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鞅是战国中期杰出的法家。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秦国开展了变法活动。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兴封建制度是在破坏奴隶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变法一开始就面临着一场扫清旧基地的战斗。《商君书》中的《开塞》,就是记述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批判儒家复古谬论,宣传法治思想,重视上层建筑领域中革命的一篇重要文章。战国中期,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当时,奴隶社会土崩瓦解,封建制度蓬勃兴起。奴隶主贵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行动疯狂反扑。他们大肆鼓吹“忠”“孝”“仁”“义”一套陈词滥调,借以禁锢人们的头脑,顽固地反对社会变革,妄图保存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全面复辟西周奴隶制。奴隶主贵族这种复古倒退的思想和行为,严  相似文献   

2.
<正> “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但对此问题的认识,历来史学家们意见分歧。当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著甚多,诸家认识上的距离之大,往往令人瞠目:有人说这是“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制度”,“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有人说这是“土地私有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农村公社经济结构的彻底解体”;有人说这是“把大家庭肢解为小家庭”,“确立了小农经济”,有人说这是国家“完成了对村社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其实质就是土地国有化”……总之,“废井田、开阡陌”至今还是个聚讼纷纭、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1974,(4)
开塞就是排除障碍,意思是清除奴隶主阶级法古循礼的反动路线,为实行法治,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开辟道路。在这篇文章里,商鞅根据进步的历史观,批判了儒家的复古主义谬论。他认为:社会是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政治原则和统治办法。他所提出的“不法古、不修今”,“世事变而行道异”的主张,洋溢着生气勃勃的革命精神,是他实行变法的理论根据。他痛斥了儒家的“德治”、“义教”的虚伪说教,指出:“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主张用严刑峻法来镇压阻碍变法的奴隶主贵族,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表达了地主阶级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革命要求。当然,商鞅对历史阶段的划分和认识是不科学的,是唯心的。他所强调的法治也有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处在由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积极主张变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公元前三六一年,他从魏国到了秦国,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进行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这时,秦国正处于新旧社会变革的关鍵时刻,新兴地主阶級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商鞅变法是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加速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灭亡,对正在崩潰中的奴隶制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此,秦国的没落奴隶主阶級对这场变法,必然进行拼死的  相似文献   

5.
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是与其变法改革的前提条件密不可分的 ,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势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秦国统一天下的了解 ,增强我们对封建社会本质的认识。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是 :变法是在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产生的 ;变法是在秦国求贤变法的情况下产生的 ;变法是在商鞅坚定的变法思想之下产生的。商鞅变法深远的历史影响主要是 :建立了较完善的封建专制的行政机构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沉重打击了领主贵族 ,扶植了新兴地主阶级 ,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改变了秦国的旧习陋俗 ,促进了秦国与中原地区人民心理上的平和  相似文献   

6.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是我国历史上法家思想的主要奠基者,新兴地主阶級的革新战士。商鞅姓公孙名鞅,战国中期的卫国人,因而被称为卫鞅。后因在秦国主持变法革新有功,被秦孝公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商鞅。后来的法家学者将其著作编辑成册,名为《商君书》。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中有《商君列传》。公孙鞅“少好刑名之学”,年青时候就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孙痤那里研究李悝、吴起等早期法家的著作及变法经驗,公孙痤认为鞅“有奇才”,临死前曾向魏惠王推荐过公孙鞅,希望由公孙鞅代替自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1974,(4)
更法就是变法。这篇文章以对话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秦国变法前夕,商鞅同甘龙、杜挚在要不要变法的问题上进行的一次大论战。这次论战实质上是新兴地主阶级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一次政治斗争。商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严厉批驳了甘龙、杜挚“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复古倒退思想。商鞅根据历史的事实,指出“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主张。这场论战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揭开了商鞅变法的序幕。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不可能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有的地方暴露出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田霖霞一、商鞅变法是一次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实际上都是一次制度创新和权力的重新界定。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用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替代另一种效益低的制度①。商鞅变法的结果,摧毁了旧的封建领主经济制度,代之以新的封...  相似文献   

9.
试论秦之“吏师”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吏师制度是以政府官吏承担教师职责的制度。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继续奉行法教路线,遂将其推行于全国。秦国实行吏师制,其原因是思想传统和政治需要,而内容主要表现为社会教化和学吏教育两种形式。从教育制度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吏为师”与东方诸国私学昌盛的历史局面相比,是复古的,倒退的,逆历史潮流的。但是,从秦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则是进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纲要”,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发挥集体力量的一个精悍创作;因此,它的出版,是值得欢迎的。就我个人读这部书时所体验到的,觉得有如下几项优点:第一,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过程的关键与规律;第二,着重地提出了阶级斗争的实际与意义,而从中又处处显示着祖国的可爱;第三,适当地利用到“综合年代”学,而从中又往往显示着祖国在世界范围的应有地位:因此,它的编著,是值得学习的。也正由於此,我对“中国历史纲要”一书(关於秦汉部分,约略自原书第一章第五节起至第二章第四节止)认为有可以商酌的地方,将不是大处而是小处了;严格点说,这些小处也多是属於校勘性或技术性的问题。从编者对古代史所提供“合於客观实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管理思想古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管理思想的历史起源 管理思想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探究其起源有必要首先对比一下东西方的社会发展历史。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里就不再赘言。简而言之: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标志着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就西方文明而言: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圈地运动(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时为剧情所动而潸然泪下。法家巨子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的潮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自己却被顽固派所羁绊。本文试图对商鞅变法进行简要的历史分析并与当前中国的改革攻坚进行分析比较。一、商鞅其人与商鞅变法(一)商鞅是刑名之学的集大成者“年少有奇才”的商鞅被刑名之学的奠基人李悝视为衣钵传人,成为战国中期法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商鞅胸怀韬略,善言辩,能  相似文献   

13.
<正>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历来是研究我国古代史分期等问题的中心议题。若干年来,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它的性质,却远今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本文从商鞅变法前秦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一、商鞅变法前秦国社会发展的特点研究商鞅变法,应该把握秦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从襄公建国谈起。秦人的祖先曾是一个先后隶属于夏、商、周等中原王朝的氏族部落,由于他们长于畜牧,特别是善于养马,所以他们的首领(酋长)往往成为中原王朝的高级武士——御,或者替中原王朝主持马政。西周孝王时,因为他们在养马业方面作出了贡献,被封为“附庸”。西周后期王室衰微,秦人全力支持王室与西戎斗争。平王东迁,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  相似文献   

14.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秦国实行变法前后达廿年之久。他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古代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根据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原则,对商鞅变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评价,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本来是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自命为当代法家的“四人帮”却打着批儒评法的旗号,肆意涂抹商鞅的历史,不准人们一分为二的研究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特别是反对人们具体议论这些人物的阶级局限性,用以宣扬英雄史观,兜售阶级调和论,借美化古人来吹捧他们自己,为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因此,清算“四人帮”在商鞅评价中的谬论,揭露他们的政治阴谋,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荀孟斗争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儒法之间的一场短兵相接的斗争。这是我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革命变革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是上层建筑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的尖锐斗争,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场你死我活的  相似文献   

16.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诸侯国改革运动,由于秦国后来的统一,其变法内容又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定型及其发展轨迹。以往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对它所作的全面肯定的评价,只是史学理论公式化的产物,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再次对商鞅变法进行全面考察和重新评估,得出了与传统观点全然不同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以求得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性质以及中国古代社会运行逻辑诸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我国古代奴隶阶级中,奴隶的职务有大小不同,其职务不同,也就表示等级,亲疏(与主人的远近关系)的不同。西双版纳傣族的奴隶制,基本上是家长奴隶制性质,奴隶中名称不同,来源不同,职役也不同,因而有等级的差别,这恰好与商周“皂隶食职”相似或相同。本文还认为,徭役制度是农奴制度的根源。如果田间耕作釆取奴隶劳动的形式,那就是奴隶制;如果采取份地形式,而为主人提供徭役赋税,那就是农奴制度。孟子所讲的井田制,显然已非原始的井田制,而已是包含着封建性的井田制。湖北云梦发现的秦简证明,商鞅最初并没有废除井田制。  相似文献   

18.
《文子》的法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三峡 《江汉论坛》2002,(10):66-69
从先秦法治思想发生发展的轨迹来看,《文子》的法治思想正处于早期法家人物商鞅与晚期的韩非之间。《微明》篇提到了“相坐之法立,则百姓怨;减爵之令张,则功臣叛”,“相坐之法”就是指的商鞅实行的什伍连坐告奸法,而“减爵之令”指的是吴起在楚国实行的封君三代之后收回爵禄的规定。《文子》的法治思想就是在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革新,变法的功过利弊都表现得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子》看到了变法的实际效果,所以它拥护变法,同时它也看到了当时法治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病,主要是严刑峻法和专任法治,因而主张“法宽刑缓”,德治、法治兼而用之。而后来的韩非却认为宽缓之法与战国后期的时代潮流不符合,予以反对。《文子》的法治思想,处处体现出道家特点,具有浓厚的温和色彩,它代表的应是新兴地主阶级温和派的思想和利益。所论涉及到法治的许多基本问题,虽历经二千多年而光彩不灭。其中颇多精义,本文择其要而论之。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与“中西”之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易史观的出现,从“变法”与“守旧”的争论到对“孔教”的批判,直至“中体西用”理论的破产,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进展的大致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历史哲学随之步入近现代化的历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观念开始崩溃。  相似文献   

20.
商鞅变法史事考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里的一个重大事件。学者们对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多有研讨,然而对其史事则所论甚稀。商鞅变法的不少史事,尚在若明若暗间。本文拟对《史记·商君列传》所载主要史事试作考析,进而探讨商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