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近五十年来 ,金竹寨壮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嫁打破了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界限 ,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主权。传统的多元化婚嫁模式的传承 ,为现代金竹壮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金竹壮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与直系扩大家庭为主 ,家庭关系呈现民主化趋势 ,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这种婚姻家庭生活方式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 ,吸纳了现代文明 ,它对金竹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探讨壮族和印度民族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壮族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同一"对壮印传统女性服饰的影响,通过多模态比较研究其服饰图案纹样题材造型、图案纹样构图方法和服饰图案色彩搭配,以及服饰图案寓意,发现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与异同之处,整理和归纳出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独特的艺术特点。并将在"一带一路"中印文化交流中,有利于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这两种元素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对传统民族服装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探讨壮族和印度民族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壮族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同一”对壮印传统女性服饰的影响,通过多模态比较研究其服饰图案纹样题材造型、图案纹样构图方法和服饰图案色彩搭配,以及服饰图案寓意,发现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与异同之处,整理和归纳出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独特的艺术特点.并将在“一带一路”中印文化交流中,有利于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这两种元素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对传统民族服装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桂中和红水河流域壮族地区的实地调查以及对 2 1世纪壮族社会演化问题的思考 ,认为壮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实现富裕发展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梦想 ,需要对现阶段壮族社会现实的真情实貌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估。对壮族社会中存在的隐忧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壮族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壮民族的综合素质 ,来自民族潜能的激发 ,而 2 1世纪高素质人才标准的设定 ,应基于本民族的社会现实和后现代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壮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应与 2 1世纪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壮族杰出人才的造就相契合、相协调、相补充 ,通过提高人的素质 ,改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存理念 ;通过激发民族创造潜能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充溢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的社会经济文化增长机制。通过宣播人地和谐相生的生存智慧 ,使之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石 ,在 2 1世纪全球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汇融整合中 ,将壮族地区建设成为民众富足、环境幽雅、天人合一的人间和乐美境  相似文献   

5.
《布洛陀经诗》不仅是壮族麼教的一部经典代表,更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经诗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既来之于壮族人民的实践又渗透并指导着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它集中体现在解决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冤仇上。笔者试图通过对壮族家庭伦理特质和伦理原则的挖掘,突出"家和万事兴"是壮族人民家庭和社会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及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丽萍  赖程程 《民族学刊》2021,12(10):91-97, 128
以歌代言的壮族诗性传统的传承主体以丰沛的情感表达对宇宙、天地、山川以及圣灵的崇敬之情,也通过民歌演唱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壮族歌者心之所系、情之所寄、梦之所萦、魂之所牵和灵之所托,皆同他们的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他们的情感生活实乃壮族诗性传统得以传承与延续的人文根基。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民歌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应当涵容世世代代壮民族的情感体验和壮阔情怀,通过体悟壮族的情感世界,探索壮族诗性传统的传承,领悟壮族诗性传统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精神,感知壮族诗性传统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与心灵寄托的文化智慧,唤醒日趋淡漠的诗性文化记忆,铭记壮族经历过的欢乐与忧伤,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建立起符合天地人伦本性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悟与表达机制,凝聚民族复兴的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7.
论壮族的宽容文化心理之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的宽容民族文化心理 ,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 ,诸如干栏式建筑、传统服饰与饮食 ,以及“都老”制遗风等方面的剖析 ,揭示和探讨了壮族的宽容性心态的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汉、壮民族在文化关系上有巨大变化的时期,其中又以平定侬智高作为分界点,平定侬智高后,广西地区壮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此,壮族开始大量地吸收汉文化,最终导致了壮族一些特点逐渐消失。到了近代,壮族除了民族语言、一些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家庭结构还保留着一定的特点外,其余大都与汉族相同了。壮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在与汉族交往中,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好地吸收汉文化,壮族的一些文人学士,根据汉字形状结构和音读,依据壮语的特点,创造出大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方块字)。其形状  相似文献   

9.
简论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就在岭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狩猎耕耘,生息繁衍。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她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成就突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中化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壮族传统文化是该民族大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经过不断地沉积而形成的,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持久性、连续传承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了推动其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杠杆,使壮民族从遥远的古代步入近代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族文化的发生、存在和传承的形态来概括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进行重点比较。笔者认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生型式应属原发型,其 突出的代表是稻作文化和壮泰民族语言,这是由壮泰民族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决 定的,也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最大的共同点,与壮族不同的是因迁徙的关系,泰族文化带有 移植的性质。在存在型式方面,壮泰传统文化均属于兼容型,但兼客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对象 则不相同,对壮族来说,主要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泰族则主要是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结 果。在传承型式方面,壮泰传统文化应属连贯──重组型,这是由构成壮泰民族文化的四个 层面十二个文化丛结所表现出来的连贯性、重组性和创造性来决定的。但在具体的传承渠 道方面,壮泰又有较大差别,壮族主要通过社会教育,而泰族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壮族地区的 学校教育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脱节,而泰族地区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