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魏公子信陵君、齐公子孟尝君、楚公子春申君、赵公子平原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从历史形象论出发,对四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四人形象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历史对四人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2.
《史记·魏公子列传》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俾倪”一词究竟是描摹谁的表情举止?二是侯赢自刭的原因何在?现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教于方家.一、俾倪者是朱亥而非侯赢每读《史记·魏公子列传》,总是被迎侯生一节的传神描写所吸引,同时也为“俾倪”一词究竟是描摹谁的表情而困惑。现行《史记》标点本及各种选本,虽然标点有所不同,但“俾倪”一词系表述侯生的情态却是一致的,《辞海》、《词源》中的“俾倪”条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侯方域与魏禧、汪琬三家并举,其文章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一般认为,三家文章仍带明人习气,才情多而学识少,文章畅达有余而深厚不足。相对而言,侯方域因为后来《桃花扇》的渲染,他的“文章才情”更为后来学者所熟悉,但其“遗民心态”却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易代之际的社会环境出发,依托侯方域自身的家世以及阅历,从公子性情、名士风流与遗民心态等方面,力图完整呈现侯方域文章创作的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其中“赞”字的解释,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一)释“赞”为“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赞者,告也,谓以侯生遍告宾客.”新编高中语文课本采用此说.(二)释“赞”为“介绍”.《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为:“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  相似文献   

5.
紧挨大拇指的手指头叫“食指”,其实,“食指”的命名名副其实,真的与吃有关.很早的时候,人们习惯用这个手指试试食物的味道或者冷热,手指当然尝不出味道来,是需要放在嘴里吮一下. 说到食指,历史上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鲁宣公四年的春天,郑国的两位大臣——公子宋、公子家——相约朝拜郑国的最高领导郑灵公.走在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自觉地抖动起来,他兴高采烈地让公子家看,把公子家弄得莫名其妙:“不就是手指抖动几下吗,有啥稀奇的,有啥高兴的呢?”公子宋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只要我的食指处于抖动状态,这就说明一定会有美味,已经很多次这样了,屡试不爽.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着我们呢.”  相似文献   

6.
《华阳国志·蜀志》说“工商致结驷连骑”及“归女有百两之从车”之“失”,以为“原其由来,染秦化故也”。秦地风习“争奢侈”,在交通方面多有表现。《诗·秦风》已可见“车马之好”。公子鍼车队和穰侯车队有“千乘”规模,都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李斯梁山宫故事有“车骑众”,始皇帝“弗善”情节。秦始皇出行,也以队列浩荡形成威仪。秦人出行“结驷连骑”风习,“原其由来”,有“善御”技术传统和“马大蕃息”动力条件方面的优势,很可能也受到草原民族的影响。这一文化特征,促成了秦交通能力优势的形成。其文化惯性,也影响了汉代风俗。丝绸之路史的有关迹象,可以看到具有典型性的史证。  相似文献   

7.
“块”字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这一部分,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众多的古代散文选本大都选入。该文在记叙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相似文献   

8.
翻开《成语典故辞海》,第65页,在词条目录中出现“王氏五候”一成语,这里的“候”应为“侯”。再看正文,正文不错。引述如下:[王氏五侯]汉成帝时,外戚王凤之五弟,同日封侯。汉书元后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  相似文献   

9.
民国年间,在军阀显贵的后裔中,以风流倜傥的“四大公子”最为著名。所谓“四大公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以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窃国大盗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南通状元、纺织业先驱张骞之子张孝若,浙江督军、权倾东南的卢永祥之子卢筱嘉为“四大公子”。 第二种说法:以张学良、袁克文、清季镇国将军溥西园、北洋政府直隶总督张振芳过继儿子张伯驹为“四大公子”。  相似文献   

10.
读《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出使“上国”至鲁而观周乐,知观乐内容与《诗经》一书的编纂和体制基本一致。季札观乐时,每一段开头都加上“美哉”的叹美之词,对《诗经》及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和历史做了评价。然吴是僻处江南,断发文身,不遵周礼的国家,而季札能对周朝礼乐,中原文化有那样高的素养,对中原各国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叶公子高是对楚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德才兼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悉心治理叶地,使其成为楚北重镇;他平定“白公之乱”,维护了楚国的稳定,他举荐贤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的品质。成语“叶公好龙”所说的叶公并不是历史真实中的叶公  相似文献   

12.
李岩问题,久存争议。早在康熙三十二年,《杞县志》的纂修者,就将《李公子辨》一文辑入志中,对杞县举人李岩说提出质疑,指出“杞无其人”。接着,河南商丘县人郑廉在其《豫变纪略》里,进一步提出李岩为“鸟有先生”。康熙《杞县志》刊印后,《李公子辨》一文曾为一些人所注意。乾隆四年,官修《明史》刊行,杞人李岩说载入《明史·李自  相似文献   

13.
本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魏公子列传”,题目为编者所加.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记文学作品,也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史记》是司马迁以毕生精力写成的一 部巨著.它概括了上下达三千年之久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释制度,列传以志人物”(赵翼:《廿  相似文献   

14.
《左传·桓公五年》(前707年),陈桓公鲍卒,陈内乱,文公子、桓公弟佗(一作“他”)杀太子免而代之,是为厉公,杜预注以为佗亦名五父。《史记·陈杞世家》云:“厉公二年(前705年),生子敬仲完”。敬曰谥,仲曰字,完曰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云:“陈人杀其(宣公)太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陈杞世家》言之较详,云:“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幽风·七月》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信息点密集,早为前人所论及。诗中名物众多,文中选取其中四组计八种名物,进行训释和考定,即“授衣与授衣制”,“殆及公子同归与■嫁制”,“■与后世祈年。藉礼、劝农的关系”,“释黍稷”等四个部分,以显示其中隐含的历史文化底蕴,证明《七月》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 有心为善,赏乎罚乎? 蒲松龄花很大力气写出一位侠义得很的田七郎。他很孝顺母亲,听母亲的话。他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妻子医病、斋葬花了武公子送来的“购虎皮”钱,他千方百计猎虎来补偿。因为同人争猎豹、殴死人命而入狱,被武公子用重金营救出狱后,武公子被人陷害,田七郎舍身杀掉武公子的仇人,替恩人报了仇。从艺术上考虑,这篇小说自有它可取之处。它采的是烘云托月法,以热衬冷;极力写富贵人家武公子想同田七郎交好,而“衣皂犊鼻,多白补缀”的穷猎户田七郎却极力想摆脱他。人物语言也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乘机诬告商较“欲反”,惠文王遂下令搜捕商鞅,“车裂以徇”,并灭其家。关于商鞅被杀的原因,古人往往归咎为商鞅刻薄寡恩,用法太过,“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到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病逝,太子与其师傅便“挟怨而杀之”[1],今人常常用阶级分析法解释商鞅被杀的原因,认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公子虔等人故意唆使太子出来捣乱,商缺把他们绳之以法.等到太子继位,旧贵族把积怨集中在…  相似文献   

18.
历朝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末五代封“昭灵侯”、“威显公”,其核心元素“灵”与“威”是屈原“神灵”化民间信仰的肯定与提炼,又促进了这种朴素的民间信仰.宋代封“清烈公”、“忠洁侯”,元代封“忠节清烈公”,“侯”晋升为“公”,屈原被官方作为“政治楷模”的倾向明朗化.其核心元素“忠”、“洁”、“清”、“节”、“烈”挖掘了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奠定了屈原在士人阶层的伦理政治层面信仰的基石.作为“民间灵威之神”的宗教价值、作为“士人清烈忠节楷模”的政治伦理价值,可视为历史上官方正统意识对屈原信仰文化的核心价值建构的理解.封崇屈原固然是皇权政治维系其根本的政治策略,但客观上,屈原在民间和士人精神信仰上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19.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事时,有“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一语。语中之“块”一般释为“土块”,实则大谬不然。“块”即“凷”,亦通“蒉”,是盛土的器具。“野人与之块”即野人将食物装在盛土的器具中进献给重耳。  相似文献   

20.
错注三则     
《庄子·外物篇》中有段“庄周贷粟”的故事,其文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说:“释文说苑作魏文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疏说:“监河侯,魏文侯也.”王光谦的“注”是多余的,因为“释文说苑作魏文侯”不但不是对“监河侯”的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