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23,(3):146-153+178
艾伦·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困境是未能解决科学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科学知识在自然欣赏中如何转化为审美感性,即认知型审美经验产生的内在机制问题。借鉴佛教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命题,可以成功处理这一认识论困境。认知理性在自然审美经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细节性科学知识细化既有的自然审美经验;二是范导性知识引导规范自然审美经验产生的基本方向;三是认知理性的理解功能深化欣赏者对所欣赏对象内外在特性、功能以及对象间互依共存功能合作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提升自然审美经验的内涵;四是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知识积极参与自然审美活动,长期薰习审美感性,积淀于审美感性,最终二者融合,转化为一种新型审美直觉。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理性在审美经验产生中发挥作用的“转识成智”过程。由此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不仅是有效阐释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独特路径,也是一种有力解决自然审美经验古今之别和雅俗文化分层的普遍性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
程金海 《江淮论坛》2003,2(3):108-112
审美直觉是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审美直觉的本质特征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但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直觉是感性统一于实践理性,西方美学中的审美直觉是感性统一于认知理性,从而在审美直觉的发生机制问题上,中国讲"工夫",西方更重"天才".  相似文献   

3.
略论直觉的本质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直觉的本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也有人认为直觉是“人类一种高于知觉、低于思维的心理能力”,它“不是隶属于理性思维”。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要是把直觉仅仅看成是一种认识方法,那确实会降低它在认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如果把直觉看成既不属于感性直观,也不屈于理性思维的“中介能力”,那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直觉固然是一种心理能力,但它具有认识功能,而这一点对于认识和实践着的人来说,正是带有根本性的。为了体现直觉的本质,可以而且应当把直觉规定为人类理性所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是思维的一个要素,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直觉思维是其审美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如何体悟道的方式上及如何达到审美境界方面 ,直觉思维或者为语言符号与审美精神境界架构的中介 ,或者为庄子的主要审美认知方式。庄子的直觉思维类型重在对审美意象的心理阐释  相似文献   

5.
理性观:传统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传统的理性观存在重大的局限,这种局限无以达到维护理性的目的。本文对"理性"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理性的表现方式为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而认知理性也不仅仅表现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也是认知理性的重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理性是一种实证思维方式,凭借的是人的实证行为,研究的是物理现象。澄清哲学史上对直觉的神秘化、本能化、理性化、经验论、内视论认识倾向,可以发现,直觉是生命冲动的方式,是生命中伦理情感和审美情感因冲动而对目标的直接感觉,直接领悟,直接洞察。直觉的对象既可以是物理现象,又可以是价值现象。理性与直觉因认知的生理基础、对象、工具、方式、结果和传达方式的不同,而在人的整个思维中呈现出一个以直觉统摄理性,从直觉到理性再到直觉的大直觉过程。直觉终止的地方,理性开始起步。理性终止的地方,直觉又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审美直觉,诗学范畴“悟”不仅具有感性直接的一面,还具有理性超越的特点.这是一种对所“感”事物的反思与质疑,是对既有思维定势的突破和超越,是在一种新情境中对事物对象的创造性重构和创新.这一理性特征是“悟”有别于“感”的根本之处.  相似文献   

8.
“妙悟”和“直觉”在强调审美的主体性、审美心理体验、直觉感悟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强调文艺鉴赏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对文本阐释的方式上重视审美直觉的体验方式,在鉴赏过程中都富于想象的张力,体现出一种心灵赋形和超像显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重视艺术欣赏的感性活动本质的前提下,杜夫海纳非常强调理性因素的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理解的不同阶段及其在审美知觉中的具体作用及作用方式.他认为审美知觉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思考-依附性思考,这一理论为审美直觉的突发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这是他具有创造性的地方.总体上,他的审美知觉中的理性因素显示出非主导性的特征,从而印证了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图像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图像、认知图像到艺术图像的哲学认知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图像的认知历史是一个非理性和理性的发展过程。直观导致人类的原始思维,并且产生意会知识和直觉思维,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萍 《北方论丛》2006,(5):49-52
“美即真,真即美”。约翰.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咏叹的这句诗一向是批评话语的常青树。关于“真”与“美”问题的思索不仅表达了济慈的艺术观,更体现了济慈的哲学倾向与美学思想。济慈之“真”是一个记号性的语言,它的意义指向情感层面,而且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对济慈来说意味着欢乐。“美”的最本质特点是“强劲”。“美”与“真”形影相随,共同在济慈的作品中展现诗性智慧。济慈对于“真”和“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直觉向理性的过渡,这标志济慈智慧的成熟。叩问济慈之“真”与“美”的涵义并探索“真”与“美”的认知之旅是我们理解济慈诗歌艺术的前奏,也是对济慈的审美心态的必要观照。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妙悟"概念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应当确立“审美妙悟”这一概念。作为中国人重要的认识方式之一 ,妙悟具有潜在的美学特质 ,具有类通审美认识活动的特性 ;作为审美认识活动的妙悟 ,和一般审美认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 ,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妙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活动 ,但它与西方审美直觉理论具有明显的差异 ,它是一种“慧的直觉” ;妙悟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直觉活动 ,表达的是天人相合哲学的精髓。在世界美学中 ,应确立“审美妙悟”作为一个独特美学概念的位置 ;在未来的世界美学建设中 ,应注意吸收中国“审美妙悟”学说的滋养  相似文献   

13.
感性的直觉经验能力是文学阅读中的审美特征,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和审美接受,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认知活动;阅读想象与创作想象的区别:读者的想象比作者的想象意义更大、更丰富、复杂和多元,且两者思维形态不同;阅读中的审美反应对大学审美教育的启示:应把“文学欣赏”或“大学语文”列入大学教育计划,应从美学的意义上上好大学语文课,并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美学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的局限性和行政决策发展模式的变迁使得非理性因素介入行政决策成为现实可能。情感、意志、信仰等认知结构和直觉、灵感、顿悟等心理结构的非理性因素影响着地方政府行政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决断能力、工作效能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着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政府效能的高低。为此,要科学发挥非理性因素在行政决策中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适作用、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智慧在回答人与世界的相互联系中,具有哲学的一般性特征。"这种智慧是审美型的"。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智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直观的审美思维方式,这契合于审美理性的想象性和审美直觉;中国智慧极重视修身,注重道德本体的现实性超越,这契合于审美过程中人性持续优化和人格形成、完善及升华;作为中国智慧核心范畴之一的"和合"文化-心理结构,奠定、发展了审美的内涵和审美境界,影响了审美活动中对立双方的相融相合。  相似文献   

16.
刘希言 《天府新论》2022,(6):109-120
宋代是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的巅峰,而对这一时期进行考察,谱录是一个绝佳的窗口。经整理发现,宋人的花卉审美观念已颇成体系:在审美对象方面,既重视花之“容质”又强调花之“韵格”;在审美方式方面,既提倡“格物”精神又宣扬“造境”理念。另外,宋人还热衷于为花卉评定等级,但标准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徘徊不定。从环境美学的角度视之,这些观念既有值得继承之处,如欣赏得全面、精细,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都参与等,但也存在应该反思的地方,如为花卉划定等级,将人类的主观意愿强加于花卉之上等。有鉴于此,本文更倡导一种生态的自然审美模式。这种模式以自然的“生意”为焦点,以生态科学知识与生态伦理学观念为资源,以能否展现、维护自然的“生意”为评价标准,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秦勃 《理论界》2006,(1):78-79
理性模式是以追求“最佳”作为其基本特色的,它的决策模式的哲学思想本源于传统的“经济人”理论,认为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以H·A·西蒙为首的一些行政学家和组织学家对这一理想色彩较浓的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认为事实上完全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的人类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也同样不存在。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往往受到信息、时间、技术等外部因素及其自身的认知、人格、态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明确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协同学自组织理论与心理学的杂交产物——协同心理学方法,为研究审美经验的基本规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微观的分析方法。协同心理学认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本质是人类直觉的自组织的协同运动;美感实际上是有序化直觉的自我体验;审美对象的功能是提供“序信息”;直觉操作程序把“序信息”转化为美感有序结构;审美无关功利的特性起因于直觉的自组织本能;灵感是大脑在临界上由浑沌到有序的突发性转变。  相似文献   

19.
荀子沿延《墨辨》而有名、辞、辨的逻辑化过程,从而构建了自身哲学的认知系统,是心体道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又是“虚壹而静”直觉认识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化的理智与“虚壹而静”的直觉的统一才能完成体道的终极过程,以达到“大清明”的境界,道从而得以显现。其意义不在于逻辑与直觉的具体内容,而在于给出了逻辑与直觉统一的模式。如果其后的中国哲学沿着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那么,将是另外一种景象。  相似文献   

20.
尽管“理性选择”假设饱受批评,但目前仍是现代经济学的内核之一,并为法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倍受争议的假设,仍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本文通过对“理性选择”的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的考察指出,在认知过程中,理性和感性、知性同样在起作用,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讲,仅考虑理性的经济学是不全面的,建立于“理性选择”假设之上的经济学在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是存在缺陷的。而这必然会导致经济学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存在某些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