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疍户长期受陆上汉人的歧视和压迫.明太祖因为这种歧视把昼户划入贱籍,贬之为贱民.清雍正帝废除疍户的贱籍,扫除了中国古代长期遗留的疍户贱民制度,是疍户解放的开端.这一措施加速了社会对疍户歧视的消亡,合乎民情,顺应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但雍正帝并未解除疍户在政治方面的束缚,该措施又缺少可操作的配套措施,使这一善政实施效果不理想.封建社会固有的等级制度和良贱观念使得疍户开豁问题复杂化,疍户的真正解放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商税”条载有税目“鱼课”一项。其实鱼课并非商税,乃是杂税的一种。 考明代鱼课,在湖广、四川和广东等地的府、州、县建有河泊所。洪武十五年共有河泊所二百五十二处(《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河泊所置大使、吏、典攒以及摧首,征收鱼课(嘉靖《宁国府志》卷六职贡纪,嘉靖《沔阳志》卷七河泊所)。渔户捕鱼与农民种田一样,都要征收赋税。鱼课的客体原是征收鱼油、鱼鳔、翎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汉代不存在户税,或曰人头税按户征收。但根据发现的考古材料考证,汉代存在户赋征收制度,户赋的征收标准在汉初是按爵位分等级征收,其后随着爵制的泛滥,逐渐为以赀征赋的标准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张家山汉简与汉代户赋制度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德贵 《学术论坛》2006,(6):151-153
根据新刊布的张家山汉简相关材料考证,汉代户赋的征收并非人头税按户征收,也不是始终按照“每户每年出户赋二百钱”征收。其实,在汉初户赋是按爵位分等级来征收,其后随着爵制的泛滥,逐渐为以訾征赋的标准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隋朝与唐前期,在征收租调的同时,还征收户税与义仓地税。户税据户等按户征收;租调力役按丁,而不管其“受田”之多、寡,有、无;义仓地税则经历了按亩征收与按户等征收的变化。隋唐时期,租佃制已很盛行(麴氏高昌与唐代西州尤其如此)。租佃制对租庸调以及户税的征收没有直接影响,而对义仓地税,则有由谁交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规划新疆屯垦、考察新疆各地的水利和土壤条件时,清代官员确定了以水定地的前提条件,即根据水源多寡和土壤条件,确定垦荒地点、位置和范围;计亩征粮,根据土脉和水利,确定土地等级和税粮征收等级。在这一前提条件下,确定分水的制度原则有二:一是以田定水,计亩分水,只有纳粮地亩才可以使用水资源,体现了效率优先的经济原则;二是由下而上,按时按户,轮流浇灌,体现出兼顾公平和良性有序的社会原则。平均分水,不是指各县庄村户所得水期相同,而是指在同一千渠或支渠下,每一在册的额地额粮单位,所得水量或水期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吐鲁番地区的户税不存在中央户税和地方户税之分,户税的制税权和服务对象都是中央,但地方专征专用;吐鲁番地区的户税是多税目、多税率和多税额的复合形式税,而且在户税征收中,定户等所依据的资产除菜地外不包括其他土地。就唐前期吐鲁番地区来说,户税征收存在独特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8.
瓯邓是商周时期生活在岭南珠江三角洲的部族,是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自秦朝武力统一岭南,不愿服从中央王朝统治的瓯邓人开始了由陆居到水泊的历程,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疍的族群。瓯邓与疍存在密切关系。瓯邓与疍民的地望是基本上重叠的;瓯邓与疍民的图腾是完全一致的;瓯邓中“邓”第一阶段演化为“疍”,第二阶段被统治者贬为“譙”或“蜒”,第三阶段更被恶意称为“蛋”。瓯邓是疍民的正源。  相似文献   

9.
从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看,秦汉户税包括户赋与户刍,其特征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户赋的基本形态是货币,户刍的基本形态是刍草.秦户赋可以折纳为实物征收;汉初户赋每年每户征收十六钱.秦汉户刍每年每户征收一石,可以折纳为钱征收.在征收数量上,户税远轻于人头税.汉初户税的征收对象为卿以下等级,是几种主要赋役的征发对象中等级覆盖范围最大的税种.秦汉户税自秦孝公十四年开始征收,约于汉宣帝时废除.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西晋田制税制的主要文献关于西晋的田制和税制,现存的唐修“晋书”有二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户调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边郡或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疋;远者或一丈。』第二个内容是占田制度与课田制度:『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以下,二十六以上,为老少不事。』从这两条文献看来,户调式是从户课税的税制。而占田制与课田制,合着下文所记晋故事之所规定,则是从丁的田制。  相似文献   

11.
秦自商鞅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租秦征收租赋的标准是什么?杜佑、马端临皆言“舍地而税人”。有的同志认为秦“田租的征收办法,是以一户(五口之家)有田百亩的假设,而按人户征收的”。其实,秦的赋税制度是既“税人”而又未尝“舍地”。一部分按人户征收,若户赋之类。而田租刍稿则是按四亩征收的。这可从如下事实看出。第一、出土秦律《法律答问》指出:已经向农民收了租,不报,叫做“匿田”:“弗徭使,弗令出户赋”,叫做“匿  相似文献   

12.
从李之芳《赋役详稿》看清代赋税征课额的构成何平清初赋税征收秩序的整顿是通过重新编纂《赋役全书》来进行的。关于赋税征收数额确定的原则,顺治十四年(1657)王宏祚主持编纂的全国性赋役全书告竣颁行时,顺治帝在上谕中指出,“钱粮则例,俱照明万历年间。其天启...  相似文献   

13.
盐课在清代的赋税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盐课征收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清代山东的盐课,包括正课、杂课和其他商课三个方面。正课征收包括票课、灶课、加课三类,各项盐课款目的征收数额均有很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清初广西盐业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初年始,广西逐渐采取按额销引,推行户口食盐等制度,改变了明代以来“官无考成,民无额数”的食盐销售状况,建立起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运销制度。而在其运转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便,在官、商、民的利益冲突下,王朝政府不得不适时采取灵活的措施来应对,以加强对盐课的征收及地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消费税的征收目的、征收范围的同时,分析影响消费税征收额的相关因素,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1994年-2004年消费税征收额与经济景气状况、通货膨胀水平、贫富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相互关系。根据回归分析结果,结合我国2006年消费税改革的内容,提出实行消费税价税分离,加大税收对环境、能源的保护力度,调整征税范围,体现国家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6.
外向型经济特征,限制了广东向周边地区产业扩散的能力.福建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区,直接接受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吸引外来特别是来自台湾的投资.福建与广东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一种竞争合作的关系.在竞争合作过程中,福建要逐步与广东建立起分工协作体系,构建两地统一市场,利用珠三角规模巨大的产业聚集所提供的完善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福建自身产业特色,在特定领域形成联合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明代历朝广东都有海盗,但以嘉靖年间最多最盛。所谓“考海息见之载籍者莫剧于嘉靖之世”,决非偶然。这是明朝政府厉行海禁造成的,构成连续几十年的禁海与反禁海的斗争。早在明初,朱元漳就实行海禁政策,严禁浙江、福建、广东各省沿海之人出海“通番”,但是,“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张宜《西园闻见录})卷五十六),其中广东违禁下海到国外做生意的人远到东西二洋,一些人还侨居国外,成为华侨。如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新村的村主就是广东人(《明史·外国五》)。侨居在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  相似文献   

18.
以往户籍制度的研究侧重于民户的考察,强调户籍政策的转变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清代广东盐场灶籍演变的个案却显示,在具体的区域中,户籍制度的变化要受到实际政治运作的影响并展现其不断调适的一面。清初朝廷虽然试图通过灶籍来整顿盐政,保障税入,但广东在以完纳盐税为目的的"发帑收盐"和"盐田改稻田"等盐政运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革盐场的赋役征收和管理方式,使得灶户与盐场赋税逐渐分离,最终形成广东盐场"民灶不分"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叶辛 《东南学术》2012,(5):179-187
近年来,西方文化视野下的福建形象研究成为福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而近代西方对福建的认识主要来自入闽传教士的著作﹑报告﹑信件﹑日志等,本文对其中的福建形象描绘做分析和解读,并以此反思当代福建形象的建设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钟厝是福建惠安县山腰乡的一个村子,地处平原濒海地带,经济亦农亦盐。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钟厝钟姓的祖先钟进响从山区搬迁至此,经过几百年的生息繁衍,现今人口已达千余人。整个钟厝,除有几户“连”姓汉人外,皆是钟姓畲民。钟厝畲民的宗教信仰与附近的汉人大致无异,信奉佛、道二教,许多家庭供有观音,敬有灶王爷,对关公、太师爷、妈祖等神也十分崇拜。然而,村内最重要的神祗是社公。据传在明嘉靖末期钟厝畲族始建供奉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