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代表了中国当代美学重要成就之一的实践美学与新崛起的后实践美学,都受到了美学界的关注。应该注意的是,两派之外的许多学者也都非常关注这次论争,并对两派的观点及其论争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中立的立场容易使他们跳出局外,更客观、更超然地看待论争双方的得失。其中他们提供的思路———结合说、合理借鉴美学思想资源等———都很有针对性和价值。而克服其对立、缺陷,共同发展也是双方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论者认为,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对世界美学的贡献,尽管有时代和自身的局限,但仍有发展的余地;后实践美学确实指出了实践美学的弱点,在克服这些弱点上有一定的成绩,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认真正视。二者都应该面对复杂的审美现实,确立问题意识,吸收对方与其他各方面的长处,正视自己的弱点,把问题意识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才可能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精神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精神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精神性,但是离不开物质性;美和审美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是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两者都曾强调自己的现代性品质,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品质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明了这一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性质以及当代中国美学所应选择的发展趋向将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将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厘定来逐一考察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品质,以期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做初步的探索,从现代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相似文献   

5.
论杨献珍的实践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林  杨直 《江汉论坛》2004,1(7):42-44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在的活动,实践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主体。离开身体-主体来谈论实践,就无法敞开其实在品格,以实践为原初范畴的美学建构便会处于悬空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实践美学的最大欠缺是对身体-主体的忽略。忽略身体而又强调实践的意义这种自我矛盾的做法不但造就了一系列逻辑悖论,而且使实践美学无法回答许多根本性的美学问题。后实践美学的倡导者虽然力图超越实践美学,但同样未意识到身体-主体的意义,因而也将实践美学的逻辑欠缺带到自身的理论建构中。只有敞开了实践、生存、生命对身体-主体的原始归属关系,我们才能超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建构出圆融的、具有独创性的、富有解释力的汉语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谈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与所谓“后实践美学”的争论暴露了中国当代思想的无根性。这种无根性表现在否定的无根据性和否定之后思想生成的艰难。要使对“实践美学”的批评是有效的,首先要区分“实践美学”所属的文化地域维度,即它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其次要区分“实践美学”所属的历史维度,即它属于古典思想还是现代思想;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维度之中的美的合法性的追问。当前在对实践美学的批评中所形成的种种观点总称为“后实践美学”。然而“后实践美学”之“后”,不是西方“后现代”之“后”,而是模糊的自然语言意义上的使用,因此又有必要对其加…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体系的三重矛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当前关于实践美学的讨论中,持批评观点的人士认为实践美学“残留理性主义印记”,过多地强调实践的物质性和群体性,有“决定论”、“现实化”倾向,而不同意这种批评的学者从李泽厚的著作中找出强调感性、心理本体、个体及偶然的言论,否定上述的批评。笔者认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中上述两个方面的言论都能找到,各据一方的相互批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重要的是李泽厚美学(及其哲学)的体系。如果不是执著于个别文字,而是从体系上去考察,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李泽厚的美学的确有某种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以下就“工具与心理”、“群体与…  相似文献   

10.
张韬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6,27(2):89-9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实践概念是其最基本范畴。从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实践概念出发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实践美学的中心研究对象。实践美学所研究和追求的审美关系,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三大方面,协调这三大方面,在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之中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达到和谐,正是实践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努力使我们民族和每个个体的实践达到一定的自由程度,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建构起审美关系,也就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谢军 《天府新论》2004,(1):11-14
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唯物主义给了我们重建价值哲学以重要启示。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并进而在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的基础上重构价值哲学。我国当前价值哲学的研究现状要求我们自觉地将价值哲学奠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上。  相似文献   

12.
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会计手段由传统的电算化向信息化方向迈进,昭示着一场新的会计革命的到来。这场会计信息化革命既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又对社会实务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竞争思想的演变及其当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燕 《文史哲》2002,1(3):60-66
为维持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竞争多采取排斥的态度。但许多思想家和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经邦济世、富国强兵,在其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一些鼓励竞争的政策,这主要表现于科举选才和奖励耕战两个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竞争观念被人们公开接纳。生存竞争一时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思想旗帜。许多思想家对竞争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启示。为了应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各种复杂情况,立足现实、借鉴前贤,树立正确的竞争现念、制定严密的竞争规则以解决竞争中出现的偏差,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海 《东岳论丛》2001,22(6):85-88
实践唯物主义是在反叛传统哲学体系的前提下形成的 ,它构成当代中国哲学舞台上的一个亮点。但是 ,由于本体论方面理解的混乱 ,哲学基本问题的反矛盾思维 ,以及对实践概念的泛化性理解 ,诸种失弊使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陷入尴尬。其摆脱困境的出路及其前途在于 ,实践唯物主义要重新设置自身的位置 ,形成与其它哲学形态的并列意识 ,突出唯物主义的实践理性 ,打通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文本。如此 ,实践唯物主义才有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和自身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兼收了中国文化中其他亚文化的重要成果,并吸取了西方新学的丰富养料,从而在开放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围绕这个需求,文章介绍了一门新型的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并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该课程的实施步骤、途径和方法,给出了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运用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个量到总量、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研究方法,创立并阐述了产品有效供给理论。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商品有效供给的必要前提、社会总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出口产品的有效供给。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历史规律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孝哲 《天府新论》2000,42(5):33-35,,4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社会历史规律并非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而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之综合性表现,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社会历史规律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生成,并且依赖于它们的存在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王雪冬 《天府新论》2005,40(5):40-43
自由问题一直是哲学史的一个永恒问题。从古至今,无数哲学家都对它作过探讨,由此也就形成了自由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产生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两种自由观,这两种自由观实际上都是对自由的误解。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自由观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统一了两种自由观,形成了马克思独有的实践自由观,为人类争取和实现自身的自由与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20.
郑慧 《东岳论丛》2003,24(4):17-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即:1.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2.从中国国情出发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关系;3.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