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中针对"西部"题材的文学创作虽然很多,但仅仅是由于题材特征的原因并不足以形成具有西部情结的文学。因为西部情结的形成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就是以"西部情结"为情感的,然而在接下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两个阶段中,西部情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个变化的过程,值得人们研究的是体现于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转变,而这些"转变"必然要涉及到针对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依恋土地,辛勤劳作,生活悲苦,男尊女卑。赛珍珠对之进行了剖析,表现了她的中国情结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强烈感情。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依恋土地,辛勤劳作,生活悲苦,男尊女卑.赛珍珠对之进行了剖析,表现了她的中国情结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强烈感情.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是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始终情系教育、献身教育的著名小说家,他写于 20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倪焕之》不仅成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功的重要信号,而且也是他的教育情结和历史感受的艺术释放。本文探索了叶圣陶的教育情结与主人公倪焕之的心灵变迁的关系,着力透视了主人公的精神典型意义,并揭示了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文学叙事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盛世情结".这无疑源自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抵抗需求,又符合国家改革中全民族的盛世心理期待.作家通过描写历史盛世时空,集中笔力发掘传统文化的菁华力量.但是,"盛世情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遮蔽、抹杀了封建历史文化弊端,未能站在现代文明立场反思传统历史.因而,描写什么样的盛世,事实上关系到国家文化的走向,关系到传统文化菁华如何进行现代转型,有必要对"盛世"情结作进一步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领域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他在创作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在其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狼"情结。  相似文献   

7.
传统史学无法割舍的"政治情结",过度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一些史学家们,尤其是在早期,由于具体国情的复杂性,众学者在研究中胸存先入之见,承担了太多的社会政治责任感,给史学的研究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三年之丧"起源问题的讨论便属明显一例.因此,对20世纪史学研究进行必要的反思,将有利于本学科的规范,加强学科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长久以来,它盘踞着精神分析哲学话语的霸权地位,因而掩盖了其不为人知的兄弟概念“俄瑞斯忒斯情结”。“俄瑞斯忒斯情结”取自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以其中为父报仇、杀死母亲的俄瑞斯忒斯为原型。它一方面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反思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对立话语”,象征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从“象征的父亲”到“具体的母亲”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乡土情结的嬗变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与土地和宗族观念紧密联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流动加剧,乡土情结不断地经历着嬗变。现代化进程对乡土情结的冲击引发了农民工对自身的认知冲突,是困扰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要改变乡土情结对农民工的束缚,必然要求从制度安排、市民认可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着手,以此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思想家在致力于文化启蒙和近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矛盾情结:既爱又恨,既试图超越又无限依恋,激烈的破坏心和强烈的关切心并存。这一矛盾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近代思想家的批判方法和价值系统,进而影响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20世纪儒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文化背景上,从多个方面展开了20世纪华文文学典律构建的思路,考察了20世纪华文文学经典的累积形成过程及其价值尺度,并以此作为构建20世纪华文文学史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的黄金期。本文旨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在武侠小说文化语境中研究20世纪武侠小说叙事策略的形成和变迁等问题,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武侠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并揭示其隐藏的思维模式和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文学运动和思潮中 ,2 0世纪中国文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民间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积极倡导和重视民间语言在作家文学中的运用。在民间语言的文学价值被发现和重视的历史过程中 ,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权力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等呈现出新的特征。民间语言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广泛运用 ,对促进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的构想对今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仍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忽略了现代中国时期一些文学形态的存在价值,没能完整反映出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美国实行了针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而排华政策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及华人社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华人入籍、人口增长、与美国社会的融合、经济结构、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郁达夫和丁玲都是有争议的作家。他们在早期创作上表现出诸多的相似之处。爱与性的问题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生理的欲求和精神的苦闷是他们表现的主题。他们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年的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在力图以自己的意志改造中国时,深刻反思和检讨了中国传统的性别伦理道德。他们以救亡为出发点,把传统“女德”与国家命运、政治进化、妇女解放联系在一起,对扌甘制和禁锢广大女性的传统性别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具有男女平等的新型女性道德。这些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传统性别文化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其表现的锋芒锐气,不仅震惊当时,在今天也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俄版《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一部俄罗斯人自己编撰的文学史读本,它以"在场者"的视角重新梳理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从精神层面而非意识形态层面展现了20世纪的俄罗斯精神与文学艺术风貌,匡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误解。这种"重构经典"的文学史写作似乎与"消解经典"的"后现代"精神相悖,然而其背后隐含的却是对人类一种永恒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西方20世纪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大树上的一个特殊的枝干,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也是人们不断地追求"新音响"的产物.对20世纪和声技法的产生和发展,很多作曲家们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并形成了两个"派别",即,鼓励派与反对派,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认为无关紧要.但不论怎样,它无法阻挡地影响着我国音乐的发展.而对于中国,在音乐文化方面如何选择其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此文中从哲学、美学以及文化角度出发论述西方20世纪和声及其对我国音乐创作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