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渔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传统有着巨大差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即开始关注学习、吸收汉文化。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从巩固政权的目的出发,为了弥合民族文化差别带来的民族关系矛盾,以汉文化为参照系,大力进行女真旧俗改革,内容包括生计方式、禁止收继婚、学习汉文化,推动一系列有效措施付诸实施。清入关后,承续改革,形成全新的满族风貌。满族家谱则是改革女真旧俗,文化差别日益减少、缩小,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多,最终满族融入中华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语言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满语名号是满族统治者赐予有功之臣的一种美称,是洞察满族文化倾向的一个窗口,从满语名号用字的借用和语义的变化可以发现,满族入关前倾向于蒙古族文化,入关后倾向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试论满族入关前饮食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入关前 ,正是女真兴起时期 ,战争频仍 ,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不断发展的时期 ,作为特定时期的满族饮食文化表现出等级性、政策性、外来性和不断完善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对入关后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 ,其中许多因素深深积淀于满族传统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 ,等级性的增强、诸种封建礼制的完备和对外来饮食文化接受 ,则为入关后满族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入关前,随着满族社会的迅速发展,萨满教的落后因素日益显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统治者对其进行了诸多变革,这是满族萨满教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5.
萨满文化是人类童年时代遗留下来的活的文化层,吉林省满族萨满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萨满文化对满族先民及后代影响深远,体现在饮食、居住、生产生活、信仰与崇拜等多个方面;突出白山黑水的地域文化。吸收国内外发展萨满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与其他旅游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强化市场宣传,满族萨满文化在吉林旅游活动中必将得到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于四月底至六月初,邀集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云南等地的有关历史学家和满族人士,连续五次召开满族史学术座谈会,讨论了有关满族历史上的若干问题。关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关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问题,实质上是满族是否经过奴隶制的问题,会上一种意见认为:早在十四世纪末,作为满族直接先世的明代女真人就已大量掳掠、买卖人口为奴,各部酋长就是奴隶的所有者,奴隶被使用于家务劳动和农业耕作,“役使多端,不堪其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在我国黑龙江省嫩江两岸的狭长地带多有分布,这里位于我国蒙古族文化比较偏远的地区。嫩江左岸与科尔沁草原比邻,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嫩江右岸则于汉族聚居区接壤,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蒙古族文化从主动逐渐变为被动、从不接受汉文化到主动接受汉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本文阐述了当代黑龙江省蒙古族聚居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学校传承、保护民间艺人、文艺团体传承、现代传承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如何正确看待满族的问题,在认识上并不统一。这是因为满族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她在形成前后一直延续到今天都同汉族发生着密切地交往,入关之后又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状态,政治、经济、文化既有坚持民族特性的一方面,又有吸取汉族文化的一方面。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同汉族的关系都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就构成了研究满族问题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在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以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满族不仅在文化生活、语言文字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在风格习惯上也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有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她的婚姻制度,下茶、过礼、坐财、跨马鞍、跨大盆、箭射彩舆、揭盖头等整个成婚过程,都是别具一格的。而夜婚制度的长期奉行,更是满族组织家庭的特殊手段。300多年来,由于满族入关后分居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其风俗习惯,尤其是婚姻程序和制度,受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夜婚制度仍可按迹寻踪,追寻出当时的风貌。这对于我们研究满族婚姻史、研究满族家  相似文献   

10.
民居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与文化表现形式,而传统民居则承载了一个民族民居形式的发展历程。其中,满族传统民居不仅发展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而且对今天的民居形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满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历程介绍了几种主要形式的满族传统民居,并对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传统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王俊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83-184
民居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与文化表现形式,而传统民居则承载了一个民族民居形式的发展历程.其中,满族传统民居不仅发展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而且对今天的民居形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满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历程介绍了几种主要形式的满族传统民居,并对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传统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人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过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早期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生成本体结构,随之受汉文化的影响而生成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融的双重文化结构,再因接受外部文化而生成一种多时态共存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喇叭沟门满族乡及其附近地区,主要的满族成员均系随清朝入关并被编入内务府旗分的彭姓汉人。本文以对这一地区的几次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清代官私文献与口述资料,稽考他们真实的来源与家世,探讨这样一个汉人群体是在什么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保持着认同于满族的心态,从而加深对八旗内汉军旗人身份认同复杂性的认识。调查发现,当地“满族文化”的“建构”有种种与史实难以契合之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种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足以促使学者对民族史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达海     
在满族文化史上,达海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满族学者、翻译家和语言文字学家.对满族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对满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堪称为满族文化史上的"一代杰出之人."一达海(1594——1633),"满洲正兰旗人,世居觉尔察,以地为氏.祖博洛于国初归附,父艾密禅官至散佚大臣."达海出生在女真族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加上聪明敏捷,勤奋好学,"九岁读书能通满、汉文义",就当时的女真族社会文化环境来说,真可谓"神童".及长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召直左右",成为颇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相似文献   

16.
清朝是少数民族皇帝统一中国的朝代之一,自康熙中期以后,出现了达一百年之久的康、雍、乾盛世,为国人传为佳话,这与清王朝帝王勤政好学重视皇室教育分不开的。 清代皇族崇拜追求汉文化,顺、康、雍、乾诸帝是积极的先行者,他们尽力吸收汉文化的素养丰富发展自己。早在清兵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就表现了对汉文化的爱好,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也“好看三国、水浒二传,自谓有谋略。”他之所以统一了女真各部,又统帅八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八旗兵和余丁通常被称为“正身旗人”或“旗人”,是满族的主要成员。对旗兵和余丁的情况,过去流传着一些错误的看法,如:满族“全民皆兵”;旗兵“吃钱粮”,有旗地,脱离生产,奢侈腐化;入关以后,满族都是统治阶级,满族内部没有阶级斗争;等等。澄清这些误解,阐明旗兵与余丁的劳动生产和斗争,将对满族历史的研究有一定意义。本文谨在这方面提出一些看法,请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清朝本身就是由满族上层建立的政权,它对以往少数民族的处境和要求体会很深。早在入关前,满族统治者在对漠南和漠北蒙古的施政过程中,就认识到了民族立法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立法经验。定鼎北京后,清政府逐步控制了中国四边所有少数民族,为了对少数民族进行长期有效的统治,保证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19.
满族传统游艺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趣味性、简易性、节庆性等特点,在丰富民众生活、推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培植地方产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但目前只有少数项目得到推广,并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地方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被纳入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或表演项目。绝大多数满族游艺项目只限于满族聚居地方,尤其是远离城市乡村地区满族民众的自娱自乐和孩童游戏项目,且正处于逐渐消亡的境地。为了弘扬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我们重点对满族游艺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及社会价值,结合实地调研,对满族游艺文化现实保存状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开发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条件、西域的屯垦移民促使汉文化的广泛传播、西域教育使汉文化逐步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文化维系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