严重的。表现为:道德理想淡漠、道德失范、道德评价错位、道德心态畸形、道德教育失误等。其原因是:道德变换中出现双重走向,价值尺度转换中蕴含双重效应,社会利益调整中人格形象出现多重性,忽视道德教育。为此提出几点综合治理的设想,即:在经济体制变革中强化约束机制、对思想文化和人生价值领域加强引导、对传统道德予以科学地批判和继承、道德教育工作要深化高效。  相似文献   

17.
高校道德教育陷入实效性不强的现实困境,根源于对道德目的、道德本质和道德教育方法的误读。在多元价值并存、道德冲突和道德争论普遍存在的现代社会,高校道德教育应当超越道德认知阶段,从传统的规范性、知识性道德教育向反思性道德教育转变,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道德推理课程体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尊重道德内化规律,进行探究式教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先生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晚年的国学讲授中,都极为重视道德的锻造和坚守。早年主张革命道德说,并将佛学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目标是建立革命道德说而进行排满革命;中年以后,逐渐回归到传统道德学说,尤其回归到儒家道德学说;晚年通过讲学活动,以保存中国历史经典,以延续中国民族文化、民族血脉、民族气节和道德,抵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9.
德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搞好德育教育,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共产主义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二是共产主义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三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知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不仅决定着个人成长成才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而且决定着学校育人育才的质量,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智能技术强化了人们自身行为的道德性,并且为道德教育带来一些新的机遇,主要表现为智能技术为道德教育的精准化提供大数据支持、为道德教育的学习场景提供多维空间、为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自适应模式等。与此同时,智能技术的运用又使得道德教育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体现为智能技术挑战人的道德伦理认知、消解人的道德情感凝聚、引发人的道德信仰危机。面对智能时代的道德教育,应注重从构建道德教育的知识体系、优化道德情感的培育路径、夯实道德信仰的理论根基以及探索道德教育的人机共融模式进行探索和完善。通过科学认识和精准分析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一步优化道德教育的实施对策,推动道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