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身份”即Culturalidentity,也被译为文化认同。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文化身份意识历经觉醒、初显、 深入三个阶段。随着人们在全球化的语境对民族文化的思考越发深入,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识必将越发理性和清 晰,从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一文中,宣告了作者的死亡;此后,米歇尔·福柯在《什么是作者》中,尖锐地抛出了谁在说话真的重要吗?这一著名议题。但是,在这两篇引发西方学思想革命的著作中,巴特与福柯均未能区分考虑女性这一特殊的性别因素,也没有给出任何单独有关女作者问题的阐发。回顾英关学界关于女性作家及女性写作的探索历程,重点关注其中女性作家的作者身份建构,探讨关于她们的生死问题。女性作家的作者身份研究应该成,也必将成为当代文学研究及作家理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分支领域。  相似文献   

3.
左联成立伊始左联组织便通过机关刊物对左翼作家身份进行最初的规训,要求左翼作家投身实际的政治斗争。之后又对应当时极左的中共政治纲领的变化,在左联决议中对左翼作家身份加以解释与修正。与此同时,左联组织亦引导其成员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借助身体、声音、文字进行身份的张扬;通过严格的吸收新成员的程序以及频繁的组织生活维护左翼身份的纯洁;而且把左翼作家身份派上扩张组织的用途。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创作主体居于某种特定身份的言说。汉代文学主体的身份受政治格局、权势分布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其中既包括以群体身份出现的文学主体,如诸侯王宾客群体,天子文学侍从群体,幕府文士群体;也包括以个体身份呈现的文学主体,如帝、王、后、妃,公、卿、大夫,郎、史,太守、郡丞、郡县小吏以及岩穴隐逸之士等。身份各异的汉代“文人”创造了色彩纷呈的汉代文学。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促生了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随着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壮大,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模式使得网络写手更被关注,传统作家日渐被边缘化,由此导致了传统作家的身份危机问题.这是由传统作家身份认同的历史渊源、现代科技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文学创作的功利性与虚构性、网络文学的话语霸权趋势一系列原因形成的.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作家应当建构新的身份认同,适应时代的走向,实现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神圣指归.  相似文献   

6.
汉赋作家的生命欲望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形态第一,通过大赋写作,迎合帝王的好尚,扬名当世;第二,通过写作、立言,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身后声名之不朽;第三,试图通过讽谏之义的表达,确立作家在特定格局中为人们所认可的角色形象。所有这些,都对汉赋作家的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汉代自朝廷到民间普遍存在的奢靡铺张、纵游恣乐的风气,不仅成为汉赋作家生命欲望得以滋长的土壤,而且还无形地塑造着他们尚“侈”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7.
身份问题一直是黑人女性文本所关涉的重点与焦点。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催生下,黑人女性作家笔下的身份书写必将在维系黑人种族文化,固守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基础上呈现出流动的变体。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满族作家渴望在众声喧哗中寻找自己民族的声音,从尘封的历史记忆中发现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印迹.尽管当代满族作家有时难免沉湎于昔日的繁华富贵、优雅自得的旧梦中,尤其是满族家族小说所渗透的贵族意识仍难掩其荣耀感和幻灭感,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自我批判精神的出场.当代满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认同基本是与民族文化的反思同步的,他们一方面彰显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倾向,另一方面,又在反思本民族的文化弱点和缺陷.满族作家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寻求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充当了本民族文化反思和批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属性,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问题也在“文化热”的讨论中成为了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多民族国家,从上个世纪初以降少数民族文学就伴随着中国文学的整体进程在不断前行,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在自身发展中历经了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启蒙、被解放到文化自觉,整体上呈现出从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意识的萌发、文化身份的“遮蔽”再到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三大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甚至在许多方面与主流文学之间达成高度的契合,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大众传播与当代中国作家的身份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对当代中国大陆作家的身份确认所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大众传播对原有的以中国作家协会为核心的作家管理行政体制构成冲击,并消解和削弱了原有的文学评判的运作机制和标准,开始产生出更为适应市场机制和文化消费的体制,其突出表现是自由撰稿人群体的出现.而这些都表明,大众传播改变了作家身份确认的系统,将作家的文学创作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导入更为市场化的轨道,文学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的引入或许会让我们对新的情境下的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也许是对游走于多种文化语境中的作家所处境地的相对比较契合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作家这种不确定的民族身份认同使之具有了不同于主流作家的视角。作家们跨越民族、文化、语言边界的“游走”体验通过写作表现出来,为读者构建出一个杂糅型的民族和文化的“第三空间”。多民族文学会通场景中,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亦可表现为多重性与杂糅性。这应该是少数民族文学界对当前现实语境应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华文作家文化身份在价值观念、语言表达、家庭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同中有异,东西方华文文学在各自的文化现实境遇中以其不同的"他者"姿态构筑了不同的生存体系,中华文化在异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复杂的生存形态,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认同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通过亲历者口述记录与工农兵作家书写等形式,试图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叙事的建构。革命历史叙事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已初具雏形,但在建构过程中却包含着作家身份的重塑与转型。此外革命历史叙事在当代得以经典化的进程中,历史的消解也随着文本的生成而逐步显现。革命历史叙事的样板性建构,以集体创作的思维模式呈现而消解了作家自我的个性,并在左翼思潮退潮后逐渐瓦解。历史消解的加剧与深化,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作家身份焦虑与沉浮的过程,则映射出当代文学沉重而复杂的历史性局限。  相似文献   

14.
身份确认是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身份的确认直接影响到对批评对象的理解和评判。在进行身份确认时,批评者应该从史实出发,多角度地考察批评对象的多重身份属性,以达到对批评对象全面的理解和必要的尊重。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民族身份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旗人,他的作品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质。但老舍又超越了狭隘的族群意识,对满族文化,他是既眷恋又批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的文学创作始终表达了外抗强敌、内主团结的时代主题,洋溢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当代少数民族生态文学创作的起因、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借助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天然优势,内蒙古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具有前沿性价值,对我国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利景:读了您近期发表的一批中短篇小说,我发现,与此前相比,您最近的小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2009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有您的一个中篇《一树酸梨惊风雨》,讲述由于一次动迁而在某地引发的一场闹剧。故事似乎很简单,但它所映现出来的现实的丰富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却是值得品味的。  相似文献   

18.
冷佛原名王绮、王咏湘,出生于没落的满族贵族。清末民初著名的北京报刊小说作家,曾在多家报刊作过编辑,辛亥革命后流落东北,任《盛京时报》主笔。他被誉为是与穆儒丐齐名的东北现代文坛长篇小说创作能手。他的作品,不论是小说、戏剧、诗歌还是杂文、时评,都能够直面现实与人生、敢于直率和尖锐地揭示社会矛盾。可以说他在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南来作家"移居香港以后必然面对许多自我身份建构的困惑,这主要是来自不同参照环境的多重作用.它们是:拖带着的大陆世界、香港的商业化环境、后殖民文化语境.南来作家就是在这三种身份的纠结中困惑着、焦虑着、挣扎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图像学中的色彩和情感与汉代辞赋中“铺采”“写志”相结合,借助同时期美术作品的色彩构成和色彩美学原理,对《楚辞》色彩语言的三大色彩基调与情感的寄托、汉代辞赋色彩语言的色彩构成和与之对应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认为汉代辞赋在先秦《诗经》《楚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高明度、高纯度“五采”和中华“五色”的摹仿和表现性特征,以传达大一统多民族汉王朝时期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家国意识的责任、个人情怀和升仙等观念,这不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色彩与情感的表达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是中华色彩基因谱系和民族心理情感特征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