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层、每、层、仁、仁、身、)(人心)、(千心).经过考察,中山王鼎“(启)”与包山楚简“(仁)”为一系,郭店楚简“(身心)”与“(人心)”、“恧”为另一系.其中,“(层)”与“(仁)”可能于南北不同地域同时存在,“(身心)”的出现当早于“(人心)”、“(千心)”;“(身心)”或与“扈”、“岁二”同时存在;“(层)”一系沿用至今,“(身心)”一系后被废弃.《说文》所收古文“(层)”、“(层)”当是“(层)”略有变形,云梦秦简“(仁)”则是受到包山楚简“(仁)”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层)”系其形体再现了“尸祭”的场景,以对祖先、父母之爱,进而传递出“爱人”的思想;“(身心)”系中“(身心)”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说文》古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古文保留了大量战国文字资料。通过将《说文》古文和楚简文字相比对,可以发现很多《说文》古文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说文》古文主要来源于古文经写本,但这并不是唯一来源,可能还有鼎彝等其他古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4.
“仁”是儒家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哲学意义.郭店楚简的公布,给“仁”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也提出了新问题.十余年来,不断有学者对郭店楚简中的“仁”字进行文字学和文化学层面的探讨.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仁”字的字形释读与字数统计;(2)阐释“仁”字古文的构形及其思想文化内涵;(3)探讨“仁”字古文与从人从二的“仁”之间的形义渊源演变关系.郭店楚简中的“仁”字研究,给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促使学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早期儒家和仁学.  相似文献   

5.
三体石经古文借“裼”为“狄”,“裼”从衣、易声,石经古文“易”旁省讹、移位而形近于“爪”.战国文字“(翠)”从爪、从卒(衣),由甲骨文“(襑)”字省写变异,是“卒”的异体;“(翠)”与“裼”无关,在战国文字中不读为“狄”.  相似文献   

6.
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著录的《民之父母》9号简 ,有“其才A也”之语 ,释文A所代表的字 ,原文左旁作“言” ,右旁作“午”下“又”。学术界的人多认为此字是“许” ,把“其才许也”读为“其在语也”。本文不同意这种释读 ,认为A所从右旁是古文“鞭”的另一种写法 ,此字与郭店楚墓竹简《五行》3 3—3 4号“中心辩然而正行之”之“辩”是同一个字的异体。“其才辩也”之“才” ,当读如本字。“才辩”常见于古书 ,是才智辞辩的意思 ,在简文中指孔子的言论。  相似文献   

7.
秦统一六国,对儒家典籍严加禁锢。汉初始“除挟书之律”,并“广开献书之路”,从此用六国文字书写的典籍相继发现。这类材料的字体与当时通行的隶书大相径庭,故称“古文”。古文一般书写在竹简和缣帛之上,不易保存。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文物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时。因此,汉以后罕为流传的古文已是屡经传钞的第二手资料。由于种种天灾人祸,古文多已亡佚,于是后代兴起一股辑佚传钞古文之风。北宋郭忠恕《汗简》就是这类辑佚的集大成者。《汗简》问世千年,殊少知音。其字形上与殷周文字龃龉难合,下与《说文》小篆每多相悖,长期以来被视为“大抵不能用”的“务为怪僻”之物。本世纪60年代以后,几批重要的战国文字资料陆续出土。其中,许多字  相似文献   

8.
秦统一六国,对儒家典籍严加禁锢。汉初始“除挟书之律”,并“广开献书之路”,从此用六国文字书写的典籍相继发现。这类材料的字体与当时通行的隶书大相径庭,故称“古文”。古文一般书写在竹简和缣帛之上,不易保存。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文物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时。因此,汉以后罕为流传的古文已是屡经传钞的第二手资料。由于种种天灾人祸,古文多已亡佚,于是后代兴起一股辑佚传钞古文之风。北宋郭忠恕《汗简》就是这类辑佚的集大成者。《汗简》问世千年,殊少知音。其字形上与殷周文字龃龉难合,下与《说文》小篆每多相悖,长期以来被视为“大抵不能用”的“务为怪僻”之物。本世纪60年代以后,几批重要的战国文字资料陆续出土。其中,许多字  相似文献   

9.
战国文字中的“(耸)”字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蜉)”、“(喾)”.此字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副词“尚”,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的状态;二是和“日”字联合使用,构成表示时间概念的专用语“晌日”,指“中日”之前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0.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11.
包山楚简中有一地名,写作、或,它在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楚居》篇中被写作或.以前,学界多以《说文解字》“嗣”字古文形体为依据,释之为“吁”.近有学者提出新解,将之释为“邭(音宛)吁”,以为或是楚国旧地“宛橐”;从出土古文字材料和传抄古文两方面考虑,地名首字应是“宛”字,次字应是“号”字.“宛号”可读为“宛郊”,或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郊的某处地方,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楚惠王的居住地而短暂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13.
(?) 此字见于《三代吉金文存》二·四十二。马叙论谓:“字引申为中失之义,借为伯仲字”。李孝定指出:“吴式芬释束,固无据。柯(昌济)、马(叙伦)二氏并释为盛(?)之中,亦可商。中字古文多见,均不从↓,若谓盛(?)之中,与中央之中为二字,则○亦不象器形,为可疑耳。”然究为何字,李氏未明言。今谓此乃午字古文之倒文。《弭叔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他的论仁的思想。我们研究孔子学说,入其堂奥,究其底蕴,就必须研究他的论仁的思想。“仁”字的原始含义是什么?《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声。”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引《说文》训仁即“从人二”,并说:“人二,犹言二人也。以“人必合两人,而后见人与人接,仁道乃生。”又郑玄《中庸》注在“仁者,人也”下云:“人读如相人偶之人”,即以“相人偶”释仁。“人偶”是汉代的一个常用词汇,宋翔凤《过庭录》解为“相尊敬”的意思,阮元《研经室集·论仁》则认为是“尔我相爱之辞”,  相似文献   

15.
《桐乡徐氏印谱序》是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撰作的有关古史与古文字的最后作品之一。该文针对当时钱玄同对《说文》古文及壁中古文经的质疑,以大量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论据,提出这些古文实为战国时期东土的流行文字。这一论点为后来成为古文字学重要分支的战国文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毓”、“后”语源及部分牙喉舌齿音声母通变关系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作《甲金文“毓”“后”二字的用法及其关系》一文,曾从形义辞例入手,分别对“毓”、“后”两组字进行了辨析。古毓字从女(或从人)从例子作,本表生育之义,引申成为表君王义之专字,“毓”之异体后世分化出有“育”字。古后字从口从帚(古妇字)省,是表王配义之专字。随着“毓”、“后”二字音义的嬗变,晚周以后“后”字同  相似文献   

17.
一、对甲骨文“卯”字的诸种解释在甲骨文字未发现以前,人们对“卯”字本义的解释多从许慎于《说文》之说解,认为“卯”就是“冒”,是“二月万物冒地而出”之“冒”。其字形“象开门之形”(见《说文》冒字说)。唯朱骏声稍有异议,朱氏在其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云:“卯,两扉开也,从二户,象开门之形,门从二户相向。”而古文“卯,从二户相背”,且“象柴门桑门。”这便是古人对“卯”的本义的解释。其后,人们便将其引入一切重要字书之中,从来没有人对之加以怀疑。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因其“卯”之形体与小篆稍有差异,因而引…  相似文献   

18.
楚简文献是《汉语大字典》修订时应该注重收录的材料,但也应有所选择。当收者:具有补缺意义的楚简字形,非表专名的常见义项及能够提前义项始见时间的例证等;当舍者:已收列其他同形战国文字的字形,考释尚无定论的新见字及表示人名、地名等特殊专名的义项等。  相似文献   

19.
一、释鬼、甶《说文》释鬼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所谓“鬼头”,即鬼字所从之甶字。《说文》释甶字:“鬼头也,象形”。今按《说文》释鬼、甶之形、义皆可疑:鬼魂本无形可象,何来“象鬼头”?此可疑处一。鬼魂、鬼物既然虚无,则脱离鬼物而存在的“鬼头”(我们只好姑且理解它是鬼魂的脑袋)更是罕见寡用之物,频频以通假济文字之穷的古人何以特意为之造字?此可疑处  相似文献   

20.
郭店竹简属地下出土的传抄古籍,是用典型的楚系文字书写。由于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战国文字的地域差别十分突出。因而对战国文字作分域考释十分必要。郭店楚简所见“逸”、“毕”、“嫁”、“对”、“■”、“赖”、“叛”、“蜂”等几字字形都存有一定变化。因此,结合楚系文字的形体演变规律对上述几字作出考释,希望有助于这批重要出土古籍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