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科学技术创新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四次强调自主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二十一世纪的鲜明特征,更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3.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核心,他用交往理性取代意识哲学中的工具理性,摒弃了传统意识哲学的独白性质,而突出了对话式的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其"交往行为"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以语言为媒介、交往的主体间性、追求包含差异性的普遍性。"交往理性"与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诉求有契合之处,由交往理性切入比较文学研究是必要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成功地、创造性地将交往理性引入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互动认知"为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以"交往"为取向的作为对话理论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东西方异质文化平等对话的需要,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高旭东教授的专著《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把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整合中西文学和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高度,对跨文化的中西比较文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透视和分析。该著既精辟地阐述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的共通点,又深刻揭示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多层面的差异性;既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全景式透视,又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典型代表作品的多维解析;既有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刻反思,又有面向中国文化未来的文学与文化发…  相似文献   

5.
刘安鹏 《学术研究》2008,(2):139-142
饶苊子对比较诗学的立论可能性进行了学理反思,将不可通约的可比性悖论作为比较研究绕不过的认识的起点,将反思所用的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批评工具联系差异诗学传统的中介.饶苊子把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场域概念引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并由此说明只有一种反思认识论和其子理论跨文化场域理论,才适合于还原海外华文文学在现代汉语文学中的跨文化内涵的特别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和比较研究界鼎力推介批评理论。批评理论大致内涵各占三分之一比例的各大人文社会学科分支,首先是传统文学理论和狭义比较诗学,然后是文学和文化研究,再后是文化哲学和国际文化政治等广义比较诗学。享有这种广泛综合性的批评理论,显然构成了与比较文学二而合一的知识新局。与其用危机论、取消论来喻指比较文学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困境、困惑,不如将批评理论当成比较文学的自然生成,二者在从资本主义现代性体系推演到帝国主义文化全球化格局再到后现代世界体系重建的现代世界历史路径中,既相与同谋又相与创生,有望成为20世纪全球化学术的基地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入手 ,深入分析市场竞争中的中小企业在规模、结构、信息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利因素 ,并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阐述了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面向新世纪:发展社会科学席义方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它既呈现出否定性向度 ,又包蕴着建设性内涵。自觉的创新意识、多元的思维风格、鲜明的生态观念是后现代思潮建设性向度的三个重要特征。新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向更深更广度拓展方面 ,离不开这种建设性的后现代精神的启示与影响。它对比较文学研究形成自己灵活有效的方法论、包容开放的观念视野 ,提倡在平等交流、对话中实现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 ,以及建构一种科技与人文和谐的文化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视野中 ,比较文学不应画地为牢 ,把自己局限于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的狭窄领域 ,更不能拘囿于某一封闭的文明圈内进行研究 ,而应以跨文明研究为其焦点与核心。这种跨文明研究和以往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的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法、美学派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均奠基在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学的土壤之中 ,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 ,实际上是被法、美学派所忽略或有意无意地规避的问题 ,由此也造成了其研究陷入“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泥淖的后果。如果说法、美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以欧美同质文化与…  相似文献   

11.
通信技术:过去现在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贝尔研制出第一部电话机,到如今互联网的环球性普及,现代通信技术诞生1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电信业的发展又呈现出了全球性的兼并重组、全业务经营、融合使得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等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屏幕美学:从过去到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屏幕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媒体之一。它独特的美,源于物质性与信息性、反光与透明、"看"与"看穿"、隐与显、静与动、空与实等的辩证统一。屏幕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与文化模式,更新了文本观与语言观。屏幕造就了"冷缪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它作为影像的特殊载体、媒体间性的体现、艺术的一般等价物起作用。屏幕对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动态文化相对于静态文化的优势。计算机屏幕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用户由读者向作者的角色转变,让人体会到虚实混合的魅力,拥有自我发展所需要的高度交互性、可控性的镜子,通过显示来自互联网的数据流而推动跨文化整合,提供了"艺术之美长存"的新条件等;其消极影响是:有可能造成印刷文学的危机,诱使人们疏远真实世界,妨碍深入观察与思考,扰乱人的心灵等。正确看待屏幕,是审美素养主题中应有之义。屏幕的未来取决于技术进步、社会价值观导向等因素。屏幕之美、屏幕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屏幕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将是屏幕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炳全 《社会科学》2006,24(6):184-192
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跌宕起伏,由最初的半中心到边缘化再到复兴和中心化。文化地位的变迁反映了心理学研究理念、科学观、研究方法和技术等的发展变化,因此可以此为基础来了解, 把握心理学的发展规律,明确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由文化在心理学中的变迁过程可以预见,将来文化将占据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应把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围绕中国人的优化开展研究,积极探讨中国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演变及将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民主集中制: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主集中制作为无产阶级建党的一项根本组织原则与制度,经过集中制、自我集中制与工人民主制的发展以及俄国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两党的激烈交锋,逐渐获得了丰富的内涵与意义。民主集中制通过第三国际向其他民族国家进行现代性输出后,在为这些国家政党提供组织原则与制度建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民主集中制自身的复杂性及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导致人们对民主集中制的阅读与理解产生一些偏差与误解。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民主集中制的丰富内涵不仅与政治主体、政治合法性、权利和权力存在关联,而且与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和法治原则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门学科是否成熟与其方法论的完善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 ,研究方法和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门学科能够研究什么和不能够研究什么 ,决定了学科的视野与深度。政治学方法论在现代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范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以说 ,政治学方法论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政治学朝向科学革命之途前进。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 ,正是由于方法上的不断革新与突破 ,才使政治学研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本文回顾政治学方法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简要介绍了其主要内容 ,评述该学科在近二、三十年的新发展 ,并展望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丁海力 《学术研究》2003,(12):153-153
2003年10月27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举办了第5期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本期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俄哲学专家贾泽林教授做主题发言。他报告的题目是:苏联哲学——过去·现在·未来。 针对“苏联哲学”的过去,贾教授首先对“苏联哲学”和“在苏联的哲学”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明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体制等,进行了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妥善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21世纪,对于中华民族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又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的世纪,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9.
孟晓旭(以下简称孟):王晓秋教授,您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此时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更好地总结历史,认识现实,创造未来。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这段历史呢?王晓秋(以下简称王):回顾这段历史,首先我们要认识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铭记中华民族在这场战争中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大历史贡献。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席卷全球五大洲、四大洋60多个国家,波及全世界20亿人口。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华人的地域认同,是华人研究的课题之一.按照其历史形态的演化过程,可以从心理地理空间认同、政治地理空间认同和跨国社会地理空间认同这个三重性维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