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金刚 《社科纵横》2010,25(8):9-10
操作性党内民主主要是指党员定期选出党的领导人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某些党员可以通过争取其他党员的选票而获得党的领导职位。这样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党内民主的切实可行性。这一实践路径是由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和模式及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首先,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在于它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推动的;其次,中国民主化的模式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体制内模式;再次,从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历史上的中国缺乏政治民主传统,就现阶段而言,也没有发育出作为民主政治土壤的公民文化,而且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只能先从中国共产党内部开始,走一条从党内到党外、从高层到基层、从精英到大众的渐进模式。操作性党内民主主要应体现为差额选举,以差额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操作性党内民主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是有效整合党内不同政策取向和思想分歧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党内民主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民主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多数人的统治”,第二种是制约和限制一切权力,为的是防止滥用权力以保障公民和个人权利。鉴于我国没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政治体制没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和我们甚至没有清晰的民主目标及模式等现状,中国的民主化目前只能是一个谋求第一种含义的民主的艰难过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实行第二种民主是不可能的。民主导致公平的竞争和普遍有效的刺激,民主政体是保证社会政局稳定的唯一形式,民主是一种人的解放;没有民主化,现代化最终是不可能的。我国经历了民主化的曲折履程,目前致力于民主建设时又面临着领导阶层一心谋求经济现代化而忽略政治民主化、老百姓渴望现代化但不适应民主化,有了民主化的趋势但缺乏转向民主化的机制和条件等等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通过创造政治民主、商品经济的环境和进行广泛深入的全民族的思想启蒙,去发现、培育和扶植推进中国民主化的力量——舆论的、企业家的、金钱的和人的个性的独立力量。  相似文献   

3.
杨文静 《社科纵横》2013,(1):34-36,60
民主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已经成为民众普遍接受的构成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合理的解释。亨廷顿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将更完善,新兴工业国的民主制度也将更成熟,而落后国家的专制统治必将会被民主政治所代替。而中国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回顾并反思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和吸取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有益的因素和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政治民主化实践。  相似文献   

4.
叶长茂 《社科纵横》2010,25(12):42-45
双轨制政治改革是在集权与民主两种权力运行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持续地民主化改造。通过双轨制推动政治改革能够有效规避民主化的风险,促进新旧体制的和平转换,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进之路。  相似文献   

5.
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基层群众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中的基层群众自治 (包括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 )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中国群众性政治民主化的起点。其主要功能是 :为民主政治建设积累经验 ,创造社会条件 ,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口不是基层群众自治 ,而是城市市民社会的自治。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将最先走向市民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6.
民主化转型的经济成本是由威权体制均衡状态向民主体制均衡状态过渡时产生的非均衡而造成的交易费用、机会成本和效率损失.以民主巩固为导向的民主化转型,其经济成本分摊涉及“转型正义”难题,应实现公正分摊,以免出现“政治冷漠”和“政治抗争”的后果.韩国民主化转型的经济成本分摊策略体现了公正性、有效性与合理性,促成了民主化成功转型之后的民主巩固.本文探讨民主化转型经济成本分摊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走向民主改革的低成本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制度决定论的贫困:对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治主体的角度看,立宪主义者的“制度决定论”倾向是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突出表现就是关注宪政的工具合理性, 重视制度设计, 漠视宪政的结构性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是“救亡”的产物,是舶来之品以及主体的非理性选择的结果。而由此形成的法律贫困化、政府贫困化、主体贫困化等,不仅预示着近代立宪政治衰亡的必然性,而且隐约地指出了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华儿女用生命描绘出了千秋不灭的长征精神。当前,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路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激发年轻一代人的政治热情,强化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的管理之中,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能够强化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的稳步发展,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全球政治是一种与传统国际政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主体多元性、政治问题广延性、政治权力分散性、政治规制合法性和政治过程妥协性。全球政治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它促使各民族国家政治价值普适化、政治模式多样化、政治运行法治化和政治主体合作化。在全球政治背景下,民族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实际上也加快着整个世界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东亚的政治民主化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和比较政治学科建立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一。东亚在现代化的开端便树起西方民主政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却是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完成之后,期间政治民主化追求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过程中屡遭挫折,直至20世纪末,仿照西方制度建立的民主政治才基本实现了平稳运行。东亚国家(地区)政治民主化的挫折为理解政治民主化何以完成的条件和阶段等问题提供了现实样本。  相似文献   

11.
《社会》1989,(1)
苏绍智认为腐化问题与意识形态不够开明、政治体制改革脱节有很大的关系,若不警惕,改革将被腐化所断送。苏绍智说,现实表明传统的经典作家的思想已不能统一中国人民的思想了,现在最糟糕的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来动员大家。中国当然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民主化和政治化。现在要回到马克思主义或某某主义上去是不行了,现在亟须用现代化和民主化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苏绍智说,解决中国现在的危机,唯一的出路是政府要向人民报告真实情况。如领导人出面保证  相似文献   

12.
民主政治的塑造:政治精英与中国乡村民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郎友兴 《浙江学刊》2002,30(2):99-106
中国乡村民主化的路何方 ?文章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思路 ,认为实际上起作用的是国家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政治精英导向的民主化之路。文章结合历史与现实 ,分析了从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角度解释中国乡村民主发展作出的努力及存在的不足 ,指出政治精英的塑造 (craft)是中国乡村民主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论纲性的文章重点界定了主要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方法论 ,提出了所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郑慧 《学习与探索》2003,3(5):30-34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发展使中国政治本身呈现何种状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和境界。这样的战略目标既要适应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潮流,体现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稳定化和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夏正林  张丽琼 《探求》2014,(1):20-27
随着中国政治发展走向现代化、民主化及法治化,人民政协的功能几经变迁,与中国政治的发展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本文通过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认为我国是民主集中制下的协商民主。新形势下,需要通过对协商制度的法制化、协商形式的程序化和加强人民政协自身的建设,促进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为人大分担部分政治参与功能和利益表达及整合功能以进行有效的社会疏导。  相似文献   

15.
民主是一种世界性进程和世界潮流,民主政府已被视为可接受的合法政权形式。但民主必须是宪政的,即必须通过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政治行为和政府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民主,才是合理的。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民主化包含双重任务——控制政府与规制民意。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政治改革,按照宪政民主的要求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推进着民主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民主化需要继续解决的一些问题,中国政府应积极推进政府创新来拓展有效的政治发展空间,寻求和培育新的制度生长点,逐渐建构一种能够应对民意挑战的政治体系,这样才能化解来自民主化等方面的压力,走出民主的困局。  相似文献   

16.
<正> 政治民主化是各国政治生活发展的共同方向,但是由于各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民主化进程的速度和民主化的模式是大相径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完善社会主义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现阶段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律文化建设北京大学法律系副主任、教授武树臣世纪之交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生活的商品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我国现代法律文化建设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这种时代的光荣将以法津制度的完善化和法律观念的科学化为其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今后一段时间内治安形势的几点看法张旭昆(杭州大学经济系教授)(一)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会出现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人均GDP达到一千美元左右,且收入分配比较均等,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时,政治民主化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中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社会不仅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议题,而且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初,中国一批资产阶级新学家曾大声疾呼,要求中国人由奴隶变而为国民.并曾对国民应具的资格及提高的途径等问题作了探讨。这场关于国民问题的宣传、讨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史上重要一页,对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人民素质的提高,对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追求.正规说来是从早期维新派开始的。但是,在那时,他们尚没有公开宣传“主权在民”,而是主张“君臣共主”。到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向前迈进了一步。依据西方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