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介语也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建立的关于第二语言的系统性知识。中介语石化是指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语言能力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再有进步和飞跃。瑟林克认为二语石化现象主要由五个因素构成,包括母语迁移、由培训引起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策略和目标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思考沃从神经和生物学角度解释石化现象,认为二语习得中存在关键期假说。舒曼从文化适应角度解释石化现象并提出文化迁移模式。克拉申认为,没有对二语习得者进行足够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有效地解决石化现象的策略为:培养学习者积极情感;加强语言知识积累,降低母语干扰;正确运用学习策略;拓展语言学习资源,加强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消除培训产生的负迁移,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至洁 《学术交流》2002,(3):109-110
从“语言习得机制”(LAD) ,即人们天生的、遗传的习得语言的能力入手 ,对该机制在语言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找出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共同点及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文化和语用规则的区别 ,将其运用于语言教学实践 ,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林卫杰 《学术交流》2002,(5):135-137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师中影响很广泛。然而作为一种理论 ,其理论过于简单化。构成其理论的五个假说在理论中存在着不科学性 ,在实践中常常难以验证。许多语言学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学家、应用语言学家等对Krashen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这些异议可以帮助语言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更好地借鉴这一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元认知与第二语言习得间的关系研究成为近年来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全方位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从元认知知识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要重视对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认知,加强对学习任务、内容和策略等的元认知,统筹学习活动的计划、组织、监控、调节和评价.从元认知体验的角度来看,要充分发挥其在二语习得的元认知知识和认知调节之间、元认知活动和认知活动之间的中介作用.从元认知监控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要根据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对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及时的监控以达到预定目标,最终实现元认知在二语习得中的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浅谈第二语言学习的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瑶 《学术交流》2003,(5):158-159
一、从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理论看语言环境的作用人类学习母语比学习第二语言要容易、轻松得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对于母语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者在学习母语过程中始终经历着两种学习状态 ,即“learning(学习 )”和“acquisition(习得 )”。前者是有意识学习 ,后者是无意识学习。在生活环境里 ,母语的学习与习得交替进行。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很快学会运用母语与别人流畅地交谈。这是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第二语言的学习主要在课堂进行。学生在一个非常正式的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对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探讨 ,进一步了解习得过程及实现的有效途径 ,从而挖掘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意义 ,改善并促进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二语习得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现今,随着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外语教师开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外语课堂,并且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方式,以更好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该文从语言、语法和语言材料三个方面研究对外汉语课堂使用第二语言的可能性。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常常会遇到“僵化”语言的错误,因此,建议使用偏误分析语言材料分析其语言障碍,并根据语言障碍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解决学生学习困惑和无法将汉语真正应用到实际情况的问题的同时,建议采取“输入假说+习得”的课程设计来辅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认知研究方法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辨析"认知"一词在语言与语言习得研究不同理论或方法中的内涵差异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认知属于狭义认知心理学范畴,而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是广义的,是研究认知结构对语言的影响.因此,二语习得研究不应停留在把语言处理看做信息加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阶段,而应从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视角时其进行研究,借鉴和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对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中介语理论研究发展过程及基本内容,并结合外语教学的实际提出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不仅对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习得实践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特点突出的成人外语习得者来说,可以降低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情感焦虑,减少母语干扰,增强语感等。  相似文献   

11.
宋洪兵 《求是学刊》2005,32(5):107-112
就观念形态的主调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所做的近代转换工作,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中心和枢纽.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取长补短、融为一炉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优位、公私分治、政教分离的思想,为日本的早期近代化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利率调整对消费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森  蒋贤锋 《求是学刊》2006,33(2):60-66
研究表明,中国利率的变化与国民消费水平增长呈现出一种反向变化的趋势,这一结果与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永久性收入假说理论和随机游走理论等相悖,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的异质性和“二元结构”特点,不具备上述理论的假设条件。利率机制目前还不是中国调解消费的理想工具,应考虑更多地使用非利率的其他金融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刘亚秋 《社会》2022,42(4):134-160
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提供了“社会性”的视角,但没能深描个体创造社会的过程。普鲁斯特的记忆理论虽然也包含“社会性”维度,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呈现出社会与个体混融的社会形象,其中,不仅有社会的限制和引导二重性,还有个体的主动适应和创造:社会也内在于个体,个体也非纯粹的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个体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环境。这源于主客融合的立场,在这一视点下,普鲁斯特的社会形象不是二重性,而是多重的,甚至有无限可能。社会是在个体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呈现出丰富的形象,社会的无限可能性蕴含在个体的创造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晓叶 《社会》2018,38(1):1-29
该文从社会学角度展现个性化的学术研究心得,以作者数年从事“田野”研究工作的实例,讨论“田野”经验与日常生活逻辑以及与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经验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日常生活逻辑,需要深入探讨和揭示。日常生活逻辑是一种“积淀根基”,深藏于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之中,需要扎根田野、深入生活去发现和揭示。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完成从观察到理解、从疑问到提问、从易感性到分析性、从技术过程到社会过程、从讲故事到讲道理等几个重要环节的跨越。单个案研究和多案例比较方法对于上述研究具有不同的作用,两者之间是一个递增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只不过在各个不同环节和阶段上,各自强调的重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iolenc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rigorously researched hypotheses in violence research in recent decades. A number of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ided evidence supporting this hypothesis, and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ng its mechanism. However,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iolence has not received much research attention, and thus, it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To suggest a bett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three critical theories that address the intergenerational phenomenon: Dodge's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Nisbett's cultural cognitive theory and Turiel's social‐cognitive domain theory. The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basic assumptions and core concepts of each theory and identifies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and gaps of each theory. The three theories present different accounts of the ontogenetic origins of ideas about violence and convey different portrait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mechanism. However, these theories also show that they are highly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and that they can help close one another's gap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a unified framework that can merge the person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causation is necessary to better capture the dynamic interplay among culture, experiences with violence and the actual enactment of violent behaviours.  相似文献   

16.
商品社会使用价值与市场价格规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步云 《学术交流》2003,1(6):54-64
现代经济理论的两大体系 ,都对价格的有关理论做出了说明。有一种说法 ,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供求论综合起来 ,就应当可以得到较为完美的价格理论。但这是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出路 ,只能是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深入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 ,通过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对商品价格做出完整的说明 ,同时破解在供求与价值决定上的相互循环论证 ,发展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价格理论。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有自然使用价值和社会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深刻地反映着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 ,由自然使用价值等一系列因素决定。商品社会使用价值 ,在量上最终表现为某一商品的社会需求量与生产供给量的比率 ,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值。商品的市场价格 ,由商品价值或其转化形式与商品社会使用价值共同决定。社会使用价值比价值或其转化形式更复杂、更多样、更易变 ,是市场价格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使用价值为 1的市场价格 ,即是市场均衡价格。所谓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或其转化形式上下波动 ,实质上应是围绕市场均衡价格上下波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因素 ,表面上看是商品价格 ,而实质上是市场供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论东北地区经济二元性的"异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红 《求是学刊》2005,32(5):59-64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显著上升为切入点,从动态角度论证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结构的典型"二元经济"特征,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论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异化"趋势,认为劳动边际收益率的变化特征是异化的主要原因,并且认为东北经济的"异动"趋势不仅不会成为制约东北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障碍,反而将成为东北振兴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 states first praxeology's dilemma: if its theoremes are a priori in the unidimensional sense in which praxeology seems to be intended, then the theory as represented in the theorem is inapplicable. If it is not a priori in that sense, then praxeology is already defeated. In a concrete analysis of a part of a praxeological system the author shows that the contention which sees economic theory simply as the result of formal deduction starting from an a priori axiom is unfounded. As a language, praxeology is not water-tight; its line of reasoning must always draw from the inarticulate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axeology can be explained away as a process of dialectical redefinition of concepts, ultimately and inevitably dependent upon empirical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