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康德先天图式与认识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永清  林昆勇 《创新》2007,2(2):102-107
康德自称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但他的论断名不符实。在笔者看来,认识论上的大革命始于对康德先天认知结构思想的否定,终于对它的否定之否定,而这一工作是由历代马克思主义者逐步完成的:他们应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首先解决了认识的基础、能动性与矛盾性的问题,发现了认识运动的宏观规律,继而解决了先天认知结构和后天认知结构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揭示了认识活动的微观规律,最终完成了康德带头发动而无力推进的认识论变革与创新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站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高度,仔细清理了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内在含义,试图表明,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是对一切形式的独断论(实体主义)的革命,它通过对以往哲学问题的提法的彻底性翻转所实现的“先验转向”为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转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戴继诚 《唐都学刊》2008,24(1):110-113
康德"哥白尼革命"是其批判哲学的重要一环.以此为起点,他在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大力讴歌人类噜的价值,颂扬人类的伟大."人"始终是康德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彰显"人"之高贵与尊严是康德给自己批判哲学"预设"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4.
高建平 《阅江学刊》2011,(3):120-125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后,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美学主客统一观念是近代西方哲学主观化的产物。通过笛卡尔、休漠怀疑哲学的启蒙,维科和康德分别发现了人的主体性,分别为美学主客统一观念奠定了基础——审美的自律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原则。但是,在康德那里,由于缺少历史概念,主客统一观念还是抽象的,只有经过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和谢林的同一哲学,达到黑格尔哲学,主客统一观念才获得了历史具体性的规定,并且因此才有现实性。然而,黑格尔为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同一,最终牺牲了艺术,牺牲了审美的主客统一观念。为了挽救艺术和美学,克罗齐从黑格尔向康德逆转。他以艺术的独创性否定了审美的历史性,并在绝对个性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审美的主客统一观念。克罗齐的美学是近代美学主客统一观念的顶点,由于它彻底的主观性,在向康德的回复中完成了近代哲学主观化的圆圈。  相似文献   

6.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和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会诠释穷尽.由于后学在他那里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真正的康德已面目全非:主观--客观、形式--表现、存在--思维、审美--伦理.如此阐释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矛盾的康德,但如果对这些矛盾做理性层面的剖析,会发现康德美学中的辩证性.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然而,对于一种不可能有确定概念的美本身,这只能是一种貌似科学与真理的时代呼声,它的命运终究是非确定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矛盾充斥的<判断力批判>即是一个明证.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的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7.
陈开晟 《唐都学刊》2008,24(5):108-113
"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分判,尽管指出了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两大倾向,但却容易忽视它们内部之间的共同性与复杂性.文章在辨析其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视角之外一直存在着"第三种力量",尤其是夏夫兹博里与鲍姆加通的美学思想.他们的美学意义,往往由于这种二元断制以及康德美学的巨大影响而被低估.  相似文献   

8.
自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哥白尼革命”一词在许多领域都被用以贴切地说明与康德为哲学带来的转变有同等意义的革命性转变。在《从外面(中国)思考:远东访谈录》一书中向哲学家兼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提问的蒂埃里.马尔谢塞写道,这本书“不啻提出了重新启动‘离中  相似文献   

9.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之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在认识论上高扬主体性,提出用先验的、不变的感性、知性范畴建构知识,完成了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皮亚杰一方面同意康德先验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逻辑先在性;另一方面不同意康德把范畴看成固定不变的思想.皮亚杰认为范畴起源于动作,因而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认为汲取皮亚杰的以动作或活动为基础的主客相互作用认识发展图式.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来源于实践哲学思想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康德美学的历史局限当我们回首西方美学史的群峰时,无疑地,康德美学是一座令人瞩目的峰峦。康德美学是近代时代精神的总结。前康德时期,欧洲文艺复兴的启蒙思想终于觉醒为哲学意识,主体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经验感性和先验理性,以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这一鲜明的二元化形态表现出来。但是,它们各执一端的片面立场,又不能不导致对自身的否定:把感性推向极端使经验论必然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把理性推向极端使唯理论最终皈依绝对主义和神正论。近代哲学徘徊在进退维谷之中。  相似文献   

11.
美学的未来     
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如今的状况怎样呢?这里所谈的并非美学对象的定义抑或美学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是带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今天,美学以什么形式才可能存在下去。美学领域的知识在不断增加,这种经验性因素有助于下述意见的形成,即未来属于科学美学。20世纪科学美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科学美学的代表自身发现,科学一词并不完全适用于美学,因为无论对科学还是对哲学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康德美学述评》一书的导论,这次单独发表的是节选.前后次序上有变动。另外,在本书写作过程 中,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研究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及联邦共和国驻华使馆慨然惠 赠珍贵图书资料多种,谨此致谢。 一、康德美学的构成 哲学史上,一般都把康德哲学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两部分。但涉及到美学,很多人都认为上述分期是不适用的,似乎所谓康德美学就是《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说只有批判期的美学。这是一个误会。康德美学的构成不仅同整个康德哲学一样,有前批判期和批判期之分,并且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他在认识论上所实施的哥白尼革命,而更重要地体现在他的神学思想当中,他提供了"真实的神义论",结束了人类思想历史中各种神义论版本及其实践.它要求心灵的坦直、诚实,并清除自己没有感悟到的虚假信念.它要求人们时刻关注并审理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现在的欲望,使之成为检省和批判的对象.康德最终成就的乃是把约伯的问题进行了哲学上的转化,这个转化也延伸到了国家和法律的事务当中.  相似文献   

14.
莫放春 《社科纵横》2005,20(6):176-177
普罗泰戈拉的“尺度”理论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实现了一场以“人”为中心的革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惊人相似”。但在一些具体内容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即审美判断力部分对自然美的推重和自然有机体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的导向作用)使我们关注于对自然概念的反思,而自然的源始概念与存在的概念是同义的.海德格尔从其存在学说出发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这为康德美学的存在论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康德的美学思考中,主导线索是他以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存在(即自然)的思考,支配着他的美学运思的是“存在的闪耀为美”,即自然(的涌现)为美.这种理解为《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康德美学、《判断力批判》、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都带来新的理解,也给当代的环境和生存问题、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命题带来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探究中国古典美学的奥秘,必须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智慧之花,正是根植于这个深厚的土壤,吸取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的精髓,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国艺术才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和一整套美学范畴,从...  相似文献   

17.
康德先验美学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艳山 《浙江学刊》2000,(3):95-100
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康德美学中的一对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纯粹美与依存美有互相区别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二者能共存于同一对象并且存在着共同的规定根据。本文在康德先验哲学的整体框架之下,从先验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阐释了纯粹美的存在形态,探讨了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贽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自然之为美"的命题,他用"自然"概念指涉人的天然心性,这就把人的天然心性的问题带进了美学的领域,使其美学思想带有了强烈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概念包含了童心、私心、匹夫之本心和个性等内涵,以其本真性、功利性、平民性、个体性而成为值得崇尚和激赏的美。它们荡涤了以往王阳明心学赋予这一概念的过于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体现了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显示了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整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动。  相似文献   

19.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从这种学科的独特规定看,所谓的审美即是审形象,美的历史就是世界为人呈现形象的历史.那么,形象是如何产生的?自康德以来的西方美学,以及当代中国的主体论美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围绕事物的表象与主体建构的关系展开的,即:人是万物的赋形者.形象的主观性就是它的审美性.但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这种看法却值得商榷.比如对于中周道家而言,物不是僵死的客体,而是内蕴生命的有机体.这种包蕴牛命动能的物具有向形象开显的内部潜能.同时,除人之外,自然本身也存在着为物赋形的力量.如风与光.这种"物自显象"的观点,搁置了美学研究中无所不在的主体因素,将美置于自然物"本已的坚固性中".于此,"人化"不再成为自然向美生成的唯一因素,对象自身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肯定.  相似文献   

20.
"语言转向"被比喻为20世纪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形而上学在寻求统一的规定中不断分化语言并使语言逐渐中心化的结果.这一结果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表现为从语言逻辑平台上确立并通达形而上学对象;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体现为哲学家们超越传统"语言"理论的狭隘和缺失的同时,对语言本质和使用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实现了西方哲学整个研究视阈、运思方式以及问题探讨的转换.因此,不论从与历史关联的直接性来看.还是从语言本身的逻辑系统来看,语言都必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中一个自主的领域,并在原初性的理论基础上实现其形而上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