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文学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而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韦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5-116
本文将外国文学教学视为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进行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行为,旨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形势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祁晓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146-149
在全球化时代,外国文学教学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以文化视角理解文学,树立全球化的分析文学现象及文本的思想观念,实现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入比较研究的方法,是当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胡国威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65-67,79
新时期的广西戏剧文学具有鲜明的文化身份意识,彰显广西以壮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与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身份意识赋予了广西戏剧文学新的内涵和特质,促进了广西戏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评价与外国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111-112
建立以“文学的文化研究”为基础的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科学评价机制 ,事关课程教学自身的效果 ,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钱超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影君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1):54-58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践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的“外国文学与课程思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会议主旨发言围绕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精神引领及课堂实践、教材选择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与思想意识、教学设计与情感机制、身心健康与人性异化等五个方面展开。通过研讨,大会达成共识: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要建构起中国人自己的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主体性话语体系。此次研讨会既从理论层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探讨,又在教学的实践层面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经验交流。会议被多家媒体报道,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展现出上海市外国文学学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马俊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有关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中,文化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文化研究对文艺学的身份重建意义重大,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互动中的身份建构——以三部蒙古族影片为考察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华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44-147
新世纪以来,由本族导演创作的蒙古族影片愈发彰显出强烈的族群身份意识,既有对本族文化的深切认同,也有面对全球化冲击的无奈、苦痛与惆怅。蒙古族导演的身份意识也显示出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既来自于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又受制于导演生活和经历的多元背景。个体差异的凸显,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命力所在。蒙古族内部的多元影像叙事,正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趋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蒙柱环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88-91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3.
文化适应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一种文化背景进入一种新的文化背景时产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本文运用文化适应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华裔小说中四位主人公的文化适应过程,从而建构起适应多元文化的文化身份,帮助华裔美国人在文化冲突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多种文化交流,使美国华裔文学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使文学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 相似文献
14.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的重要权利,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权制度,现代各国民法典也都确立了这一天赋人权。与西方两大法系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民法对身份权的规定尚待充实。身份权与人的身份利益关系至巨,它最能反映人的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法律地位。文章拟从身份权的概念入手,通过介绍身份权的历史进程,并分析其性质和特征等,对身份权制度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因此需要加以认真地区别对待。与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蒂,民族文化认同历时态地孕育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及其特征。作为一个深生态阈的学理问题,民族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发微。在关系论视域中,作为文化现代化的实践理性的民族文化认同,契合的是中西文化各自文明合法化的必然性;作为形式上与民族文化认同相悖或伦理价值上与现代性一致的文化全球化,整合的是中西文化彼此承认及其更高层次上和解的可能性;而作为文化现代化的理论理性及其深层发生机理的现代性,却扮演沟通和圆融二者的角色。当代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必须在理论承诺中开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勾画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6.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1-135
重视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价值,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化,是推动和促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向纵深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而要把文化因素完整准确地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实现科学准确地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最终目的,就必须按照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进一步拓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进程中,许多西方民族国家在进行经济政治交往中,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希望用本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统一全球,从而形成文化同一性。但是,历史事实证明文化的同一性不能形成,推行文化同一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中的结局也并没有实现文化的真正同一,反而激起了更大变化的多元和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是一种趋势,也是现今人类解决“文化困境”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唐智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0-163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